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脉通
医脉通是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信息网站,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及时收取最专业、最精华的医学资讯,也可以抢先知晓医脉通旗下移动产品最新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关注】河北6市中考体育项目确定! ·  7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一5A级景区,京津游客免门票! ·  10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一5A级景区,京津游客免门票! ·  10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16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昨天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医脉通

2024 CSCO年会| CIA困局待破,贫血管理或启“3.0时代”

医脉通  · 公众号  ·  · 2024-09-29 20:03

正文



化疗相关性贫血(CIA)为肿瘤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及化疗周期等因素相关,可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等,无法保障患者化疗效果,从而影响生存时间。当前,CIA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输注红细胞、促红细胞生成治疗及补充铁剂等,但存在血源紧张、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和铁剂使用不规范、不良反应多等多种局限,亟需高效、安全且便捷的治疗方案以满足当下临床治疗需求。


2024年9月27日,在 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 上,化疗相关性贫血专题会顺利召开!本次专题会聚焦于CIA的指南变迁、疾病现状、治疗进展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旨在提高临床对CIA的诊疗意识、推动临床诊疗的规范化与合理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 出席本次会议,并分享重要学术见解!本平台现整理会议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现场直击



错综复杂,治疗维艰,CIA治疗亟待突破


贫血是肿瘤患者在发病及诊治过程中常见并发症,我国约半数患者存在肿瘤相关性贫血。其中,由抗肿瘤治疗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的贫血即为化疗相关性贫血(CIA)。CIA发生率极高,国内研究显示CIA发病率为78.8%,在美国的研究报告中甚至高达89.5% 1 。此外,不同瘤种CIA发生率不同,胃癌、肺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患者CIA的发生率超90%,乳腺癌患者则高达86.3% 2 。此外,随着化疗周期增加,贫血发生率逐渐增高。而相对早期患者而言,晚期肿瘤患者CIA发生率更高,且贫血症状更严重 3 。CIA不仅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需要输注红细胞等情况,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4 。因此,尽早识别CIA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改善肿瘤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IA常用治疗手段为输血、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补充铁剂及营养支持等。尽管上述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贫血状态,但输血可引起输注反应和感染等不良事件 5 。而ESAs治疗存在血栓栓塞风险 6 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此外,口服铁剂存在起效缓慢、依从性差、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等诸多局限 7


石远凯教授会中发言



石远凯教授观点

肿瘤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其中,CIA总体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贫血可导致健康风险增加,长期贫血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免疫功能并使患者易疲劳,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改变其心理状态。 此外,贫血对化疗具有多重负面影响。 而且,化疗导致的贫血与年龄、肿瘤类型、化疗方案以及化疗持续周期长短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在临床管理中需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与监测。


尽管CIA治疗方式多样,但临床实践仍存在未满之需。输注红细胞成分血是快速纠正重度贫血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血源紧张,且存在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应用受限。口服或静脉补充铁剂能改善体内铁储备状态。当前CIA临床管理存在需准确评估贫血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治疗时机、如何平衡治疗疗效与风险等诸多难点,亟需高效、安全且方便的新型治疗药物。



循证为基,实践有道,罗沙司他或可带来CIA治疗新选择


长期以来,CIA治疗手段主要依赖输血和注射用ESA。 随着对CIA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亟需寻找更有效、更安全且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 在此背景下,罗沙司他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为CIA治疗带来新希望和新选择。

罗沙司他是一种强效可逆性的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通过模拟低氧环境下的氧感应通路,抑制HIF-PHD活性,稳定可逆地诱导HIF-α表达升高,促使HIF-α和HIF-β形成稳定二聚体,从而激活HIF通路,促进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增加血红蛋白(Hb)浓度,进而改善贫血。同时,罗沙司他还可综合调控促红细胞生成不同环节,通过上调十二指肠细胞色素B(DcytB)和二价金属转运体(DMT)增加肠道对铁的吸收,下调铁调素水平,增加机体可利用铁,从而改善铁代谢紊乱 8


一项随机、开放、阳性对照的多中心III期研究 9 ,对罗沙司他治疗非髓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纳入确诊为非髓系恶性肿瘤、Hb水平≤100g/L,且随机分组前4周内无输血或使用ESA的患者。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接受罗沙司他(起始剂量2-2.5mg/Kg,每四周调整一次剂量,共12周)与rHuEPO治疗(起始剂量150IU/kg,同样治疗12周),主要研究终点为第9-13周Hb水平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罗沙司他与rHuEPO-α在改善CIA方面疗效相似,治疗差异的单侧CI下限,PPS和FAS分别是-3.39g/L和-2.53g/,均高于预先定义的非劣效性界值(-6.6g/L)。此外,PPS(符合方案集)和FAS(全分析集)中的关键次要终点也支持了主要终点的结果。在PPS中,从基线至第13周,罗沙司他组和rHuEPO-α组中分别有88.5%和82.3%的受试者达到Hb水平升高210g/L。两组之间的治疗差异为6.5%,该差异的单侧97.5%CI下限>15%(-6.4%),表明罗沙司他与rHuEPO-α相比具有非劣效性。且FAS分析表明该差异的单侧97.5% CI下限为-5.5%,同样支持上述结论。此外,亚组分析与主要分析研究基本一致。


