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一个好父亲要按圣经真理养育儿女
——好父亲系列之五
文/陈俊迈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系列文章,前四篇为:
好父亲系列之一:
一个好父亲必须是一个好丈夫
好父亲系列之二:
基
督徒丈夫如何面对现代家庭的危机?
好父亲系列之三:
好父亲,首先必是一个好儿子
好父亲系列之四:
“好父亲”与“好工人”有什么关系?(含视频)
父母对子女在情感、认知和灵命的发展上皆有极大的影响。大家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不一样,即使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不一样。有的孩子长大了,成熟了,不仅能自足,独立,而且孝顺父母,关心他人。有的孩子长大了仍像个小孩子一样,凡事依赖父母。也有的羞于社交,自我孤立;更有一些不成器的,使父母失望。
为什么父母的愿望是成全子女,可是经过近20年的辛劳,所结的果子如此不一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人认为是方法问题,所以研读
“教养子女大全”,听取各种“专家”意见;有人认为父母身教不好;有的认为环境不好等等不同说法。对在教会孩子们的灵命成长由谁负主要责任也有争论,有的认为应当是教会负责,有的认为最终应当是父母的责任。尽管这些问题可以继续讨论,但是父母对孩子身心灵各方面健康成长的责任和负担一点也不减轻。我们想通过这篇短文的讨论,希望基督徒父母能运用圣经的原则,加上现代一些研究,使我们对儿女的教养能符合神所喜悦和期望的。
一,圣经是如何谈到儿女教养问题的?
保罗在圣经中说:
“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
(
Fathers, do not exasperate your children; instead, bring them up in the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of the Lord
)
(弗
6
:
4
)。在保罗的时代,父亲是一家之
“
王
”
,对子女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任意处置他的儿女。但保罗在圣灵引导下,写下如此超越时代和文化限制的教养儿女原则。更有意义的是,近二、三十年来专家学者在研究教养儿女的模式所注重的四个重点,与保罗的教导吻合。但圣经的话远超越现代的研究,指出教养儿女的方向,而不仅仅是个方法。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指出在教养儿女中有一个否定:不
惹气(
Do not exasperate
),有三个肯定:教训(
training
),警戒(
instruction
)和养育(
bring up
)。这四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在弗
6
:
1
节的经文:
“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
。圣经明显告诉我们:父母必须在主的旨意里,即按圣经的要求,基督教的世界观、伦理观来教育培养儿女;儿女才有责任听从父母。这里四个重点,一个中心,就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立约关系,彼此都要遵守。
要记住:父母的权柄来自于神,儿女从根本上是属于神的,父母只是管家,替神抚养管教他们,管家应当要按主人的意思去做。神的标准,不仅是让你的儿女上好学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更是要培养他们成为神所喜悦的。如果一个基督徒的父母,自己与神的关系不冷不热,没有努力去做一个讨神喜悦的人,可能你的价值观与神的价值观不一致,那么即使你把儿女培养成一个很讨父母喜悦的孩子,也不见得被神喜悦和祝福。所以教养儿女的根本途径是:让神的灵和神的话语首先喂养父母自己,你吃饱了,才可能喂养你的儿女。一个聪明的父母要教导自己孩子,如何在这歪曲悖逆的时代走正道,做正事,对神对人都站立得住,如圣经说的: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一个愚昧的父母只教会孩子许多知识和技能,但没有教他们这些知识和技能为谁使用和为何使用,结果就可想而知,孩子的前途也很难预测。若把知识用错对象或用错地方,就产生危险,而且越能干的人就可能给人类带来越多危害。当然,父母只要按神的心意尽职,又忠心又良善,儿女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权还是在神手里,因为儿女本来就是祂的产业。现代关于儿童教养的研究所重视的四个方法是:双向的沟通,行为的约束,成熟的要求,身心的顾惜。我们把这四个方法与保罗提到的四个重点放在一起讨论。
1,不惹气——双向的沟通(two-way communication)
在弗
6:4中“不惹气”的原文是不惹儿女发怒,英文用
exasperate
,即激怒对方。父母容易犯的毛病是:不听孩子解释,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责备,张冠李戴;或者,有的父母常用老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虽然又犯了错,但明明比过去有进步,但父母没看到。这就想到保罗在歌罗西书3:21节说:“你们不要惹儿女的气”。这里保罗用了另一个希腊字,英文是embitter,是使人生气和痛苦。无论是错怪孩子,还是看不到孩子进步,按现代研究来说,都与沟通不好有关。我们提倡“双向的沟通”,这种沟通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也是保罗的经文中的原则,这个原则来自于圣经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127:3)。儿女既然是神所赐的产业,父母和儿女在神面前是平等的地位,应该互相尊重。所以在父母做出任何评判和批评之先,要给儿女有表达自己意见和感觉的机会,犯了错要给他们有解释的权利,即使管教也要让儿女心服口服。父母要学会尽量与孩子商量后才作决定,今天父母尊重儿女的权利,明天儿女长大了,也就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彼此尊重是民主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个民主社会首先是从家庭开始。
2,教训——成熟的要求(maturity expectation)
