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有一些学生朋友问我说:想找兼职,什么兼职能赚到钱?网上兼职骗子太多,有没有什么渠道能快速找到靠谱的兼职?
我的回答总是很简单:除非你真的拮据到生活都成问题,或者有急需攒钱的情况,否则不要浪费时间去找兼职。
绝大多数大学生兼职,不外乎下面这么几种:家教,发问卷,地推,促销员,店员,打字员,校对,美工作图……诸如此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门槛都非常低。相对于技能,要求的更多是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以及愿意付出劳动的时间。
简而言之,这些兼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都是「拿时间来换钱」。
我知道,对于很多大学生,一个月几百一千,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而代价只是每周付出几天,每天几个小时。看起来,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然而,折算成单位时间,收益是非常低的,低到一个小时一二十块。这值不值得你花宝贵的时间去交换?不值得。
记住:你的时间非常值钱。
大学生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低估时间的价值。因为大学拥有的闲暇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很容易产生时间无足轻重的想法,甚至寻思如何消磨时间。然而,我们这些毕业了几年的人,最怀念的,就是大学这种拥有大量闲暇、又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的时候。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大程度上,你的大学决定了你的起步,而你的起步决定了你的未来。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人在职场,永远是一个工作加学习同步进行的过程。而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在的平台。而如何在起步之初,能够进入一个优秀的、能为你提供不竭动力的平台?取决于你在大学里面获得了什么。
任何一个好的企业、平台,都不会看重兼职经历。它们只会看重你的技能、能力、素质、眼界,而这恰恰是兼职所无法给予的。
很多人说,兼职可以锻炼你吃苦耐劳的品格,使你变得更加勤奋——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用。这个时代,勤奋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企业们看重的是什么呢?是「高效」:更短的时间,更少的资源,更高的产出。
勤奋是实现「高效」的一个途径,但也是最无用的途径。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善用各种技能、方法、工具,来达到想要的目的。
举个栗子,同样是做一张信息图,你花了5天,用PS精雕细琢画了出来;另一个人花了一个下午,用网上的在线模板和个性化图表做了出来。当然,你可以说你做的质量比他的好,但这个差距能弥补多花掉的时间么?
在这个时代,不断地学习,掌握各种技巧、方法、工具,与此同时培养起自己的核心技能,提高自己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
什么是核心技能?核心技能就是你的定位,也是你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最大价值。
你的PPT做得非常清晰漂亮;你的文案写得非常出色;你的代码总是高效而简洁;你的设计作品从来都是一稿过;你的数据分析报告非常鞭辟入里;你做起项目调度无懈可击;甚至,你的英语口语绝佳,什么外国客户都得请你出马——这些,都可以是你的核心技能。
如何培养核心技能?需要你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反复锻炼、学习、反馈、实践。这是一个长线的过程,它的价值未必会在短时间内体现,需要你长期坚持下去。
所以,别把时间浪费在眼前的蝇头小利——比如兼职,或者一份高薪(却无用)的实习上。
使你变得更值钱的,不是勤奋,而是你的稀缺性。你掌握的技能越深入,越稀缺,越供不应求,越难以被他人取代,你的时间就越值钱。
很多人觉得,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就可以稍事喘息,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了——实际上,进入了大学,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
那些毕业就能取得高薪的人,那些年轻却能在许多领域有所表现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他们未必比我们聪明多少。只是他们非常敏锐,刚进入大学,就能迅速发现自己想从事和钻研的行业,并从大一开始,学习技能,培养经验,结识伙伴,反复实践,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努力提高着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每一个小时都变得更不可替代、更值钱。
简而言之,在大学里面,尽早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这个规划去学技能,去实习,去积累经验,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具体来说,你可以这样做:
把你兴趣写出来,写细一点,逐条写。
从你的兴趣里面,找到你最擅长的部分,也把它们列出来。
根据前两步,去找相关的人士,问清楚各行业的前途和发展空间,再从中挑选出一项,它将成为你的「核心技能」。
写出这个「核心技能」所牵涉到的其他技能,把它们列成清单。
按照清单上面的项目,一项项查资料,列出如何攻克它们的计划。
按照你的计划,分解到每周(乃至每日),并按照计划去执行。
加入相关的社群、交流会,与同好交流。
暑假和寒假,找寻相关的实际机会,到企业里面去实习,真正去接触这个行业的实际操作。
分阶段,把你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输出,或是做出一些小的成果,可以有效地培养你的成就感,强化动力。
如果你对自己的规划还不够明确,暂时不知道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的话,那么,先锤炼下面这几个技能,是一定不会错的:
最后一点:一定要多去实习。不要太重视实习补贴,而应该考虑,这个实习能不能为你提供接触行业的机会。
因为,无论你怎么学习和提高,都难免闭门造车,而实习才是真正去接触行业和实操的途径。你日常学到的东西,一定要放在实习里面去检验、应用、磨砺。当你的技能能够切实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才是真正学到了它们。
另一方面,通过在实习中,观察你的同事和上级的工作,你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知识构成和工作方式,了解到如何才能在这行业更进一步,再根据这一点,去调整你的学习路径,才能真正对毕业后的发展起到作用。
如何让学习体系化,迅速入门一个领域?
