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我们自认为的真相,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曲解?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9 07: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没有物证和证据链的情况下,

到底能否探求到真相?



真相到底有几重?

文/杨时旸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17日总第800期《中国新闻周刊》


影迷都知道,有一种悬疑片叫做“西班牙悬疑片”。最近几年,来自西班牙的这一类型电影开始成为质量的保证。从几年前的《黑暗面》《谜一样的双眼》到如今这部火热非常的《看不见的客人》,都在印证着西班牙电影界对于悬疑类型片的探索和兴趣。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以小博大的典型,从未想过任何大场面以及复杂的调度,几乎完全依赖于叙述诡计、封闭空间和烧脑的代入式解谜就完成了一部悬疑佳作。它的故事非常简单,有关欺骗、意外、掩盖、揭露和复仇——涵盖了这类电影中所有的经典设定。


艾德里安是一家新兴公司的老板,无论事业还是家庭都引人羡慕,但他有一个秘密情人劳拉。一次幽会之后,两个人遭遇了车祸,另外一辆车上的司机不幸遇难。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行踪,不得已把那辆车连同司机一起沉入了湖底。因为碰撞,他们自己的车发生了一点故障,劳拉在车上等待救援,一位过路的老人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回家帮她修好了车。而劳拉却发现,那位老人正是死者的父亲。年轻人失踪的事情开始发酵,那位老人开始怀疑当天晚上在自己家出现的女人,一场探求真相的游戏开始了。


其实,在一切发生之后,艾德里安和劳拉虽然一直担心,但都掩盖得很好。直到有一天,艾德里安被引到了一家酒店,很快他就发现这是一个圈套。情人被杀死,自己被打晕,醒来之后,正值警察破门而入,发现了自己拿着凶器发呆,房间里到处都是自己的指纹,而那个房间又从内部反锁。自己成了这桩谋杀案唯一的嫌疑人。


封闭空间和叙述诡计是成就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元素,而那几次发生于艾德里安和来到他家中帮助他的著名女律师之间的叙述,则是重中之重。他们见面之初,彼此间一直在试探。艾德里安试探这位大名鼎鼎的律师的水平,律师则试探自己的当事人到底和自己说出了几成实话,前者是因为当事人处于慌乱和焦虑中对所有人的警惕,而后者有关于律师到底能采取怎样的辩解方式。他们二人之间的叙述构成了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冲突和拉锯,一切都锁定在开庭前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搅拌着回溯,当时车祸发生前后的画面一点点生长出来。


在律师的质询、盘问和试探之下,艾德里安先后说出了几套故事。第一次,在他的叙述中,自己是无辜者,一个被强势的情人把控的善良男人,无论是二人之间的肉体关系,还是车祸发生后的处置方式,自己都是被动的一方。车祸发生后,他自己想要承担责任,但是被情人阻止,那个女人一手安排了一切。而这一切被律师推翻之后,他又说出了另一重叙述,一切又都反了过来。


对于悬疑片的影迷来说,看到那位女律师一次次逼问作为当事人的艾德里安,又向他指指对面楼房里一直监控着自己的受害人父亲,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难猜到结尾,也不难猜到那个律师真实的身份。但是,这部电影除了绝大多数观众惊呼的反转之外,它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只停留于一层层悬疑的设定和剥落的过程,那场令人悸动的解谜固然精彩,更有力的其实是对于所谓“真相”的拷问。真相一共有几层?在没有物证和证据链的情况下,到底能否探求到真相?如果对于真相的探究只能依赖“叙述”,那么,如果一个人可以完成一桩内部自洽的完美叙述,是否就注定可以脱罪?这是一个远比戏剧性本身更广阔的问题。


电影中的这个故事是因为男人面临着审判和定罪,所以他需要努力周旋,用叙述为自己破解困境。但如果不是被囚于逼仄的境地,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去探求真相,虽然不是有关罪名和生死,但那关系到对一个人的认识,对一件事的判断,等等,在很多时候,那些判断的基础只能依赖“叙述”。现在回头想想,我们自认为掌握的真相,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被叙述曲解的?


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看不见的客人》到最后给出了一个惩恶的完满结局,但现实之中,我们又有多少判定被叙述歪曲之后,却还一直信以为真?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十年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每天都在走钢丝

点击图片阅读 | 9年牢狱生涯,一出牢门便“走向世界”,就连钱钟书都赞赏这个87岁老人的“卓识明见”

点击图片阅读 |“空巢青年”是都市社会的溃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