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丛非从
学点心理学,做个轻松快乐的小niu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丛非从

疫情恐慌的是死亡,但死亡为什么那么可怕?| 丛非从

丛非从  · 公众号  ·  · 2020-01-26 12: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武汉新冠疫情,也让我很恐慌。


和很多人一样,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隔离起来,不给社会添堵。 可是这不影响,在家里的人也很恐慌。


尤其阴霾下的武汉人,我们收到了很多恐慌的求助。


恐慌一方面是个好事,它让我们更小心谨慎,更重视疫情,更保护自己。 这是值得感谢恐慌的部分,它给了我们保护自己的动力。


但恐慌过度也有不好的一面,损坏身心健康,影响社会功能。心理 专家也列举了很多恐慌的坏处。于是有的人 就又增加了一个恐慌:


自己的 恐慌很恐慌。


知道不应该太恐慌,可还是恐慌得不得了。 知道恐慌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了。


解除恐慌,有3个渠道:


1.消除刺激源 如果有一天疫情消失了,我们自然不恐慌了。然而,这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


2.增加掌控感 我们对传染方式、自己的状态有更好的了解,确保了自己不会被染疫,也能消除恐慌。所以专家会出来解释病毒的原理,与感冒的区别。


3.直面恐慌 除了着急去解除恐慌,我们还可以趁机直面恐慌,走到恐慌的中心去。认真去思考:


恐慌对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病毒巨大的传播力,无药可医,每天都有因此死去的人,这已不是电影,而是距离之近,就在你我身边的事实。


疫情笼罩下,我们第一次如此真实的靠近死亡。


是的。我们忙着恐慌,却没有停下来听一听, 恐慌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怕自己死去,我们抗拒自己现在就去死。


死亡是一个特别难以去谈论的话题,也不怎么会被我们自己所思考。但很多哲学家都说:


我们只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死亡,才算真正的活过。


恐慌的意义之一,就是把我们暴露在了死亡门口,让你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死亡。


恐慌本身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信号,它在传递着我们对于死亡的排斥。


如果我们既无法改变外在的现状,又不去思考恐慌的内容,我们再觉得 恐慌不好,也无法改变恐慌。


对于死亡的思考就是:


死亡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并不是说死亡不可怕。而是: 具体来说,你怕死亡的什么,在你的想象中,你死了会怎样,会有哪些你无法接受的事,导致你不能接受死亡。





人在恐惧死亡的时候,头脑中是充满了联想的。 你可以观察下,你的联想是有哪些。


有的人觉得,如果我死了,就会很遗憾。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体验人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还没有找到一个人好好爱我,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享受被宠爱的感觉……


那对于这种人来说,你要思考的是:


是什么阻碍了你一直没去做你想做的事呢?

是什么让你在临近死亡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还没有去做想做的事呢?

如果没有这次危机,你准备什么时候才开始呢?


然后你就可以做一个决定:当下,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去弥补我的遗憾。我可以去计划,如果危机过去后,我想做的是……我可以在当下去挑战条件范围内,做可行的事。


当你开始真正做自己的时候,你的意义感,就会逐渐替代掉恐慌。



有的人觉得,如果我死了,就没人会记得我。这种人其实是投射了生前的被忽视的恐惧,你活着的时候都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人,死了就更怕被忽视了。


那你可以进一步去思考: 我为什么会这么怕被忽视呢? 为什么这么怕没人记得我呢?


可能你看到了小时候被忽视的自己,可能你看到了一直以来自己的孤独。


那你现在,就可以做个决定:


找一个人,好好去爱。 和你想的人去沟通感情,去确认你对他们来说,你的重要性。从当下开始,寻找自己的重要感。





有的人觉得,如果所有人都死了,那还好。就我一个人死了,太亏了。


那是什么样的亏呢?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对这种人来说,即使在死亡来临前,也不能输给别人。即使死的时候,也不能比别人差。


那呈现的就是:你平时是否感觉一直不够优秀,不如别人呢?你是否会压抑自己的竞争性和攻击性呢?


如果你觉得赢了别人,比别人好,真的是一件重要的事,那你可以大方承认。


然后你就可以去做个决定: 既然我这么想赢,我在此刻,如何先去抢时间赢别人呢?


当你在此刻认真去准备赢别人的时候,你的意义感,就会逐渐代替恐慌。



有的人觉得,如果我死了,我的亲人怎么办,我爸妈会很伤心。


我其实很心疼这样的人,当他们想到死亡,他们想到的依然是:我的父母。可见平时,这样的人无意识地为父母承担了多少。


我并不是想改变你什么。而是, 既然你如此渴望照顾好父母: 何不现在?


有的人觉得,如果我死了,我孩子怎么办,他该多苦。


这其实是把自己的没人照顾的苦投射给了孩子,因为你没人照顾,所以你想象中,将来孩子也不会有人照顾。


但这不重要,既然你这么怕你的孩子受苦,你可否在当下就给他多一点点的爱?




每个人对于死亡的恐惧都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用这样一个句式,开始你对死亡的联想:


如果我死了,就会……


然后你就会找到你生命的意义。在死亡面前,我们对死亡的抗拒,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意义没有认真去实现。


找到意义的人,能超越死亡。


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们,他们人生的意义,就是救死扶伤,保家卫国。他们活在自己生命意义的道路上,超越了死亡。


为了孩子、家人可以牺牲掉自己的人,他们爱孩子爱家人的心,也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那是他们的意义。


既然你不想死,觉得活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就应该:


找出你活着的意义来,让它清晰。

从现在就开始去实现,而非一直等待。


死亡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活过。


人所追求的意义,是可以超越生命的。那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永恒的方法。


正如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思考:


1.如果我死了,就会……

2.我现在可以做/想做的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哈哈搞笑视频  ·  小沈阳一开口,唱哭天下父母!
8 年前
海蓝博士  ·  这将是你未来30年最重要的软实力
8 年前
读者  ·  乐活 | 拯救世界的中国吃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