探索性终点分析表明,罗沙司他治疗组中Hb水平升高≥10/15/20g/L的受试者比例高于rHuEPO-α组,且达到Hb水平升高≥15/20g/L所需的时间更短,这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罗沙司他治疗组的红细胞输注发生率较低(rHuEPO-α组1.9% vs 罗沙司他组0.4%),提示其可能进一步减少输血需求。此外,罗沙司他治疗组的治疗依从性优于rHuEPO-α治疗组(rHuEPO-α组76.6% vs 罗沙司他组83.3%)。在安全性方面,两个治疗组发生不良事件(TEAE)的受试者比例相似(rHuEPO-α组93.2% vs 罗沙司他组95.1%)。与rHuEPO-α组相比,罗沙司他组中发生药物相关TEAE的受试者比例略低(rHuEPO-α组17.6% vs 罗沙司他组14.8%),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罗沙司他III期研究表明,在非髓系恶性肿瘤患者中,与rHuEPO-α相比,罗沙司他在纠正化疗引起的贫血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作为一种口服药物,罗沙司他为CIA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陆舜教授会中发言



陆舜 教授观点

罗沙司他治疗非髓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贫血的随机、开放、阳性对照III期研究,为全球首个罗沙司他与EPO头对头比较的注册研究。 该研究除比较罗沙司他对比EPO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外,还考虑了年龄、肿瘤类型及化疗方案等分层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研究设计为非劣效性检验,同时设置了多项次要研究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主要终点方面,在第9周至第13周治疗期内,罗沙司他治疗组的Hb水平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值相对于rHuEPO-α的主要终点具有非劣效性。 PPS和FAS治疗差异的单侧CI下限,均高于预先定义的非劣效性界值(-6.6g/L)。 次要终点方面,对于Hb升高≥10g/L的受试者百分比、ACT-An评估的HRQoL 9-13周较基线变化的平均值、FACIT-F评估的HRQoL 9-13周较基线变化的平均值等5项关键次要研究终点非劣效成立,而最后一项关键次要研究终点需要减量或因贫血停药的受试者比例因DDR事件数不足未做检验。

探索性终点则提供了对罗沙司他疗效的进一步理解。罗沙司他治疗组在Hb水平升高≥15g/L和≥20g/L的患者比例,以及达到这些升高阈值所需的时间,都显示出积极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罗沙司他可能有助于患者更快地达到临床相关的Hb水平,从而可能减少贫血相关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此外,罗沙司他治疗组的红细胞输注率在数值上低于rHuEPO-α组,这表明罗沙司他可能有助于减少输血需求。因输血可能会带来感染风险、铁过载问题以及可能的免疫调节效应,故减少输血需求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发生任何TEAEs患者比例相似,表明罗沙司他的安全性良好。


总的来说,在非髓系恶性肿瘤患者中,罗沙司他在纠正化疗引起的贫血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与rHuEPO-α相当。这项III期研究为罗沙司他治疗CIA通过了高质量证据。2024 CSCO指南将罗沙司他作为Ⅱ级推荐用于治疗CIA。而该研究结果为罗沙司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额外的信心,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口服剂型对患者有重要意义,若罗沙司他获批CIA适应症,中国可能成为首个罗沙司他获批第二个适应症的国家 *



发展演进,多元创新,新型制剂或成CIA破局关键

CIA是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在过去,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最初,CIA治疗方法只有输血。


1993年,ESA获批首个CIA适应症,改变了既往依赖输血的治疗格局,为CIA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10 。2002年,ASCO/ASH NCCN发布了首个针对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治疗指南,进一步强调了ESA在肿瘤贫血治疗中的应用 11,12


而200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ESA发出黑框警告,指出其可能带来促进肿瘤生长、增加死亡风险以及可能导致严重心脏问题等风险。这一警告促使医学界对CIA治疗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和个体化治疗,避免Hb水平超过120g/L,以降低潜在风险 13


2017年,FDA从REMS项目中删除了ESA,放宽了对ESA使用的限制。同时,新型治疗手段,如HIF-PHI的出现,为CIA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罗沙司他作为一种新型口服HIF-PHI药物,通过稳定低氧诱导因子水平激活红细胞生成相关靶基因,从而改善贫血症状。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更新了CIA的治疗指南,推荐罗沙司他用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治疗(II级推荐) 14 。当前CIA治疗指南强调治疗目标、起始治疗时机和推荐用药人群的个体化评估。其治疗目标是维持最低血红蛋白(Hb)水平以避免输血,并防止Hb水平在短期内过快上升。治疗起始时机为Hb<100g/L,对于症状性贫血或无症状性贫血患者,分别在Hb<100g/L或Hb<80g/L时启动治疗。推荐用药人群主要针对接受非治愈目的化疗的肿瘤患者。


目前,CIA治疗已经从早期的忽视发展为当今个体化、精准治疗,治疗方法也从单一的输血发展到包括ESA和HIF-PHI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CIA治疗将继续向个体化治疗和新药物研发方向发展。随着对CIA机制的深入理解与治疗药物的多元化发展,预计将有更多针对性治疗方法出现,进一步提高CIA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治疗指南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将为CIA的治疗提供更科学、规范的指导。


黄岩教授会中发言



黄岩 教授观点

CIA治疗历史悠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