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漫天雪
杭州六小龙的爆火,引发了大家对各地营商环境的讨论。浙江营商环境好,政府办事效率高,是中国最市场化的省份之一,这个必须点赞。
最近,杭州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谈到他们在余杭区申请独角兽补贴,说走完申请流程,8分钟之后补贴资金300万元就到账,“但你知道领导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们做的还不够,还要你去申请,其实应当是我们系统判别出你符合这个资格的时候,应该自动把钱打到你的账上。我唯一要做的就是通知你,有一笔钱你看看你收到了没有”。
跟灵伴科技类似,进迭时空CEO陈志坚说余杭区高效快捷地给他们了1200万补贴;杭州小派科技的CEO任攀也说:“杭州领导挺爽气的,就看了一下公司的情况后,表示我们一旦在这里注册,搬进来之后就给600万元补贴。后来双方签完协议,人还没来呢,钱就打过来了。”
网友们在下面纷纷点赞,对浙江和杭州政府予以高度评价。
但是这里面有很多认知误区必须予以澄清。
首先,是浙江人的市场化观念好,推动了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强。
浙江是我国最具市场化观念、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表现在方方面面。浙江不仅在高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而且在制造业、服务业方面也面向全球生产。在农业农村领域,也绝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浙江省乐清市,农村土地自由流转已经破茧而出,在宅基地上直接盖商品房销售,自行确认产权,一切依靠村民自治、自由契约和杯葛机制约束。这是在土地市场重重干预之下真正的市场自发秩序和产权明晰化改革。
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制造业生产,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个大难题,只要放开让浙江人搞,让所有人试,就能创出一条好路子。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能否搞得成,而是让不让搞。
浙江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脑子灵活,吃苦耐劳,喜欢搞钱。爱做生意爱搞钱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各种约束投下的反对票。
因为假若养三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在这种约束之下,就没法搞钱了。做生意,就不喜欢被人指手画脚,就厌恶各种条条框框,生意人也不会拿枪指着别人脑袋让人买他东西。生意人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更有包容心和平等精神。做生意中,蕴含着自由、自愿、平等、友善、诚信。
所以,是浙江人这种热爱“经济的手段”,而厌恶“政治的手段”的思想观念,让当地的政府在权力的行使上有所收敛。因为一切权力的行使,都依赖一个地方的民情观念。
民情不喜欢你飞扬跋扈,权力就没法任性而为;民情热爱自我奋斗,权力就没有多少行使空间。民情若是视权力为万能,就会纷纷向权力靠拢,权力就可以主宰一切。
自由精神与权力扩张,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越是民众市场化观念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就越强;政府服务意识越强,这个地方又越是市场化。由此相互促进,推动一个地方的繁荣。
是浙江人的精神,让浙江变得富强,并塑造了当地政府。西北地区的落后,是因为观念上的落后,精神上的落后。
其次,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是浙江市场化的成果。
一切科技创新,都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累,要求产权有保障,人的时间偏好降低,愿意投资到长远的未来。而产权完整,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根本特征,完全的计划经济,就是没有私有产权。
私有产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对物质的绝对支配权,其最根本的是人的自我所有权,人有自由意志。
科学技术,只有在雄厚的资本支持下,才能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并造福人类。一种科学技术,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那只是科学家的智力消遣和纸上谈兵,它离最终的落地实施,还有非常远的距离。这世界上科学技术千千万,很多并没有被利用,原因就在于资本的稀缺性。
科技,相对于资本,是过剩的。凡是无法盈利的事业,就说明这项科学技术消费者并不需要,他们还有更重要的需求需要被满足,有限的资本,必须被优先配置到他们最迫切需求的领域之中。
是企业家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判断消费者需求,投入资本,把科学技术与资本、劳动力这些互补要求进行有效的配置,才启动了人类福利增进的过程。
