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你们有没有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究竟是什么样的纪录片,让中学停课半天,甚至让家长也必须陪同孩子一块观看?
这就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短短一个半小时,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之所以取名《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导演、央视《天网》栏目制片人卢钊凯说。
内容很简单
: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陷入困境,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特殊学校“改造”,却意外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
“
我只是你们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你们的样子!!
”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家明,男,
16
岁,高一,辍学
1
个月,沉迷上网,不分昼夜,要自由。
张钊,男,
18
岁,高三,辍学
4
个月,早恋,把父母赶到外面住。
泽清,男,
14
岁,初二,辍学
2
个月,沉迷网上下棋,打母亲。
这些孩子都是父母眼里的
“
问题孩子
”
,可是,在孩子眼里,父母也是
“
问题父母
”
。
家明说:
他们总是把自己想法强加到我身上,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连骑车骑什么路都要限制。每次我的要求还没说完,就会遭到拒绝。
张钊说:我爸妈笑得很少,爸妈在一起除了吵架还是吵架,和我在一起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
泽清说:我妈脾气比较暴躁,花在我身上的时间比较少。讲到最后,她一定都说自己是对的。我爸跟她有什么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都会用暴力。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说:
“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说服力。
”
人大附中校长说:“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相比于孩子,更需要改造的是父母自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每一个
“
问题孩子
”
都映照出父母行为的错失。可是,父母是不爱孩子吗?为什么明明是爱,却变成了伤害?
《镜子》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的存在,那就是爱的认知问题。
爱的认知误区之一:爱是控制。
父母是过来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身上,并美其名曰
“
我都是为了你好
”
。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才愿意管你,我为什么不去管别人的孩子?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啊。以爱的名义,似乎干什么都是合理的,哪怕是伤害孩子。
可是,没有谁愿意永远过一种别人定义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当父母想要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性格就会反向形成。
爱的认知误区之二:把爱物化。
父母是这样想的,你是我的孩子,我的!
可是,孩子到底是你的,还是他自己的?把爱物化了,
“
你是我的孩子
”
和
“
你是我的杯子
”
有什么区别?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不是杯子,不是谁的私人物品。
▼《镜子》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