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脱胎于《西游记》的两条欢乐鱼精!每天跟你分享一件新鲜事,跟你聊聊我眼中的这个世界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为啥别人的肥胖纹是红色,而我的是白色?

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  · 公众号  ·  · 2025-01-31 21:00

正文


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们起疹子的时候,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是专门介绍过敏的,这实在有点老生常谈了。


但关于起疹子有个事你可能没想过:为啥我们身上起的 疹子或者像肥胖纹那些纹路,像是会知道往哪个地方长 ,在身上画画似的。


01

你要长毛没准和狗狗一样


在100多年前,德国皮肤医生Alfred Blaschko有着同样的困惑,因此他将一百多名病人的皮损重现在模型上,发现分布竟然有规律可循:在背部呈V字,在胸部和身体侧面则呈S字,在头部却呈现波浪状。而这些在身体上看不见的线条,便是 布拉什克氏线 (Blaschko lines)。


身体和头面部布拉什克氏线的分布

图源:参考文献[1][2]


布拉什克氏线可能是因为 胚胎时期细胞的迁移 ,由于外胚层细胞会沿着垂直于中轴的方向向两侧伸展,而它们最终会分化出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所以其表现就是在有的疾病中, 皮肤像画画一样出现条纹,这叫做镶嵌现象或嵌合现象 (mosaicism)。


狗狗身上的花纹也是布拉什克氏线的表现,也是一种镶嵌现象

图源:参考文献[1]


镶嵌现象并不都沿着布拉什克氏线,有时候也会呈一片一片的,这种表现差异是因为其起源于胚胎时期的不同部分。因为这条线是假想的,所以当然是不可见的, 大多数情况在一些先天性疾病中才会表现出来 。一些后天疾病,例如表皮痣或扁平苔藓,以及一些炎症也可能会沿着这条线生长。


沿着布拉什克氏线生长的疣状皮损


02

我干啥了就变成斑马了


在十九世纪,来自澳大利亚的解剖学家Christian August Voigt在一些深肤色女性病人的大腿处,观察到有时会呈现明显的深浅分界线。这条线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Voigt's lines,也被叫做Futcher Lines,或 色素性分界线 (pigmentary demarcation line),根据不同的部位又可以分成好几类。


不要怕不要怕都是正常现象


目前还不知道为啥会像斑马一样出现这样一条线,一些理论认为这和外周皮肤神经支配有关,例如在妊娠后期,肥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到脊髓S1和S2节段,恰好支配着大腿内后侧这一部分。


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或许和激素水平有关系,他们在27名病人(26名女性和1名男性)中,发现有83%女性病人的促性腺激素存在异常,这同样也影响到了她们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


头面部的G型色素性分界线

图源:参考文献[6]


03

我的肥胖纹和妈妈的妊娠纹一样吗


再说说我们更熟悉的可见的“纹路”。比如怀孕时出现的身体纹路,最为人所知的自然是 妊娠纹 ,这是因为怀孕时腹部的皮肤会被拉伸,在各种激素的影响下,使 皮肤中的纤维发生断裂或重构 ,就显示出了妊娠纹。


妈妈们真的牺牲了很多

图源:111.wales.nhs.uk


妊娠纹 是种因皮肤中的真皮层过度伸展产生的纹路,也可以叫做 膨胀纹或者萎缩纹 ,传闻中长胖时出现的肥胖纹,以及青春期长身体或剧烈健身长出的生长纹,都可以包括在这里边。


至于为啥有两个名字,在这种条纹出现的 早期,通常会显出红色或红紫色,并微微向外凸出,因此称为膨胀纹或红纹 (striae rubrae)。而随着时间推移,大概几个月到一年之后,这些条纹会慢慢变淡变浅,摸上去也会略微向内凹,就称为萎缩纹或白纹(Striae albae)了。


忍不住撸起裤管摸了摸


这种纹路随着分娩或是保持住体型,通常不太会再重新长出来新的。如果一直都在长新的还不褪色,有可能提示着一些严重疾病,如 库欣综合征 (Cushing syndrome),这是一种内分泌疾病,会产生过多的糖皮质激素,从而产生膨胀纹。


一位因垂体病变而引起库欣综合征的患者

图源: thelancet


其实怀孕初期,皮肤就会出现变化,除了脸色开始发暗或是长一些雀斑,还可以在下腹部看到沿着腹中线上的皮肤变深,也就是 黑线(linea nigra) 。大约90%的孕妇在妊娠的前三个月会长出来黑线。


但很多女生一直就有这条线

图源:DermNetNZ


目前认为这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的改变引起的,它们会刺激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分泌黑色素。不过一项针对5500多人的统计表明,有92%的孕妇会出现这一条线,也 有16%的未孕女性会有相同的表现,甚至在青少年、新生儿,以及成年男性中也可能会见到黑线。 一些药物,比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也可能会影响黑色素分泌,从而产生黑线。


04

科伯纳现象:啥事没有你就喜欢碰瓷


以上情况还是勉强有迹可循的,即使是看起来不规律的膨胀纹大致也是按照皮肤纹理出现的,然而在一些疾病,如银屑病或者白癜风中,如果 未被影响到的皮肤受到了创伤,那这些地方也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病变 ,有点像碰瓷,即 科伯纳现象 (Koebner phenomenon )。


一个微不足道的伤口也可能会引起科伯纳现象


科伯纳现象看起来和荨麻疹等过敏类的皮肤病很像。其实虽然也和免疫相关,但是两码事,因为前者在机制上更加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也并不是疾病的过程,更像 激发潜在疾病的预兆 ,一些人可能纹了身仅有局部症状,过不久就出现到了全身。所以在白癜风的治疗中,它甚至可以作为疾病活跃程度和预后的指征。


和它类似的还有 沃尔夫同位反应 (Wolf's Isotopic Response),这种现象较少见, 即另外一种疾病在先前那个病的病损处长出来 ,比如之前那地方长了个疱(通常是HZV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同样位置下次可能再长个湿疹,有点像种瓜得豆。


这名患者在切除纤维肉瘤的瘢痕处

重新长出了扁平苔藓

即那些紫色的斑块


有趣的是这两种反应都有更加罕见的“逆反应”: 逆科伯纳反应 (Reverse Koebner phenomenon)是指皮肤损伤可能会让局部的病损恢复,而 逆沃尔夫同位反应 (Reverse Wolf's Isotopic Response)则是指局部皮肤在第一次皮肤的病损痊愈后,在第二次疾病中毫发无损。具体为啥它们这样随心所欲,实在是不清楚,假说都有好几种,可能与免疫有关。


虽然不太严谨,不过可以理解成梅长苏被虫子咬了中了火寒毒,夏江给他下毒也没用了。图源:参考文献[10]


总之疹子和纹路往哪长就是有那么点规律但又不完全有,主打一个出其不意,有的痕迹你不必外貌焦虑,有些是该去医院查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