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腻与佛系:低龄崇拜下的非典型阶层冲突和集体自虐
卢晓周
2017年有两个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一是冯唐冯金线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文,不出意料的引爆整个舆论,随即整个油腻中年这个群体被拉出来吊打,从油腻中年代言人五岳散人,到固执的唱着挽歌的许知远,无一幸免。而且在后来舆论演变中,油腻中年已经不分男女,一网打尽。
有好事者整出了油腻中年20大标准的群体画像,让无数油腻中年对照之下,无不自惭形秽,一场关于中年危机的大辩论席卷整个社交媒体。
二是佛系90后的话题再次刷屏,第一批90后遭到集体调侃。中年危机的热度尚未降下,佛系90后的自画像隆重登场,90后招谁惹谁了,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真是:油腻与佛系齐飞,口水共吐槽一屏。
无论是无聊的围观看客,还是身在其中的油腻中年,何以对油腻中年的恶趣味似乎有着难以言表的憎恶心情?看看油腻中年的典型代表人物五岳散人的自画像,似乎不难理解:作为一个有点儿阅历、有点儿经济基础的老男人,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除非是不想,否则 真心没啥泡不上的普通漂亮妞儿 ,或者说睡上也行。您真别不信,这是真心话。所有的套路早已写好,早就娴熟到本能反应的程度。
搞得我现在每每看到油腻中年这个词组,脑海里总是浮现一双肥腻的手掌,肆无忌惮的在美好的肉身上蹂躏的情景。
在油腻中年的调侃中,是掩藏不住的集体焦虑,而一个中年员工跳楼自杀的新闻,更是让人无限唏嘘。中年危机就像压在每个油腻中年心里的一块石头,让人窒息。
当代的油腻中年正是先富起来的一个阶层,他们几乎掌控了这个社会所有的资源,有良好的人脉关系网络,有足以让人艳羡的生活,他们牢牢地占据了竞争有利的社会地位,往往手眼通天。在整个社会竞争的食物链里,他们是处于上游。在我们常人看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超脱的群体,可以超然的看着食物链下游的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但就是这个阶层,却难以掩饰自己的惶恐不安、焦虑成灾。他们身穿僧袍唐装、手戴珠串、口诵诗歌、喜谈文化,乃至拼命想在年轻女性肉身上找到那点可怜的自信,无非都是为了证明自己还能掌控一切。
有人说,中年危机这种现象,遍观世界诸国,都不似这般能引起关注,乃是我朝独有。无数人企图从社会、心理、职场、文化等等方面找到中年危机产生的根源,也给出了无数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避免油腻的解决方案。但我总觉得的这些原因和方案,都似乎是隔靴搔痒,总缺少一点什么。
油腻中年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调侃,随之而来关于中年危机的大辩论,佛系系列得到大家会心一笑,在我看来,无外乎是由下面的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二、阶层固化带来冲突,三、低龄崇拜带来的整体不适。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
在过去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中国人似乎没有中年危机这个现象,大家在各自阶层相安无事,就是适逢改朝换代,但这种阶层结构依然牢不可破。
在近代以来,却接二连三的遭遇西方工业社会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迎来一个急剧的变化阶段,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社会,依然还是这种变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论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还是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还没有完全的摆脱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变化影响的尾声。
这种变化,让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的感受到惊涛骇浪一般的冲击,我们不由自主的沉浮其中。翻开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阶层颠覆、打破结构的历史。这种颠覆、打破,为每个人打开了阶层上升的阶梯,也打开了每个人有可能阶层下滑的通道,而这种上升与下滑之间,个人似乎没有多少力量可以掌控。
虽然当代油腻中年作为一个成功的、先富的群体,看似掌控了足以傲人的资本,但他们在这种还在变化的历史阶段,也没有多少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也许他们今天可以伸出油腻的肥手,肆意蹂躏自己看上的每一个年轻的姑娘,也许就在明天,油腻的肥手就戴上了冰冷的手铐。
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等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转型都在加速,这些年出现的各种眼花缭乱的概念就是这种变化的证明。无论油腻中年群体凭借什么才爬到今天的位置,也就是不管他们过去是如何成功的,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依然会感觉力不从心。
