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境人Environmentor
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拉善宏桥信息网  ·  2025.02.23更新【5】家政服务、生活 ... ·  7 小时前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4 小时前  
素食星球  ·  椰香四溢的纯素雪花酥,颠覆传统的味蕾体验 ·  14 小时前  
赛博禅心  ·  超级硬广:输入 ikun,解锁 ... ·  昨天  
赛博禅心  ·  超级硬广:输入 ikun,解锁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环境人Environmentor

大工陈景文团队夏德铭、宾大Joseph S. Francisco、哈工大姜杰团队Angew: N2在液滴表面快速转化为N2O

环境人Environmentor  · 公众号  ·  · 2024-12-31 12:59

正文

‍‍‍‍‍‍‍ ‍‍‍‍‍‍‍‍‍‍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姜 琦 博士生

通讯作者:夏德铭 副教授、陈景文 教授、 Joseph S. Francisco 教授

通讯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图片摘要

图文导读

成果简介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陈景文教授团队、宾夕法尼亚大学 Joseph S. Francisco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上发表了题为 “Rapid N 2 O Formation from N 2 on Water Droplet Surfac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氮气 (N 2 ) 能够在微液滴表面,通过独特的“先还原再氧化 (RTO) ”机制,快速转化成重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 (O 3 ) 损耗物质氧化亚氮 (N 2 O)


图文导读

引言

N 2 O 是平流层 O 3 损耗的重要贡献者,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自工业时期以来, N 2 O 的浓度增加了大约 20% ,对平流层 O 3 损耗和全球变暖的贡献日益增大。通常认为土壤和海洋中的微生物过程、农业和工业排放等人为活动是大气 N 2 O 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二次途径 ( 如在闪电的作用下 N 2 生成 N 2 + ,进而生成 N 2 O) 被认为仅发挥较小的作用

本研究揭示了一种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微液滴表面发生的 RTO 机制。该反应通过 O 2 /O 3 迅速激活稳定的 N≡N 三键,导致大量 N 2 O 的形成 ( 在实验反应器中可达 ppmv·h -1 量级 ) 。根据实验结果的外推估计表明, RTO 途径对全球 N 2 O 的贡献显著,远超过已知来源。


图文导读

图文导读

N 2 O 的自发生成现象

1. N 2 O 2 /O 3 混合气体在微液滴表面反应生成 N 2 O 的定性检测 [ (a)-(c),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d)-(f), 气相色谱图; (g)-(i), 气相色谱 - 质谱测定的总离子流图和质谱图 ]


在密封的玻璃反应器中,通过超声雾化方法持续生成直径为 2 ~ 40 μm 的液滴。在室温 (20 ~ 25 ℃) 和大气压力 (1 atm) 条件下,在反应器经过重复抽真空和充入氮气 5 次后,将 4:1 混合的 N 2 O 2 引入反应器,并开展微液滴实验。随后,分别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气相色谱仪 (GC) 和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 (GC-MS) 对收集的气态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如图 1a, b c 所示,在反应 60 min 后, FTIR 中观察到了两个显著的峰,分别位于 2238 cm -1 2214 cm -1 。这些峰对应于 N 2 O 不对称伸缩模式的 R P 支的耦合振动转动带。气相色谱结果表明 ( 1d, e f) ,随着微液滴实验总反应时间的增加, N 2 O 的浓度显著增加 ( 保留时间约为 6.75 min) 。同时, GC-MS 也检测到了 N 2 O + ( m / z = 44) 的母离子及其由 N=N 键断裂产生的 NO + ( m / z = 30) 的碎片离子 ( 1g, h i) 。值得指出的是,当加入一定浓度 O 3 时, FTIR, GC GC-MS 信号更强,表明 O 3 O 2 更有效地促进 N 2 O 的形成。相较而言,在没有微液滴存在的条件下, FTIR, GC-ECD GC-MS 信号低于检出限。这些结果表明,微液滴显著促进了 N 2 O 的形成。


2. 生成 N 2 O 的浓度随反应物组成 (N 2 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为 4:1 O 2 O 3 的体积比约为 0.98:0.02) 和反应时间 ( T reac = 10, 20, 30, 40, 50, 60 min) 的变化