六小龙出现在浙江,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浙江就是我国最尊重私有产权、最市场化、最具企业家精神、资本积累最雄厚的地方之一。中国现在在各方面、包括高科技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原因同样是,改革开放就是让产权更加完整了,由此资本积累起来了。当资本量高速累积,科技进步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一切科学技术的突破,归根结底都是市场经济的功劳。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产权,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企业家精神,也就不可能有科技创新;在一个全盘计划的社会中,只有计划者是“自由“的,其他人都只是提线木偶,那么就系统性消灭了企业家精神,即便有个别天才有了良好的想法,在没有产权的环境中,也会因为没有资本的支持而胎死腹中。
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是激励资本积累,激励资本积累的办法,是奉行市场经济,保障私有产权。科学技术,是规划不出来的。统一规划,与私有产权和创新精神,是矛盾的。
第三,真正的科技创新,不需要补贴。
许多人认为通过巨额补贴,能砸出来科技创新成果,这是最大的迷信。他们实际上相信的是计划经济。即通过计划委员会将资源统一调配使用,就可以达成科技创新成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认为这些人拥有了神格和最强大脑,可以确知消费者的一切偏好,并组织有效的科技创新与生产。
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价格,没有经济计算,用计划当局的判断取代市场的判断,其结果就是混乱、浪费和贫穷。
补贴,必定是低效的、浪费的;必然扭曲资源配置,减少其他满足;补贴所到之处,都是一地鸡毛。这一点,不再赘述。
有的人说,集中力量搞科技攻关,就是有成果。互联网最初不就是军方在使用,后来转入民用吗?
问题在于,支持军方创新的资本,也是市场创造出来的,必须把它从市场中征用回来,没有市场创造的财富,拿什么征用呢?军方的研发,也是民间科技力量在支持。计划当局不创造资本,它只消耗资本;它没有创新能力,只会扼杀创新。而将这种技术推向市场,又是一个漫长过程,同样是市场推动的。
有人说,有些技术,开始的时候需要一点补贴,慢慢成熟起来了,就会造福于消费者。所以起步阶段的补贴是必要的。例如电动汽车向智能化的转变。
不,那是因为这项创新成果恰好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的意愿,消费者愿意买单了,而不是补贴的作用。只要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东西,没有补贴照样茁壮成长,且不会出现补贴中的扭曲、乱象、浪费和泡沫。
一个钟表即便不走字,每天也能对两次。把头孢克圬和老鼠屎一并吞咽,炎症好了,你不能说是老鼠屎起了关键作用。
还有人说,朝鲜不是也能造出原子弹吗?
我们可以姑且把造原子弹称为科技创新。但造原子弹的结果是消费者吃不起饭了。那么,纳税人愿不愿意以贫穷为代价,支持集中统一的科技创新,这是个大问题。
你愿意支持某个企业去搞科技创新为国争光吗?你说支持。但是口头上的支持,和让你直接付出金钱来支持,绝对是两个概念。相比于去支持一家企业搞创新,你可能更喜欢用这些钱给你加一根鸡腿。
纳税人没有义务帮任何人创业。企业家必须拿出自己的财产冒险并自行承担责任,而不是拿着别人的钱去搞创新,那就是鼓励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企业家精神的背离,它跟拿别人的钱给自己放一个烟花没有区别。一切创新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盈亏机制的约束,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自愿金钱投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强迫消费者买单,那跟国企有什么区别?一个创新,如果连消费者都不愿意买单,要么说明你的创新一文不值,那实际上就不是什么创新;要么说明消费者还有更重要的需求需要被满足,你对稀缺资源进行了不当的利用。
市场中的企业,天天都在创新,天天都在自行承担风险,他们并没有拿纳税人补贴。不可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造芯片、上火星,凡是改进生产手段、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都是创新。实际上,那才叫真正的创新。阿里美团抖音拼多多没有创新吗?海底捞没有创新吗?蜜雪冰城没有创新吗?他们都是创新型企业,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福利。谈创新和科技进步,不可以偏离消费者主权,不可以用行政人员的意愿代替消费者的判断。
创新,不是补贴出来的,是消费者金钱投票支持起来的。
最后,补贴,应该越低效越好。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越高效越好。
对于市场行为,我们赞成高效,因为那就是以最快速度响应消费者需求。事实上,我们赞成与否,企业都会这样做,否则它就会倒闭。
但是对于非市场行为,我们就不主张高效。难道你会主张偷盗、抢劫、杀人的高效吗?