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教给我们的惨痛的教训,虽然这说的是国家、民族层面的竞争,但回到个人身上,深处中国社会的人,仍然很清楚这句话对于自己的意涵:落后就要挨打。
二、阶层固化带来冲突
前面我说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变化影响的尾声,意即我们遭遇西方工业社会的挑战所带来的变化,即将结束,我们已经逐步消化这种挑战引起的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这就是大家所看到的,中国社会正在加速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就意味着阶层上升通道被封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锁死在自己的阶层里,哪怕你再努力,哪怕你再聪明,都无力改变阶层固化的结构性障碍。所谓拼爹,就是阶层固化最好的写照。这个爹应该指的就是被我们嘲讽、揶揄的油腻中年先富群体。
有人把佛系系列的出现,也归为90后集体的中年危机提前爆发,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年轻一代对阶层固化的一种姿态。与其说是嘲讽、揶揄油腻中年群体,不如说是对这个阶层的蔑视和抗争。甚至可以看作是,在开放的互联网文化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红小兵”们在抢班夺权,他们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宣告不和你玩,他们要重起炉灶,他们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新世界。
无疑,移动互联网乃至围绕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不但给了他们肥沃的土壤,也给了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油腻中年群体对这一切自然有切身的感受,但却无力阻止、控制这一切,这是一个失控的时代。年轻一代以野蛮人的姿态,侵蚀着油腻中年群体费力构建的利益格局。
三、低龄崇拜带来整体不适
不但中年危机为我朝独有,低龄崇拜也是如此,好像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对于低龄群体予以如此迷信和跪拜的姿势。
低龄崇拜的始作俑者当然是以贩卖年轻肉体为主要内容的娱乐圈,小鲜肉们受到无数的追捧、鲜花和掌声,娱乐圈陷入集体娈童癖好的癫狂,这是娱乐圈为拯救自己而找到的一颗春药。这种癖好,不出意料的波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更是受到包括品牌、商业、资本等等在内的推波助澜,低龄崇拜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在低龄崇拜的语境里,年轻就意味着正确,意味着创新、突破、颠覆,似乎“年轻”就是集体焦虑的唯一解药,任何疑难杂症、难言之隐,只要“年轻”在手,都可以一洗了之。低龄崇拜成为拯救他们商业运作失败的救命稻草,“年轻”本身就是他们的商业解决方案,既得利益者借此固守江山,后来者企图借此分得一杯羹。至少,娱乐圈的年轻肉体可以满足我们的意淫,而商业世界的一切低龄崇拜,都只是掩饰江郎才尽的荒唐演出。
但无论如何,年轻成为混迹江湖的招牌,不这样做,好像都不意思和人打招呼。低龄崇拜就这样成为国内企业集体无意识的癔症。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和现实环境里,不要说有点中年危机的焦虑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看能死皮赖脸的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勇气。虽然,低龄崇拜让中年危机看起来异常滑稽。
低龄崇拜为更年轻一代的上位,提供了思想、舆论,以及更为现实的大把钞票的准备,我们看到无数炮制出来的成功案例,都似乎在证明低龄群体带来的丰硕成果,而低龄群体也似乎一夜之间就神灵附体、佛祖上身,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我所看到的,却是无数低龄群体,一波接一波,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收割智商税的羔羊。
佛系90后无疑是低龄崇拜的第一波受益者,所有关于低龄崇拜的光鲜,都曾经附着在他们身上。但在时间这个不可战胜的对手面前,任何曾经鲜活而美好的肉身都会渐渐衰老,打着褶皱,被人抛弃。第一批90后就这样已经开始油腻了、已经离婚了、胃已经垮了、已经秃了、卵巢都衰退了、已经出家了、、、、、。毫无疑问,00后也将难逃毒手,只要低龄崇拜依然存在,就会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江山代有人老去,江山代有新人出,低龄崇拜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掘墓者,油腻中年把肥腻的双手伸向年轻而鲜活的肉身之时,也见识到了自己的窘境。如果说近代以来的阶层变化,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历史命运,而低龄崇拜,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场集体自虐。这就是我们,以及以后还会出现的中年危机所无法消除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