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胶卷迷俱乐部
快速关注,这里是胶卷迷们坚实的阵地
所有内容均为原创,配图来自群友和网络,所有水印保留
欢迎各位加入
胶卷迷俱乐部活动QQ群
,94014103
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曾经是标志性的,旗帜性的东西逐渐消失了,比如手机的大天线,比如军舰上的大炮,当然,还有相机上的过片扳手。
曾几何时,过片扳手是相机必不可少的重要零件,随着相机自动化,它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过片扳手的各种进化吧~
我们的故事得从这一台徕卡相机提起。
胶卷这个玩意儿,拍完一张,得过片,卷出下一张出来,在一开始都是这样一个转扭转转转的,无论是120还是135,或者是其他规格的相机都是这样过片的,有的过片和快门上弦在这里就联动的,当然也有不联动的。
但是这种转转转的过片方式很费时间,如果是120双反那种可以手摇的还好一点,135这种要去拧的就很麻烦了。那么能够提高效率呢?能!来一个过片扳手吧!
过片扳手是过去相机上具有统治地位的一个部件,这个部件要是断了,那问题就很大了。一直到自动化时代大流行的时代,仍然有过片扳手的相机,比如尼康的FM3A啊,徕卡的R9啊什么的。
过片扳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可查的是这个东西是50年代大规模出现的。
我们来看看各个品牌相机出现过片扳手的时间:
尼康
,可考的尼康过片扳手机是
1954年的S2
(旁轴相机),1950年的S还是转转转的。
徕卡
,这个就很有名了,
1954年的M3
。
佳能
,这个难度就很大了,因为佳能一开始是仿徕卡旁轴,都是转的,后来推出了VT系列,是快速过片,但是是底部过片系统。顶部过片扳手最早见于
1957年的L3
(旁轴相机)。
美能达
,
1958年的SR-2
是我看到的第一台。
几乎都是这个时间段。
过片扳手的造型经历了从直线型到L型的转变,从一体式到分体式的转变,最典型的莫过于徕卡了。
上图是MA的过片扳手,这个设计主要出现在M3,M2,MP这三台机子上,下面这是一台M6TTL,这个过片扳手设计就比较经典了,从M4一直用到M7,不过要注意的是M5并不是这个设计。徕卡的这个过片扳手黑色的部分是可以动的,提升过片的手感。
徕卡的早期过片器其实是许多厂家都用的设计,不仅仅是旁轴,单反也是一样,但是造型上徕卡很优美,日系的就稍微生硬一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美能达SR-7 1962
尼康大F
不过,这种过片有两个缺点,第一是使用不方便第二是容易把胶卷拉断,因为在试验中多次把胶卷拉断,所以徕卡M3一开始才用双拨,也就是要过两次才能完成过片。而在过片器顶端突出一部分来提升手感,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分体式的过片器了。
尼康F2 1970
不过,一体化过片器还有另外一种设计风格,比如
宾得SP
:
宾得SP的过片器并不是扁平的,而是三角体设计,形成一个内窄,外宽的形状,
这个形状是一种方便拇指过片的设计
,现在徕卡相机常见配件手柄就是采用了这种造型的设计原理。
这种设计是很重要的,因此到了后来,两种设计逐渐融合,出现了更舒适的过片系统,比如
尼康F3
:
尼康F3的过片器比之过去的过片器明显要短一些,而且可以看出其立体的一体化设计,正是结合了上面两种风格。因为我也用,我个人感觉尼康F3的过片体验要比徕卡M6好得多。但是大家也不要觉得这个东西真的很短,尼康F3的体积很大,所以这个过片扳手还是挺长的。
无独有偶,宾得LX和佳能新F1的过片扳手和尼康F3也是殊途同归,造型理念基本相同,都是强调更大接触面积的设计。
应该说这也是过片扳手的究极形态,很快自动过片相机就出现了,过片扳手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佳能的EOS系统完全没有,尼康从F4后,除了FM手动机也基本不用过片扳手了。
过片扳手可不是135的专利,在120相机上也有许多,特别是在日系相机上。
120里德系的影响力一直很强,但是德系的哈苏和禄来都不需要过片扳手,仍然是以手摇为主。过片用得多的是日系,一直用到120自动化的21世纪初。
120的过片扳手其实和135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我们看到的这台:
显然我们能够看到前面尼康F3等机设计的影子。
这是宾得67II,其实也是那种大接触的思路。
这是早期宾得67,这个过片扳手就很有SP那种感觉了。
在这个数码时代,过片扳手已经成为传说,数码相机里唯一有过片扳手的(不算后背)好像就是爱普生和COSINA一起出的RD-1了。但是,过片扳手作为仪式感很强的手动相机主力部件,其操作的乐趣我们仍然回味无穷。
手动过一下片的感觉,是很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