补贴这种行为,首先是强制征税,接着是税收的转移支付,除经济上的破坏外,有高度的道德风险,我们当然希望它越低效越好。收税、印钞、发补贴、干预企业经营,都是越低效越好,最好是繁文缛节得让申请补贴的人觉得得不偿失、望而却步。
在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中,拿走他人的财产、不劳而获是一种备受道德谴责的行为,它本来会在道德压力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再加上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和低三下四,令人尊严和耐心受到考验,进而进一步抑制了这种行为。正是各类补贴的低效,才能让人意识到补贴的目的就是控制;也才能让一些人知难而退。由此减少补贴对市场和道德的伤害。让税收和福利制度尚可以忍受的,恰恰在于这种道德压力和无比的低效。
如果将补贴制度变成了自动获取,自动分享他人的成果,将其视为政府的分内职责和一种天然的权利,那么它将消除人们的道德压力和最后的耻感,并且把这种福利制度永久地固定在经济结构中。因为一旦取得福利如此容易,将激励更多的人加入瓜分福利的队伍之中,并且不断要求更高的福利。它最终将通往平均主义。
著名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倡导“负所得税”制度。意思是,只要没有达到一定的净所得,政府就自动把差额部分打到这些人的账户中。这是芝加哥学派平等主义的遗产。还有更加著名的全民基本收入制度(UBI),意思就是政府按期为其管辖区域内的全体公民提供一笔固定收入的保证,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这都是“高效”补贴行为,说到底就是让抢劫和作恶更高效。其结果都是,消除经济和道德上的最后屏障,让劫掠别人心安理得并将其视为政府的职责和自己的权利。可是世界上从来没有“抢劫的权利”。它将摧毁人们独立、自强、自尊和节俭的美德,变成吃嗟来之食却振振有词的巨婴,这在道德上是毁灭性的,在经济上也是不可能的。
全世界都出现的情况是,明明是纳税人出钱了,但是这些拿到补贴的人感谢的不是纳税人,而是当局和某位政客。这是所有补贴都存在的问题,它强化了人们对政府依赖感和认同感,而不是对它应有的、常识性的警惕与防范。这是权力扩张的基础,是不健康、反市场的心态和观念。
市场经济的根基是私有财产。对待“公共资源”,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实现私有化,边际改善的办法是尽可能以私有财产的方式管理它。假如你作为一个产权人,要给别人一笔钱,你必然会细加甄别和审慎,而不是随便花出去。高效的、甚至不用申请即享受的福利制度,恰恰背离了私有产权的运作模式,是对资金使用的更加不负责任,是往公地悲剧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结语
我们对杭州的营商环境高度赞赏,也理解,杭州的做法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个目的本身值得高度肯定。希望全国各地都加入到“地方政府竞争”之中,努力把政府打造成高效、便民、服务型的政府。
但是手段要与目的匹配,而不是背离。地方竞争的手段,应当是竞相减税,竞相减少管制和干预,竞相缩减政府规模和开支,归根结底是竞相保障产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比赛发补贴。
要知道,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家到底最需要什么?创新科技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发补贴,而是少干预、少管事,保障产权,让他们“野蛮生长”。毕竟,一个只保障产权、维护自由契约的政府,才能给投资者以稳定的预期,这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谢宗林翻译的《人的行为》,限量超值附赠四大独家资源:
资源一:《人的行为》《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自由秩序原理》三本书的思维导图,原来售价99;
资源二:《人的行为》精读讲解的音频课程,原来售价199;
资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为》的书籍朗读,对应英文版里边每一章的小节,并把中英文对照文字放在了音频下方,可以边听英文边看文字。前两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这次同样买书免费附赠。
资源四:英文、谢译、夏译三个版本混排《人的行为》电子版,下单任意一本书籍或打赏文章,都可以获赠此电子版。
买一赠四,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