N 2 O 的自发生成机制

3. N 2 O 生成机理 [ (a), 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AIMD) 模拟获得的 N 2 O 2 /O 3 在微液滴表面反应的代表性瞬照; (b), AIMD 模拟中观测到的键长随时间的变化; (c) (d), O 2 O 3 在液滴表面引发 HN 2 · 氧化的自由能变曲线; (e) (f), 气相 HN 2 · O 2 O 3 随后反应的代表性几何形状和自由能变曲线;红色、蓝色和白色的球体分别表示 O, N H 原子 ]


如图 3 所示,通过传统分子动力学 (MD) 模拟、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AIMD) 模拟、量子化学计算,揭示出了 N 2 O 在微液滴表面生成的机制。首先, MD 模拟的结果表明, N 2 展现出了表面富集倾向。因此, N 2 有潜力在微液滴表面被活化并进一步被化学转化

0.5 ps AIMD 模拟中,直接观察到 N 2 分子在 H 3 O + 存在的情况下被界面上的 H 2 - 自发还原 ( 3a b) 。该反应开始于 H 原子从 H 3 O + 转移到 N 2 ,随后电子从 H 2 - 转移到 H 3 O + ,生成关键中间体 HN 2 · 。形成的 HN 2 · 表现出显著的双 N=N 键性质,能在微液滴界面与 O 2 O 3 快速反应,生成 “HN 2 O·+ O” “HN 2 O·+ O 2 。在此步骤中,形成一个长度为 1.20 Å N-O 键, O 2 O 3 中的 O-O 键逐渐拉长。后续由 O 2 O 3 氧化 HN 2 · 的自由能垒 G ) 分别为 17.6 1.20 kcal mol -1 ( 3c 3d) AIMD 结果表明, O 3 的参与可以进一步促进 N 2 O 的形成,与实验结果相符 ( 2) 。随后,形成 HN 2 H 2 + 0.5 ps 内经历一个无能垒的自由基 - 自由基复合反应,从而生成 N 2 O

由于形成的 HN 2 · 也可能挥发到气相中,本研究使用量子化学计算进一步研究了 HN 2 · O 2 /O 3 之间的气相反应。在 M06-2X/aug-cc-pVTZ( 3e f 中蓝色线 ) CCSD(T)/aug-cc-pVTZ//M06-2X/aug-cc-pVTZ( 3e f 中红色线 ) 水平下,优化了几何构型并计算了自由能变。在 O 2 参与的反应中, HN 2 · 经历了 “HN 2 · → HN 2 O 2 · → HN 2 O· → N 2 O” 的路径,此过程具有极高的自由能垒 G M06-2X = 51.2 kcal mol -1 Δ G CCSD(T) = 57.4 kcal mol -1 ) ;同时,气相 O 3 参与反应的 Δ G 也高于微液滴表面反应的 Δ G 。因此,与在微液滴表面观察到的无能垒反应相比,气相反应在动力学上更加困难。综上, N 2 O 主要在微液滴表面通过独特的 RTO 机制生成。

‘’

小结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2206019, 22136001, 22074026)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BX202200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DUT24RC(3)047) 、大连理工大学超级计算中心和曙光智算的支持
‘’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夏德铭,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和环境计算化学等领域研究;发表论文 27 篇,包括第一 / 通讯作者 Angew. Chem. Int. Ed. 1 篇、 J. Am. Soc. Chem. 2 篇、 Environ. Sci. Technol. 3 篇;主 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

邮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ge.202421002



投稿 大连理工大学陈景文教授团队、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杰教授团队。 稿、合作 、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 最大的学术公号 ,拥有 20W+活跃读者 。由于微 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在看”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 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年度热点文章Top10(2023年)
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团队谢国俊课题组、重庆大学陈一课题组合作ES&T封面: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细菌的生态位分化机制
见证一个新领域的崛起——密苏里大学肖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李阳团队一篇承上启下的ES&T
ES&T社论:ES&T对材料类稿件的基本期望以及此类稿件应该如何体现其环境相关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孙志强副教授ES&T、WR等:非自由基高级氧化净水技术系列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关小红团队ES&T封面:电化学氧化生成的Fe(IV)/Fe(V)可在近中性条件下选择性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同济大学关小红团队ES&T:一种可以轻松区分SO4•-与HO•并实时量化高级氧化技术中的SO4•-的新方法
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团队贺诗欣课题组Nature Water:集太阳能脱盐、发电和作物灌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