在碎片化日益成为一个热词的今天,很多人提到碎片化学习,就大摇其头,仿佛碎片化学习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只有系统学习才是正道。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碎片化学习,同样可以让知识体系化。
虽然我写过「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有什么后果」,但我并不反对碎片化学习,我反对的是不成体系的碎片化学习——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怎么将碎片化学习体系化,让我们真的能够从中获取价值呢?
以下这套方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一、了解工具
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
工具是什么?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比如基本的派别,等等。
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特定术语」和「日常语言」。如果你连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弄不明白,读再多的书、再多的文章,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首要的第一点,是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不用奢求读懂多少,能理解那些术语就可以了。
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所罗门的《大问题》;学经济学,就可以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维基、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里面用到的基本概念弄清楚。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
其实,无论你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
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二、建立脉络
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
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因为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印象笔记和 Onenote 都可以。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完成之后,确保它已经牢牢记在你的大脑里,然后就可以扔掉了……
不建议使用现成的脉络,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找出兴趣点
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
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
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大量的验证。
四、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
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
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
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
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
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1)带着问题去读。
每读到一个地方,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可以查书,查资料,查维基,解决了再继续读。不用担心影响读书效率。记住,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弄懂一个领域而读书,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读完而读书。
2)做好笔记。
这个过程中,你读文章,读杂志,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识,都可以把它们纳入你的笔记里,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唯有这样,这些零碎知识才有价值。
在这一步的学习中,你写的这些笔记,就是你最重要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展现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更进一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这种发问 - 思考 - 拓展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用。练得多了,你会发现看待问题的时候,速度快了许多,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提升。
五、拓展和应用
重复以上步骤,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然后,就是让你的知识体系发光发热,去应用它们。写博客,写文章,教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障碍点,再攻克之。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
许多人推崇「做中学」,因为任何知识只有真正被内化了,才是属于自己的。而内化的方法是什么?把知识进行输出,就是最好的内化。
到这一步,你就已经算入门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了。
加油。
作者:Lachel。前公关人,现任职于互联网,知乎16万赞答主,专栏撰稿人。公众号:L先生的猫(lxianshengmiao) 。
金融先生
www.mrfinance.com.cn
上海GIT国际投资项目|2017年寒假(就业方向: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分析师、销售交易、行业研究..)
纽约SIW华尔街投行项目|2017寒假(就业方向:投资银行、私募基金、企业估值、资产管理、固定收益..)
伦敦AMP券商并购项目|2017年寒假(就业方向:投资银行、私募基金、融资并购、行业研究..)
香港FMP国际基金管理项目|2017寒假(就业方向:公墓基金、固定收益、行业研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
新加坡WMI财富管理实训项目|2017年寒假(就业方向:公募/私募基金、基金经理、股权投资、分析师、行业研究..)
环球实习Global Internship开放报名:投行、咨询、私募、风投、基金、银行、广告、营销、IT、科技、公关...
戳阅读原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