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声社区
跟随心声,自在沟通!欢迎下载心声移动app,http://xinsheng.huawei.com/cn/m/downloa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寒假还有 再去建水游一游 ·  昨天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寒假还有 再去建水游一游 ·  昨天  
陕西新闻广播  ·  西安新增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2 天前  
璞缇客精品酒店  ·  瑰丽旗下竟有低于1000,于小众秘境里不输日 ...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哪吒敖丙“藕饼”大火,“得CP者得天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声社区

美联储前主席、欧洲央行前行长……为何都来参加华为的金融论坛?

心声社区  · 公众号  ·  · 2017-10-24 19:11

正文


架起彩虹之桥

2016年6月坎昆的傍晚,夕阳西沉,暮色四合。加勒比海边的沙滩 草坪上,宾客们正伴随着热情奔放的拉丁乐曲谈笑风生。


突然间,灯光暗了,一道亮光伴着脆响划过天际,璀璨的烟花在夜色中绽放,一朵接一朵,恰似一座花火光桥,横跨夜空。


短暂的安静后,草坪上响起了宾客们的惊叹声。绚烂的涟漪向人群传递着欢乐,经久不散。


会场一角,华为ICT金融论坛 筹备组的成员们,开心地笑了。回想起来, ICT金融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了,正如这夜空里的花火,每一次绽放都更加绚烂。


你我之间,架起一座桥


2012年,第一届金融论坛开办,很多金融机构在打开邀请函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论坛是做什么的?”


一个通信企业要办金融论坛,乍听之下,确实让不少人觉得费解。一开始,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会议。而事实上,ICT金融论坛的意义,绝非这么简单。

2012年,任总在与销售融资部座谈时提出,“我们的融资资源要多元化,欧洲银行、日本银行也应该成为我们主要合作对象。”“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及资源,也是公司持续稳定经营的保障。”所以“走出去”,成为我们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更多的海外金融资源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华为,树立华为在金融领域的品牌,那一年,在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直接关注下,财经体系决定在新加坡举办“华为(亚太)电信金融论坛 ”。

第一次举办金融论坛,金融机构的邀请自然十分重要。但当时的论坛名不见经传,很多金融机构对论坛的定位也完全不了解,因此婉拒了我们的邀请。

收到带着歉意和客气的拒绝时,我们虽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不甘和焦急,如何更好地说服金融机构参加论坛?为此,我们紧急进行了内部讨论。

一个论坛要想吸引人,就必须给参与者带来切实的价值。如果仅仅是让银行高层来听几场演讲,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分析,很多金融机构高层实际上都背负着繁重的业绩压力,如果能邀请到相关的客户,给金融机构带来实际的业务价值,论坛对他们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加;而另一方面,华为的很多ICT客户也存在既有或潜在的融资需求。如果我们的论坛,能同时邀请双方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沟通渠道,不正可以成为一个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的桥梁么?

“这是一个能带来更多机遇的论坛,相信您一定会不虚此行。” 在接下来的客户邀请中,我们详细地向金融机构的高层和ICT客户解释了金融论坛的定位和价值,于此同时,华为作为牵线搭桥的人,也得以展现自己的实力,加深了客户和金融机构对华为的了解。

这显然打动了这些“大佬”们,一些之前婉拒了我们的客户也重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不过,很多人虽然接受了邀约,但仍对这个第一次举办的金融论坛将信将疑。

第一届新加坡论坛的成功举办,打消了客户的疑虑。“各抒己见,合作共赢”用来形容这届论坛的盛况再合适不过。不同的商业理念在一场场演讲中交锋、融合,海量的机会点在一场场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谈中擦出火花。我们邀请了114名来自金融机构和19名来自运营商的客户参加这届金融论坛,在论坛期间,组织了30多场双边和三边会谈,在会谈中,有些客户和银行甚至现场直接达成了合作意向!

由于新加坡论坛的成功,2013年5月,我们又在迪拜组织了一场聚焦中东非洲的“The Huawei MEA Day”,会议规模更胜从前。

ICT金融论坛影响力的逐渐显现,也给公司业务带来了很多帮助。比如,2011年以来,由于E国市场的汇困问题,华为在当地的融资业务一直难以开展。2016年坎昆论坛,经过代表处同事的不懈努力,成功邀请到了E国金融市场的核心银行A银行的副主席。借助论坛的平台,A银行深入地了解了华为的业绩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华为在ICT行业和金融业强大的号召力也坚定了A银行与华为合作的信心。论坛结束两周后,我们拿到了本来进展缓慢的授信审批,之后不久,又与A银行又达成共识,签署了融资框架协议。这有力地支持了代表处未来激增的业务需求。

E国的其他银行了解到A银行在金融论坛上与我们的业务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纷纷表示希望可以受邀参加今后的金融论坛。

正是由于ICT金融论坛给客户、银行和华为带来的合作共赢,金融论坛这座桥上的行人越来越多,桥面也越走越宽。


2017年ICT金融论坛大会现场

努力与世界对话


随着ICT金融论坛被逐步认可,公司领导指示,要举办面向全球的金融论坛,把金融论坛打造成公司级的财经品牌。

提高金融论坛的品牌定位,就必须要向金融领域一流“玩家”学习,进一步提高论坛的专业性,而议题的策划、演讲嘉宾的选取等都是论坛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要做到专业和高水平并非易事。在刚开始举办论坛的时候,我们由于缺乏经验,也出过不少现在看起来比较“low”的事情,比如演讲嘉宾的业界分布比较单一,演讲内容也没有太过规范的要求,议题安排过于冗长等。


