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基层干部而言,副科就是仕途的天花板。
许多基层干部奋斗一辈子,也只是一个股级干部,令人嘘唏。
现实当中,有些人因为能力、学历等因素提拔不了,也是在情理之中,但有的人非常能干,却也提拔不了,个中缘由,请您细品。
干得太好,无可替代
老牛快50岁了, 还是办公室主任,十几年了,仍是单位的笔杆子、顶梁柱,但就是没有被提拔起来。
老牛是转业军人,转业到县直单位的二级机构工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爱学习,闲的时候写点“豆腐块”,经常见诸报端。
被局领导发现后,30出头的他直接被调到局办公室写材料,三年后提拔为办公室主任(正股级)。
那时老牛可谓春风得意,工作也更加努力,单位政务信息年年是全县第一,老牛文字材料的功力也日趋成熟,局长在县里汇报工作时经常得到县领导的表扬。
老牛心花怒放,工作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婉拒了县政府办的数次借调。
38岁那一年,县里准备提拔一批副科级干部,局长争取了一个名额,准备提拔他。
局领导班子开会时,一个班子成员说,老牛工作能力、素质都没有问题,提拔也是应该的,但他要是提拔了,就是是领导干部了,材料谁来写?
局长当时正想竞争一下副县长,离不开一个好的笔杆子,就把这事放下了。
两任局长手里没有提拔起来,老牛申请去了一个二级机构,新来的局长同意了。
后来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材料都写得不好,一个月之后,局长亲自设宴又把老牛请了回来,但是提拔的事就算放下了。
干得太好,别人无法替代,这竟然成了提拔不了的理由。
领导给他推荐几个素质不错的年轻人,也都没有带出来,导致他始终走不了。
当你在单位无可替代时,说明你很有价值,但也要注意后继有人,你才能行稳致远。
老王是90年代的本科生,当时在乡镇是凤毛麟角,是领导干部重点培养对象。
老王工作也很努力,进入角色很快,从土地所、统计站、计生办、党政办,每个岗位都是业务骨干。
他为人热情,善于沟通,能和乡、村干部打成一片,口碑也不错。
乡镇机构改革前,各乡镇自收自支。
乡里主要领导每年都为几百人的工资发愁。
老王管理下的土地所为乡里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所里20多人自给自足之外,每年还给乡里贡献一大笔收入。
书记很喜欢他,把他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但老王有一个毛病——好酒。
可以说,嗜酒如命,还喜欢喝醉,醉酒就失态。
为此,领导没有少批评他,但他改不了。
因为酒,他错过数次提拔机会。
在当土地所长的时候,书记准备提拔他。
但在一次宴会中,他喝醉后称书记为兄弟,并和书记勾肩搭背,书记当场就想发作。
可能是酒精上头,酒后他又到书记房间,大诉衷肠,说的内容不得而知,最后是书记打电话让人把他抬走的。
第二天一大早,书记主持开班子会,将他从土地所调到统计站,第一次提拔不了了之了。
老王下定决心戒酒,可不到一个月,禁不住别人劝,又破戒了。
几年后,他当计生办主任时,和村干部喝酒,一个村干部酒后身亡。
村干部亲属到处上访,影响较大,参加酒席的人都赔一笔钱,老王劝酒劝的最凶,赔钱最多,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再次与提拔擦肩而过。
40多岁没有提拔,老王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常在酒桌上发一些牢骚,搞得大家都不痛快。
有一次,和一个年轻人发生冲突,在酒精的刺激下,老王暴怒打了年轻人一巴掌。
年轻人怀恨在心,悄悄地拍下他喝酒、打牌的照片。
在一次干部调整的前夕,发给县纪委,老王又挨了一个处分……
酒其实是一种考验。老王的悲剧不在于酒,而在于自控力太差。
明知喝酒会犯错,却死性不改,最终掉进酒里,淹没了“前程”。
桀骜不驯,性格使然
老张是镇里的能人,工作能力出色,能说能写,跟村干部、群众打交道都有一套。
在民政所、计生所、信访办工作时,都是所里的业务大拿,碰到疑难事宜,总是他来解决。
老张所在的镇是个山区的大镇,又偏又穷,信访问题十分严重。
在那个大信访年代,信访问题一票否决,信访上出问题,镇里就评不上先进,奖金、人事问题都不考虑。
每年镇里要花大笔经费用来维稳,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遗留问题越积越多。
领导放话,谁能干好信访秘书就提拔谁,镇里无人敢接招。
新来的分管女领导,是老张的初中同学。女同学软磨硬泡,让他出任信访秘书。
第一年,老张在政府没有额外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化解了十几起起遗留问题,镇里的信访问题大幅下降,史无前例地获得了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第二年还蝉联这一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