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X-MOL资讯
“X-MOL资讯”关注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进展,坚持“原创、专业、深度、生动”,发文频率和质量广受好评。公众号菜单提供“期刊浏览、职位查询、物性数据”等丰富内容和强大功能,深得用户喜爱,入选“2016 年度学术公众号TOP1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X-MOL资讯

【电化学】恒电势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电极-电解液界面微环境对电化学CO2RR中C-C偶联机制的影响

X-MOL资讯  · 公众号  ·  · 2024-11-29 08:09

正文


电催化C O 2 还原反应(eC O 2 RR)是一个解决全球性碳排放过量和化石能源短缺的极有前景的策略。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碱性阳离子可以显著调控eC O 2 RR的反应选择性,从而将C O 2 转化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多碳( C 2+ )化学原料的产率。然而,这种阳离子效应对C-C偶联影响的机制仍不清楚,简单地添加碱性阳离子并不能在所有反应条件下实现较高的 C 2+ 产物产率,极大阻碍了eC O 2 RR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入理解阳离子效应的起源,对于针对性的设计电解质组分,准确调控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提高高价值产物产量以及加速eC O 2 RR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日, 西安交通大学 化学学院 苏亚琼 课题组联合 弗林德斯大学(澳)Michelle Coote 院士和 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 教授 基于恒电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多种实验表征手段,探讨了C-C偶联过程中Cu表面界面 K + 离子的动态行为,以及 K + 离子促进CO偶联的发生的机理 ,同时就如何进一步控制反应中 K + 离子分布从而提高多碳产物产率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研究团队通过恒电位AIMD模拟发现,在CO-*CO偶联过程中, K + 的特异性吸附比准特异性吸附对增强偶联动力学更为重要,其可将偶联能垒显著降低约0.20 eV,这主要是由于特异性吸附的 K + 、CO和Cu位点之间发生了电荷重新分布,稳定了CO偶联的过渡态结构,从而降低了势垒。此机理的示意图与以往研究中所提出机理的示意图对比如下图所示。通过控制 K + 特异性吸附的发生,可以有效控制反应生成多碳产物的选择性。

图1. 电催化C O 2 还原过程中碱金属阳离子促使CO偶联的机理示意图。包括四种以往工作中提出的机理和本文中提出的机理。

研究团队发现,在电催化C O 2 还原条件下, K + 离子能够特异性吸附在Cu(100)和Cu(111)表面邻近CO中间体的位置。 K + 离子在内Helmholtz平面的特异性吸附可伴随C-C偶联过程同时发生,显著降低偶联能垒(约降低0.20 eV)。这一效应源于 K + 、邻近Cu位点及吸附CO之间的电荷重分布。此外,在Cu(100)表面, K + 离子显著提高了*CO-CO偶联相对于CO氢化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抑制 K + 特异性吸附后, C 2 产物(如 C 2 H 4 )的选择性降低,这与提出的内Helmholtz平面特异性吸附机制一致。本研究提出了独立于以往理论的“第五种机制”,即通过增加内Helmholtz平面附近的 K + 浓度,可提升 C 2+ 产物的产率。本研究深化了对阳离子辅助C-C偶联机制的理解,为优化电解液成分和发展Cu催化剂的表界面工程以提高 C 2+ 产物产率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西安交大化学学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博士研究生 秦棪阳 、博士研究生 夏琛沣 为共同第一作者, 苏亚琼 教授、 夏宝玉 教授与 Michelle Coote 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Specific Adsorption of Alkaline Cations Enhances CO–CO Coupling in C O 2 Electroreduction
Yanyang Qin, Chenfeng Xia, Tiantian Wu, Jianrui Zhang, Guoxin Gao, Bao Yu Xia*, Michelle L. Coote*, Shujiang Ding, Yaqiong Su*
J. Am. Chem. Soc ., 2024 , DOI: 10.1021/jacs.4c10455

通讯作者简介

苏亚琼 ,1989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博士生导师,兼任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2019年1月获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催化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iChEM-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2020年7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能源催化/材料和界面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理论。主要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以及机器学习、蒙特卡罗等算法,致力于多相催化表界面结构敏感性及活性的理论计算研究。截至目前,已在 Science (2)、 Nature Catal.、Nature Comm.、JACS、Angew、Energy Environ. Sci.、Chem. Sci.、ACS Catal.、Chem.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Lett.、Adv. Funct. Mater. 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