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TE猩际
猩际PTE官方公众号,最专业的PTE手机APP练习平台,分享独家的PTE教学技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iantPandaCV  ·  《超大规模操作手册:在 GPU 集群上训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TE猩际

你花 10000 块学 PTE,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PTE猩际  · 公众号  ·  · 2019-10-19 16:57

正文


本文由公众号白诗诗(baishishi100)原创

作者 白诗诗 授权 PTE猩际 转载


动力来自生活中那些虚假勤奋的人


看到这种人,我会心说:傻逼么。

我这话说的有点重。

但我真的很气愤,为什么有些人,上完这个课又去上那个课,所谓的“上”,不是上床的上——那还能带来高潮体验,而是“听”,他们用耳朵去“上”,交了钱又没学成什么。

比如有人开了一个手绘的语音课,她交钱就去听。

然后每天听,洗澡的时候听,化妆的时候也听,明明上课的老师说,“每天要拿出一些时间练习”,可她就是没有动过手。

请问所谓这样的学习,除了感动自己,除了被身边的人鄙视,这样的学习真的可以带来任何实际的成长吗?

这样的人,你说她没有学习热情,不对!她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她舍得花时间花金钱“投资”自己。

可同时你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就是不去练习!为什么用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却没有一丝一点的练习热情!为什么永远强奸自己的“耳朵”,为什么就不能用手!


看到这样的人,我真的很费解,但你又不能跳将到人家面前,劈手夺过那人手机,说:你特么能不能把第一节课的练习做完,再来听后面的这些课!

我不能冲上前去说这样的话,第一,“这干我何事?”,多管闲事可能会挨揍;第二,我是否有资格讲这样的话?

于是,生活中,每每发现这些人,但最后都会让我反求诸己:我可不能跟他们一样啊!

我对他们的嘶吼,最后变成对我自己的嘶吼:

你特么敢不敢别“学”的那么快,慢一点,看一招学一招,但保证学会?

于是,我给自己的信息输入设置了限制令,也即:学不会这一招,你否想“学”下一招。

比如,写作技巧的学习,看了一招之后,我只有拿出我的练习作业,才可以交换我下一次的学习课程。

比如,学到某种新的思维方法,那就一定拿这个思维去分析问题,这就是我的作业,否则我别光顾着去“学习”下一个。

比如,你们可以举自己的例子.....

总之,技能上的学习,宁可慢,也不可快!

感谢身边那些傻逼,你总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力量。

很多从雅思转考 PTE 的同学,更多的也是看重了 PTE 考试的技巧性,但部分同学就停留在了知道某个题型技巧,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已经习得的各题型的技巧,在正式考试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

—— 小编



骂完了,爽了,但我们还是得来问问,为什么有些人的执行力就是那么差,差到令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

但我说执行力差也是不准确的,一个执行力差的人,她怎么又会舍得花钱去学习,又怎么会舍得每天花时间去听 那些 课呢?

那些课程,美其名曰“教你学会XX”,但最后学员这边的情况怎么样呢?

第一种情况 ,课听不完。

我观察过一个牛人的课程,第一期几千人报名,这位大神三天上传一节新课,一共七节课,最后一节课的打开量,仅占第一节课打开量的十分之一!

于是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你要是想在网上开课,同时想让学员满意,很简单,只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开始的三节课,就足够了。因为后面听课的人,呈现的是很恐怖的悬崖式下跌。

至于后面的那些课,你过过水就行,因为听的人已经很少,倘有少数的人听到了最后,发现你的内容水化了,不满意说要退费,你就退吧,毕竟听到最后的人已经是那么的少了,你给他们退费,那就当是奖励他们的学习精神吧。

他们这一次都没学完吧,你只要开一个新课,他们还会接着报,你说气人不气人?你说费解不费解?

这事情真的很讽刺,但现实就是如此啊!

