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体经济不景气,大环境是务虚的比较多。
于是,学理工科的同学们想转金融的就越来越多。
有的人准备硕士读经济的方向,有的人准备考金融相关的证书作为敲门砖来入行。
大家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理工科的工作环境要low于商科。
理工科毕业的工作环境一般是工厂、工地、普通办公楼,收入一般。
那种天天出入五星级大酒店、西服革履、月薪几位数的“商务人士”生活对所有勤勤恳恳二十多年的理工科学生都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另外一方面,理工科专业想出头太难了。
理工科行业集中了高考中最优秀的一帮人,他们智商奇高,牛人辈出。理工科研究的领域有可能和生活比较脱节,比如我一般说我是造房子的,但是实际上我做的不仅仅是这些。而经济学问题则和我们生活要密切的多。
2
实际上,大家只是看到了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部分。金融行业是充分竞争和拼资源(学校、家世、人脉等)的行业。
大多数人在30岁之前只有做那些累、单调、重复性、脑力消耗大的dirty work的份儿,比如在几千个数据中总结一些成套路的、技术含量很低的basic information,或者阅读无数篇文献之后做一些summary的工作,等等,大抵如此。
而30多岁之后,你的出路往往不是继续在这个领域内向上流动,而是被一脚踢出去,被更年轻、更能熬夜的应届毕业生所顶替(现实中已经有不少人都是这个下场了)。
大多数人本着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信念,实际上,在错误的时间、地点,选择了错误的方向,那么努力的越多只会偏离的越多,错的越多。
在全民IT的时代,大家一窝蜂去学IT,如今高级的IT工程师依然是急缺。
任何行业,成功的只会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只是炮灰。
了解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供需。
为什么高级人才永远是少数呢?因为适合高级人才成长的土壤(就是平台)非常有限。
金融也是一样,高级职位,甚至是中级职位永远是小众职位。一个人要适合这样的职位,必须在起步的阶段就大致迈进了门槛,多年历练之后才进入这些高级职位。
而很多理工科同学在考证(司法、CPA、CFA等)之后,只是刚刚迈进了门槛。
此时,你的年龄可能比周围本科是金融专业的人要大。
金融还会看你的学校是不是211,985等,你的GPA、实习经历等等都是考虑的因素。
名校的金融硕士毕竟有限,通过这条道路来跨专业直到成功的是少数人。
考证永远只是锦上添花。
在你本身就具备了比较好的条件之后,CFA(至少二级)证书只是一个放大作用。
招聘的HR和师兄师姐不会告诉你这些的。
仔细比较一下成功的商界人士的履历。那些成功的商界人士往往是
(1)在工业界实战领域以及基层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丰富经验和长期从业经验;
(2)具备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且富有个人独创性的商业战略眼光;
(3)在政界、商界和工业界具有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协调能力的聪明人。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意识形态下,只有具备这三个基本条件的一小部分人,才能占据价值链的最高端,并在商业界的浪潮中具有处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不会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些读了MBA去企业打工做上中层管理的,其见识、经历、阅历和认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很难获得这三条的全部。
3
理工科学生是否应该放弃所学,从一个山峰爬向另外一个山峰?
相对更可行的路径是:
(1)牢牢掌握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这是立身之本;
(2)不仅要学习经济,还要学习管理、法律、政治、社会管理乃至哲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3)加强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业务型选手。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实现多领域知识、实战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融会贯通。
这三者须不断融合、加强彼此的联系。
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是在目前学历爆炸、人口爆炸,掌握单一知识的人才数量急剧爆炸的情况下,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较优解。
可惜的是,目前大学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课程。
我们需要记住,职业生涯最害怕的就是半途而废。
评论区说,如果你没名校和人脉背景 千万别转金融,转IT会活的比较好。我觉得比较有道理。
此外,参透华丽的外衣下面的本质,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既然看到了这里,就关注知乎邵工吧,这样不会迷路。
知乎最可爱的工程师——邵工
▲ios用户红毯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