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邳州银杏甲天下  ·  事关2027年高考,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2 月 21 日,宜静止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几乎不识字的她,完成了一部关于自己的人生叙事 ·  5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3 天前  
教育之江  ·  图说 | ... ·  3 天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考试报名:3月3日至7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中美教育部研究:让孩子成绩变好的方法,你做的99%都是错的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7-24 19:35

正文

爹妈平时再云淡风轻,但一遇到孩子的成绩问题,立马就装不下去了。

夜夜陪读,日日督促。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门门功课都得“优”,到咱这了永远只能看到“良好”?

别着急,往下看,简直可以颠覆你的认知

——鹿妈

文 | 豆妈

来源 | 女儿派主笔 ,二胎女儿妈妈


1

什么最能够影响你家孩子的成绩?

美国教育部开展了一项大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

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全美22000名儿童做样本,去跟踪调查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5年级的学习进步情况。

最后罗列出了 16项 和家庭相关的因素,然后逐一统计和分析,这些因素和孩子成绩之间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让人大吃一惊。

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很看重的条件,却被证明和孩子的成绩一点关系都没有。

例如:

  • 家庭氛围非常和睦

  • 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小区

  • 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幼儿园这段时间没有工作

  • 孩子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 孩子经常看电视

  • 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一些在平常并没有太看重的,却被证实和孩子的成绩高度相关。

例如:

  • 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 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 孩子的母亲是在30岁(或30岁之后)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 孩子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 孩子的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理解为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说普通话)

  • 孩子是领养的

  • 孩子的父母参加PTA(家长与教师联合会)

  • 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美国教育部的研究结果一出,中国教育部直属单位——教育科学研究院也不甘示弱,对四省市(北京、黑龙江、江西、山东)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也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更意想不到。

早点让孩子上学,提前抢跑,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反而还会让孩子因为过早学习引发挫败感,降低学习兴趣和成绩。

花钱给孩子买好学校,跟孩子成绩的好坏也无关。

周末、课外给孩子补课“加餐”,同样一点没用。

不该花的钱花出去了,该提升的分数一点儿都提不上来。


2

把中美教育部这两项研究结果发给关系要好的朋友们,十个爹妈九个惊呼:

啥? 住学区房,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每天还给孩子读书,找老师补课,上好学校,竟然对孩子的成绩一丁点影响都没有?

其中一个朋友还急眼了。

我这朋友养孩子的日常,简直就是一个大写的“牛X”。

从怀孕那一刻起,她每天晚上就定时听胎教音乐,干啥都得自言自语为肚子里的小孩科普一番。

记得有次去她家吃饭,倒个酱油还要念叨: “宝宝,酱油分为生抽、老抽,还有白酱油,白酱油是没有颜色的哦。

听得我直想翻白眼。

等她生了女儿以后,就更一发不可收拾了。

先是考察了全市的中小学教学水平,然后画地图选底线,最后托关系斥巨资买了心目中最好的学区房。

孩子上小学的前几年,朋友每天晚上下班回家,都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骗到书桌前,然后搬个凳子,一坐就是仨小时,陪读。

看着女儿吭哧吭哧地练字、写数学题、背诵课文、读英语单词,心里时不时还有种“吾家学霸初长成”的感觉。

等她女儿上五年级的时候,朋友干脆辞职做了全职妈妈。

这下倒好,全身心陪着女儿念书。

每回她女儿拿着试卷回来,朋友仿佛都在迎接一场盛大的阅兵典礼。

从题干到答案,一字不落的从上扫描到下,生怕错过一丝一毫。

按理说,她女儿的成绩就算不如武亦姝,也好歹差不离,可每回都在中游。

有时候没游好,还有点越游越往后的感觉。

我们平时劝朋友,换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她听不进去,偏说花蕾绽放是需要时间的。

这回研究结果赤裸裸的摆在面前,钢铁般的事实,朋友彻底崩溃了。

99%的你认为能够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都是错的。


3

现在再看回美国教育部的研究,其实有很清晰的规律。

那8项和孩子成绩无关的因素,大多都可以归类到 父母为孩子做出的行为

你带孩子去博物馆,你打孩子屁股,你给孩子读故事书,你为了孩子没有去工作,等等等。

而那8项和孩子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则可以归类到 “父母本身的特点”

你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在家说普通话,你在家有很多自己看的藏书,你生孩子的年龄,等等等。

说起来,就是除了遗传因素,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的,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行为。

网友总结的更是一针见血: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比你刻意去对孩子做了些什么,更能影响孩子的成绩。

你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如果你是个爱书如命的父母,家里一柜子的藏书,走哪顺手都能拿起一本书沉浸进去。

就算你没有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孩子一样能看到你每天读书时兴致勃勃的样子。

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读书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的成绩想不好都难。

如果你平常是个麻友,天天有牌局,日日要搓麻,交的朋友都是看到麻将两眼放光的赌鬼,茶余饭后当孩子面讨论的都是牌技和牌运。

就算你给孩子买学区房,上补习班,晚上回家还不忘给孩子读一小时书,平时念叨一万遍“你要好好上课”,孩子对书的兴趣也不会有多少。

在他看来,麻将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父母平常的阅读习惯、娱乐方式、所作所为,每时每刻都在耳濡目染地“遗传”给孩子。

俗话说, 好孩子是好父母的孩子,坏孩子是坏父母的孩子

再翻译一下,孩子学习上没胃口,爹妈一看到成绩就食管反流,多半是自己以身作则这道菜没做好。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的那句“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是如此。


4

十几年前逛论坛的时候,见过一个水友打了这么个比方,记忆深刻。

“政治家的孩子,从小就看到父母在家中看各种政治方面的书籍,和同事讨论的都是各种政治话题。


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其中的言谈举止和交往技巧,虽然可能他们意识不到这是在学习。


家里经商的孩子,从小也是见惯了如何进货与销售,也能明白有盈利就会有亏损。


如果他长大以后决定经商,即便是新手,他对商业的理解和兴趣,也和那些父母一辈子拿工资,从来不知道商业风险为何物的孩子大不相同。

勤奋的父母,很难养出懒惰的孩子。

积极的父母,也不会有消沉的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本身,早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

如今,家里养的孩子都不傻,比我们过去精明多了。

他们心里清的跟明镜似的,早就能辨别真伪,所以更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不是去听他们口中的道理。

多说两句,就能听到他们如出一辙的顶嘴:

“你自己都没做到你说的那样,不一样好好的,我为什么要照你说的做!

真的,想要孩子成绩好,爱学习,还是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个表率吧。

拾起书本,和孩子聊点儿有建设性的话题,指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期末成绩单,突然就“良好”变“优”了。

育儿先育己啊,前路漫漫,还好你我为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