第二种情况 ,听完了,不实践。

你以为这种情况好一点?因为他们居然听完了嘛。这要怎么看了,你说他们听完了,却仍然还是不实践,就是听完老师教你游泳但你最终还是没有下水,你道这是不是一种浪费?既然是浪费,我可以说,前面那种只听一些课,然后很快放弃的人,其实更好呢,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趁早放弃,也是一种减少时间浪费的形式嘛。

听完了不实践,听听就爽啦,就以为学会了,这种情况,跟哪些拿收藏当学习的行为一样,也是一种无效学习,只是这种,形式更加隐蔽,然后它浪费你的时间也更彻底,最后你还更难发现自己的浪费行为----因为你一直感觉自己在“学习”嘛!

但真相是,这种学习只能感动自己罢了,因为它只是产生一个“我有在学习”的经历,但没有让你产生任何实质的转化,学的东西并没有转化为你自己的内容,你道自己真当牛逼了?这和看一个综艺节目嘻嘻哈哈笑完有什么区别?

提防任何形式的假学习,包括但不限于收藏、下划线、摘抄等......

更隐蔽的还有但不限于大部分的思维导图、做笔记 ......为什么连“思维导图”、“笔记”这些事情都会遭殃?

因为原则上,只要是“你一直在做,自我感觉良好的在做,但最后都没有被使用、没形成产出”的,都是投入上的浪费。

你看一篇文章,觉得还不错,以后可以用得上,里面的一些东西值得学习,然后收藏着了,但往后就没有再翻开过,你道这是不是浪费?

你下划线、做摘抄,你以为以后写作啊什么的会用上,那些很精彩的段落值得二刷三刷,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道是不是浪费?

你以为大家提倡思维导体、做笔记,你也去做,你以为这就是有效学习了,然而你花时间做的导图以及一字一句写下的那些笔记,往后你也没再去复习它们看它们用它们,那么你当初花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除了感动自己还有别的意义?

因此像DI,RL,SST,SWT,WE这类可以通过熟练运用模板而使得分数提高的题型,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备考中花时间背熟,而检验是否已经完全学会这项答题技巧的方法就是在官网上套用模板进行答题练习,根据网站 AI 评分给出的学习建议,继而调整自己的答题技巧,继而提高自己得分的能力。

—— 小编



转化、转化、一定要讲转化。

一定要有目标成果意识,一定要看到,你学习真正的“目标成果”是什么。

在学习之前,比如你报一门绘画课程,那明显就是学绘画的嘛,你的目标成果当然很明显——就是会画,你得动手去画呀!

学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但你衡量学习成果的东西你得找对啊,一张一张的练习纸,这些东西才是衡量你学习的指标,而不是你听了多少课。

听到的内容,看到的方法,它要经过一层转化,你听到的方法得经过你的转化变成技能,就好像光合作用得产生有机物。

收藏的东西说看就得看,如果无法保证以后去看,那么就宁可当下不要收藏,如果当下真的不舍,同时又无法确定未来回去看,那么当下就看。

说下划线以后会去二刷的内容,同样此理。

当然关于这个,我个人的做法是,能够当下转化就当下转化。比如阅读笔记,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感触,我有感想,那我就会当下这些感想事无巨细的写下来。

要知道自己产生的这些想法这些思考,才是真正转化出来的东西,你不是想让看的那些东西促进你对人生或者社会的理解吗?那么衡量的成果指标就是你的思考量(产出),一句话引起你无限的思考,说明你的转化效率无穷,产生了思考,你却说这会打破阅读的顺畅度,那么请问,你是不是搞错了自己阅读的目的,或许你应该到隔壁去阅读无脑小说?

有思考,那就继续思考,穷尽思考----这种东西才是你真正的成果。

在 PTE 的 学习 中,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每当打卡群里晒出发音,流利度 90 分的成绩单时,总有人惊呼“大神,请赐教!发音,流利度双 10 怎么办?”接着就单纯模仿大神的压音,语速快等,其结果就是“道理我都懂,却依旧考不好 PTE ”,所以提醒大家流利度不仅是我们理解的流畅度,它是由:断句,意群划分,重弱读,失爆等组成。

—— 小编



关于输入 和输出,下面我们讲一讲跟高级的东西----产出/产能的平衡。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上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中蕴涵了一个自然法则,即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在生活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