经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在2013年伦敦的ICT金融论坛实现了“小成”:演讲嘉宾更多元化,议题的设置上也与金融和ICT行业的联接更加紧密,紧扣潮流,再加上演讲嘉宾的精彩呈现,观众反响良好。


然而随着定位的提高,如何进一步开拓论坛眼界,更加直接地与世界主流经济观点对话成为论坛议题组新的挑战。


到了2014年纽约金融论坛时,我们不断与各种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和讨论,最终形成了新的思路:2008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风波未平,2010年欧债危机又扑面而来,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不确定性。我们在思考:能否请到一位世界级的业界泰斗、行业顶尖专家来分享真知灼见,为大家拨云散雾,启发大家对未来经济金融方向的深入讨论?


但想要请到这样一位“大神”,难度也无疑是巨大的。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一位“大神”最合适?如何挖掘并联系到这样的演讲资源?


我们关注着频繁出现在各大头条的权威专家的名字,同时,也向业内人士、公司财经体系的几十位外籍专家等广泛咨询和访谈,希望他们能提供更多线索。然而多轮沟通下来,却还是毫无头绪。


访谈结束后,一阵失落的情绪在议题组蔓延开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位同事感叹道。我们不由得自我怀疑起来,原来的思路还要坚持下去吗?一时间,议题策划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这个时候,公司C专家的一通电话给我们带来了一丝转机。他提到:这届的论坛的举办地在美国的金融中心纽约,如果能请到一位本土著名的经济学家“坐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结合我们想要讨论的话题以及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力,与美联储相关的经济学家应该是我们重点考量的对象,同时接触他们的最好途径是通过他们的私人办公室。这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格林斯潘来了!”


我们列出了一个相关权威经济学家的建议名单,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去分析,当“艾伦·格林斯潘”几个字映入眼帘的时候,会议室里突然静了下来,几秒钟后,才有人小声却又兴奋地念道:“格林斯潘!”


我们意识到,执掌美联储近20年、叱咤风云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他能出席,将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整个团队高速运转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联系上了格林斯潘私人办公室。接触之初,对方并不太理会我们,多番努力之下我们才争取到了一个和他们电话会议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和格林斯潘的私人办公室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在会议之前,项目组的同事们经过了两个昼夜的奋战,精心准备了华为公司和论坛的介绍宣讲资料,力求简洁准确地传递我们的需求,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合作诚意。


电话会议当天,深圳已是深夜,H1办公楼里一片安静,项目团队详细分享了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以及华为ICT金融论坛的理念和定位。分享结束,电话里先是一阵沉默,接着便传来了一声“Impressive.”我们同时松了口气,显然,对方被我们的分享材料所打动了,但同时也比较透明地告诉我们:“格林斯潘教授是非常挑剔的,不轻易接受邀请,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我们表示理解,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去争取。


之后,我们又针对性地修改了邀请材料,以便向格林斯潘更清晰地传达华为ICT金融论坛的理念和定位。邀请材料如约递交到了格林斯潘本人的手中,接下来,便是焦急的等待。


一周之后,对方打来电话,“格林斯潘教授同意啦!”听到这个消息,办公室里不知是谁抢先欢呼一声,带头鼓起掌来。


接下来,我们和格林斯潘的助手一一讨论具体的接待、出场事宜,甚至连他在论坛现场的行走路线也要反复揣摩,几经思量,力求既要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又要保障他的安全。


会议当天,80岁高龄的 格林斯潘教授,在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陪同下,缓缓走下螺旋扶梯。


看到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教授来到了现场,纷杂的大厅渐渐安静了下来,随着他越走越近,台下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格林斯潘教授的演讲精彩纷呈。他着重指出,一个开放、合作以及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更能在全球化经济中获得成功,而全球化经济相较于国民经济,更能够提高全球的生产力以及人民的福祉。华为作为一个服务于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的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人类的沟通和连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话,让与会的来宾看到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和谐的商业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借助格林斯潘强大的号召力,纽约ICT金融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80多家机构的100多位客户和46家金融机构的147名金融高管与会,创历史新高。同时借助论坛平台,公司的会计和税务专家也向客户和银行展现了华为在会计和税务领域的领先理念和实践,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


从格林斯潘到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再到前美国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 萨默斯,从银行到评级机构,从ICT客户到主流媒体,从咨询公司到世界知名大学,ICT金融论坛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小世界,华为在尽情展示自己风采的同时,也和客户一起,努力地吸收着来自金融领域最高层的养分,一刻不停地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格林斯潘教授与金融机构经济学家进行专题讨论

“主观上的完美”


很多参加过ICT金融论坛的嘉宾都称赞这是一个“高大上”的活动,但 “高大上”的背后,离不开对每一件小事的仔细打磨。

早期,我们是在细节上吃过亏的。第一届新加坡论坛的时候,因为毫无经验,所有的演讲胶片在前一天晚上才收集齐,发现了问题也来不及通知演讲者,在演讲时,演讲者无法控制胶片的翻页,我们只能坐在后台,根据演讲者的手势,猜测他们要翻页与否,一天下来,几乎虚脱。这些教训,也让我们在以后的论坛工作中不断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