这是指父母要化精力去教育,培养自己儿女。这方面华人似乎做得相当好:读书请补课老师,放学后要学游泳和各样运动,加上学小提琴或钢琴,到周末还上中文学校,一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光开车接送就是一份全时间的工作。我们在这里根据圣经和现代的研究,提出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
根据许多儿童研究报告。在小学时期是儿童脑子充分发展开发的时期,如果一天到晚,把孩子活动排得满满的,孩子的脑子全被强性地塞满了各种知识,换句话说,孩子的脑子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被开发,用这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科学成绩优秀,人文科学成绩平平;知识层面比较优秀,但创造能力相当弱。也有的儿童研究指出,人的情商,也就是组织管理能力,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儿童时期,而且主要是通过与孩子们玩耍时培养出来的,虽然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一样,但父母要鼓励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一起玩,从中可以发展孩子的脑子中,有关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的部分,这对孩子将来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有些父母不懂,看别人家请人补课,他也请,把孩子剩余的一点点空间和时间都占了。有的家长怕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玩,恐怕让别的孩子带坏了,很奇怪,为什么不这样想,你孩子的好习惯或好品格让其他孩子变好了,在这过程中,你是在真正培养一个讨神喜悦的孩子。
(2)
有不少父母在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学习时,有意或无意地希望自己孩子实现自己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梦想,例如当医生。这就可能出现偏差,因为时代环境都已经不同了。例如,三十年前的医生很吃香,而今天的医生可能找不到工作。
(3)
有的父母喜欢攀比,自己这辈子没有能胜过别人,就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替自己出口气。用这种潜意识的动机来培养孩子,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孩子反抗,因为他们感到父母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要么,即使父母的培养达到预期效果了,但培养出来的儿女可能是一个不讨神、也不讨人喜悦的,常常不是孤花自赏,就是骄傲自大。
(4)
一般父母容易把儿女灵性教育的责任推给教会。当然教会在孩子灵命成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教会不仅让青少年在神的话语中喂养长大,而且通过团契生活,学习如何彼此相爱,彼此帮助等基本作人原则。但是,父母永远在儿女眼中是个榜样。一个对神热爱的父母,能常与儿女分享在主里喜乐和平安的父母,他们的儿女也一定容易坚守信仰。一个在儿女面前经常发教会和弟兄姊妹牢骚的父母,有一天他们的儿女离开教会也不足为奇的。
3,警戒——行为的约束(behavioral control)
这里明确指出对子女教养中要有纪律。要像父神带领以色列人,和耶稣训练祂门徒那样,清清楚楚规定什么必须做的,什么必须不做的。基督徒是与神立约的人,我们的儿女必须从父母的口中和父母的行为中,把神的约传给下一代儿女,这是神的命令(申
6:6-7)。我们要学习神,神在教导以色列民时,不是光光把一个十诫大原则公布后就不管了。相反,神是那么无微不至地,耐心地谆谆教导祂的子民,有关以色列人的吃喝住行,甚至在何处大小便都给了具体规定。我们父母也应当如此:孩子的吃喝住行的习惯培养,交什么样朋友,看什么样电视,都有自我约束,明确可循的规定,而且要从二、三岁起就开始培养。
关于如何管教,可不可以用体罚是个争论性的问题。圣经不反对体罚,而且认为是有必要的: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13:24)这里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体罚,而是你的儿女对体罚的反应。不同的孩子,尤其到青少年的年纪,对不同管教方式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这需要父母用心观察的。有的孩子对鼓励和奖赏反应很正面,使他们不断上进;有的孩子对自己错误所得到的管教反应良好,认为自己是应得的,以后改正就是了。体罚只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是在试了其它方法失败后的最后一种选择。我们坚决反对父母用体罚在儿女身上出气,这与管教豪无关系,或者孩子犯了一点小错,父母因自己情绪不好就给于孩子严厉体罚。父母这种行为是根本违反圣经伦理的,因为儿女不单单属父母的,也是属神的。父母无权为个人利益或情绪来施虐于儿女。现在有人提倡,在七岁内的孩子给适当的体罚是有利于建立正确行为规则,七岁后体罚的效果就不大了,而且常有副作用。
4,养育——身心的顾惜(affective expression)
英文的
“养育”这词是bring up,带有成长的意思;希腊原文还有保护的意思。总的来说:当孩子饿的时候给他们吃,病的时侯给他们医治,困难的时候给他们帮助,气馁的时候给他们鼓励,成功的时候给他们夸奖,在有话要说的片刻,认真倾听他们;在需要时候合宜地满足他们。这就是身心的顾惜。这些做法说起来容易,但我们作父母的若扪心自问,常常觉得做得不怎么样:也许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却长期不在他们身边,或请亲朋好友照看;也许孩子困难时,我们的责备多于帮助;当孩子成功高兴时,我们却不当一回事。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不太能感受父母的顾惜,等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不懂得顾惜他们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