所以,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效能在于平衡。一味重视产出会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耗损的机器设备、透支的银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际关系。而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的人,宣称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却不知大好时光都在跑步中流逝。又好像那些只知念书,不肯生产的人,坐享别人的金蛋,自己永远不敢面对现实。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 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了多收获几枚金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结果弄得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其实若能好好睡一觉,那么第二天就会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地迎接这一天的挑战。

作者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不能失控输入,不要盲目输出。

不能失控输入

自我的生活里,有很多人,是失控输入的典型。比如毫无节制的玩游戏,抖音,这是显见的。然而,我们又要说一些很隐蔽的失控输入了,比如阅读,你以为阅读是好的,嗯,基本上是好的,如果你只拿阅读做享受的话,这没问题。

然而却另有一种人,他们是有目的的,知乎上就有人提问,说我看了那么多的书,怎么写作还写不好。他的阅读有目的,那就是把写作搞好。但是一直在阅读,写作上的训练很少,这也是失控输入的一种,要知道,阅读是一件事,写作是另一件事,两者有关联,但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提高写作是一种能力,它只能通过写作本身得以练习,得以提高。

你想想看,让你回想你读过的书,就说一年前的,你还能记得多少?我们经常是这样的,自己能够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事物影响、近期思考的产物。

你如果这个月看的书,你记得但是并不转化,你过两个月就会不记得。你以为你准备得还不够,还不足以写好,那就接着看,继续看,但是继续看的结果是,继续忘,越发让你感觉还没准备好。

这是第一种情况,你看过的东西会不断的忘掉。千万别拿那种,“你看过的书都会变成骨头喝汤”来忽悠我。忘了就是忘了。

第二种情况是,你积累下来的那些东西,如果没有转化出去,它们就会变成废料。

知乎上有一位答主在回答废掉废掉一个人的时候,也说,方法就是,失控的输入。这种不断积累的努力,是感动自己的努力,但积累的是垃圾。

凡是没有转化行为,一直在准备的,都是一种失控输入。

不要盲目输出

这点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的很明白:

效能在于平衡。一味重视产出会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耗损的机器设备、透支的银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际关系。而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的人,宣称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却不知大好时光都在跑步中流逝。又好像那些只知念书,不肯生产的人,坐享别人的金蛋,自己永远不敢面对现实。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了多收获几枚金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结果弄得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其实若能好好睡一觉,那么第二天就会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地迎接这一天的挑战。

总结上面两种盲目,我们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被动。

无论自己安排的学习,还是企业里的工作,他们都处于被动状态。

生活里,被动就是,你买了你的课,我听就行。

工作里,我上了班,我只要听老板的就行,我不断工作就行。

通过这一段,我们发现,一定要注重产能比,这可以成为我们的一条工作以及生活的守则。

很多同学在刚接触 PTE 的时候就四处去搜索相关信息,但并不是每一个技能或是经验都适合自己,因此需要及时去验证这些方法论是否适合自己。

—— 小编



产品化。

最后,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产品化。

一个小姑娘问我,巴拉巴拉,具体细节我记不清了,我跟她说,再不济也可以去知乎写,那是你的一个产品。

我也在朋友圈说过,工具是方法论的成品化。

我要说的是,其实每一次完美的努力,都需要一个成果来体现,来记录。

你写文章,实在没地方去,那你到知乎去写,那是你的一个产品。

当你回顾的时候,问自己过去的半年我到底做了什么,你翻开知乎就可以看到,你认真写了五十个答案。

凡是那些你没有形成可视化成果的东西,你都不好衡量。

这些产品记录你的努力,当然也是一种证明,一种反馈。

希望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的努力产品化,做出好产品。


作者介绍:白诗诗,知乎答主。学习话题赞数比其他答主高一个数量级,分享高效且实用的学习方法。欢迎手动搜索公众号——白诗诗(ID :baishishi100)



【小小的投票,需要你的参与~】



你或许会感兴趣


本周机经

10.14 - 10.21

查看预测 >

20

1001

220

68%

新增

高频

更新

命中率

每日口语打卡

名师免费点评 口语轻松9炸

加入打卡群 >

Peter

Amy

Sanny

入群

猩际校长

猩际教研主任

口语金牌讲师

长按识别

猩际 PTE 入门课程

皮校长亲自授课 考生必看课程

查看更多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