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位于万州城郊东北部,三峡工程搬迁移民涉及两村一居4857人,其中外迁移民887人。多年来,在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项目的帮扶带动下,大周镇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强化乡村旅游功能配套及环境提升,精心实施定点帮扶项目,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边小镇,蝶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重镇。
“依靠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五土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五土村沿滨江长廊开办的农家乐有40多家,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回村创业就业的移民有2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左右。”大周镇党委书记周建红说。据了解,2023年水利部定点帮扶项目大周镇滨江长廊景观提升工程,结合三峡后续铺垭村、五土村等两个精准帮扶项目、五土村美丽乡村项目、大周溪河堤整治等11个项目,为打造美丽乡村科教亲子乡村旅游赋能。项目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滨江长廊约10公里、各类文化广场5个8100平方米、建设移民文化中心3000平方米,油化道路3公里、新建道路350米、景观河堤治理2.5公里,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站在五土村滨江长廊远眺广阔的长江,水清鱼跃,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停靠着来往三峡的轮渡。近看曲折的滨江长廊,像一条飘带沿着长江岸蜿蜒,将散落的农家乐串连起来。得益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乡土特色,这里成为万州的网红打卡地。▲ 五土村滨江长廊段的长江风光 本文摄影:半月谈记者 尤立38号农庄的老板娘张世芳是五土村的双淹户,之前在深圳、浙江等地工厂辗转打工,一次偶然的回乡探亲让她发现了商机。“滨江长廊修好后,当时回家看到公路上好多车停不下,听到好多人抱怨说这里有什么好的饭都吃不了。之前这里只有一家搭了一个棚子做饭以及租工具给游客。我就心想,我们有一块地,人家能做生意我们为啥不做。”张世芳说,“在外打工是不长久的,人终归要回到自己的家乡。2019年我就回来开办了农家乐,那时万州能玩的地方太少了,正好这边有一片黄桷树林,我就想就打造一块干净的地方,最起码这个地方能够遮阴玩耍。”经过多年扩建,38号农庄的面积达到3亩,能够容纳500人。张世芳告诉记者,农庄主要接待来自云阳、奉节、开州等周边地方的游客,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虽然去年下半年开始游客总数受大环境影响有所下降,但回头客老客户增多,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强。
钱包鼓了,精神也要富足。走进“青水莲心”艺术农庄,文化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陶艺、国画以及书法作品映入眼帘。家住万州区白羊镇的郦江渝2021年从上海回来租下院子,经过翻新改造后2022年正式开业,目前主要经营方向为艺术体验+研学。郦江渝告诉记者,周末主要是游客艺术体验,目前开设古法造纸、古法蓝晒、漆扇、扎染、陶艺等项目,平时与研学机构或者学校合作开展研学项目,周末日均接待团建或亲子家庭人数30至40人。对于学习艺术的郦江渝而言,小院是其理想生活,经营艺术农庄也完全靠情怀支撑。“我的目标不是为了赚钱,我很清楚这种文化艺术类项目,县城相比于大城市受众相对来说较少,营业额不会很高。但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把艺术带进乡村,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接受艺术熏陶。”郦江渝说。“文化是根基,基础设施建设再好,文化匮乏都无法长久维持下去。”五土村支部书记刘照说。关于五土村乡村旅游未来如何发展,刘照将他的设想告诉记者:“我们今年准备将农家乐提档升级,把本地的文化注入进来。目前正在联系退休的老艺术家定期来我们这里开展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吸引新村民到我们这里投资或者直接参与。”一江碧水,漫山红桔,江湾环抱,惬意悠然。站在大周镇向对岸望去便能看到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位于万州区陈家坝街道向坪社区,属三峡后续移民安稳致富类项目,建设用地面积22.42公顷,于2020年8月启动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7月开工建设,2022年10月初步建成并对外试运营。项目在打造过程中,结合文化禀赋。古红桔是人类栽培史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其基因几千年不变,有“活化石”之称。项目做足了古红桔文化的文章,充分凝练古红桔的文化内涵,围绕红桔文化、农耕文化下功夫,积极探索结合农业生产开发种植、采摘等生态农业项目,增强游客体验;开发了红桔树苗栽种、红桔采摘相关体验型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团建活动等,推动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移民安稳致富。“未来我们想让小桔灯生态文化旅游区与对岸的大周镇景区进行联动,丰富游客游玩内容,提升游客游玩体验。”万州区水利局三峡科科长傅开焮说。灰色的瓦,斑驳的墙;悠长的石板路,遒劲的黄桷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一切三峡人魂牵梦绕的情感归宿已经转化为本地旅游产业的特色与灵魂。随着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万州库区移民实现了从“搬得出、稳得住”向“就业有门路、逐步能致富”的根本性转变。编辑:高锦涛
美编:熊鑫 王于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