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创·在上海’大赛,不只是简单做个ppt汇报,而是得到一系列系统的创业扶持。”上海艾融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岩说,在参赛过程中,公司获得了与其他参赛单位和对产品项目感兴趣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宝贵机会。赛程结束后,组委会又统一组织了大赛相关方的活动对接,为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加速了产品落地。如今,艾融软件已经在北交所上市。
引入诸多资源,助力科技创业,“创·在上海”大赛已经成为一个融汇、交流的大平台。
转折发生在2015年,当年大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新,与上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对接,通过“技术网评+现场路演”、“投资专家深度参与”的综合打分评选方式,有效筛选出了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与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以赛代评”的市场化遴选机制使得财政科研投入对象更具代表性,遴选过程更具公正性,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展现自我和获取专业反馈的机会。
十年来,大赛共为1.4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创新资金支持,获支持企业中,成立年限少于5年的占比超过50%,半数以上企业的员工数量少于50人,有效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助力企业渡过初创期资金难关,真正发挥财政科研投入的作用。
大赛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带来的不仅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还有资本市场的认可度,
在创赛舞台上,一批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科技企业被创投机构跟踪挖掘,一批运营良好的成长型企业通过创赛金融服务机构获得宝贵的融资机会。
从最初的投资专家路演评审,到与上百家金融服务机构深度合作,大赛不仅有“3+X”科技金融产品保驾护航,还累计撬动300多亿元信贷资金,服务超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政策的双重赋能能级不断增强。
除了资金链,
“创·在上海”大赛还叠加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的财税服务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载体链等多重光环。
自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100多家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创新载体承接过创赛现场路演分赛点任务,进一步激发了各载体的“双创”服务能力。在政策解读、财务法律、知识产权代理、路演资源对接、专业检测等专业化、特色化的“双创”服务领域,已培育了700余名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大赛有效助力上海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与专业人才发展,成为了本市高水平双创人才的“黄埔军校”。
2019年起,大赛还推出了“创业学堂”“创孵学院”“梦想沙龙”和“未来之星”四大品牌服务,
从“赛前-赛中-赛后”为参赛企业免费提供全链条式专业化服务,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稳步前行。
近三年来,创赛各分赛点在全市范围内共举办近3000场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累计服务各类创业人才近40万人次,为企业提供丰富优质的“双创”特色服务。在大赛的大平台上,上海的科技企业沿着“创业团队→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之路稳步前行,形成了高科技企业“金字塔”发展模式。
如今
2022“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
即将拉开大幕
新的十年征程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