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津城处处张灯结彩,市民和游客徜徉期间,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感受津味中国年。
大树庭院、休闲步道,排架式屋脊的挑高厂房……冬日里,蓝天映衬着红砖老建筑,裹着咖啡香的工业风扑面而来。这里是位于海河东岸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旧址,前不久刚刚以“津一·PARK”“都市产业公园”身份全新亮相,是我市着力打造的工业遗存城市更新的新地标。今年春节,这里成为市民和游客娱乐休闲的打卡地。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的“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动,把总书记的期望重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一年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下足“绣花”功夫、做足科技文章、用足制度优势,“软硬”兼施、“刚柔”并举,扎实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城市治理现代化呈现新气象。
一年来,从安居乐业、社会保障,到“一老一小”、公共服务,从城市更新、城乡融合发展,到基层治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天津城市的“颜值”“气质”双双提升,津城百姓的“幸福指数”满满收获。
民生小事,百姓冷暖,既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家事,更是关乎“国之大者”的大事。
一年来,天津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突出就业优先,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办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幸福之城”。
去年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审议2024年20项民心工程,强调要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进一步细化完善民心工程,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在天津有个家”,这是很多来津打拼年轻人的美好愿望。来津工作的刘溪宇,把自己在天津的第一个家安在了河东区华昌道47号的融寓公寓,这里属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刘溪宇说:“公寓生活设施齐备,房租很有性价比,而且周边交通便利,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很方便。有了稳定的住所,感觉自己在天津真正地安定了下来。”
一年来,天津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提质增效,筹集保租房6592套,为来津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线务工人员解决租房后顾之忧,让在津创业奋斗者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今年春节,河东区中山门街道互助西里社区居民小赵格外高兴。新年前夕,35岁的小赵成功实现“再就业”。去年9月,中山门街成立全市首家街道就业驿站,通过开展就业指导、直播带岗等活动,免费为辖区内居民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小赵兴奋地说:“没想到,家门口的就业驿站帮我圆了就业梦。”
一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稳存量、扩容量同向发力,保重点、优服务同频共振,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去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
“如今,辖区内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患者在镇卫生院照CT,图像实时传到区医院,由区医院专家出具诊断报告。”说起一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变化,静海区独流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雨林如数家珍,“得益于静海区建设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区医院派驻管理人员、开通远程影像会诊等措施,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5个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属医院为主体、268家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健康天津建设迈出新步伐。
去年9月1日,400多名学生走进新落成的泰达岳阳道小学,开启新学期生活。作为合作校,泰达岳阳道小学不仅与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文化同源、管理同步、教师同研、资源同享、学生同学、质量同评、活动同行,而且新入职的老师全部在和平区岳阳道小学跟岗学习3个月。
一年来,天津持续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工程,全市共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9所,推动中心城区与其他区结成16个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从“一校优”到“校校优”,筑起“一小”的“教育梦”。
中午时分,红桥区丁字沽街道社区食堂里,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接踵而至,老人们一边享用着可口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中午有荤有素,味儿好,省事又实惠!”提起家门口的社区食堂,风采里社区居民刘奶奶美滋滋地说。热乎的饭菜、实惠的价格,家门口的社区食堂,让老年人不仅暖在胃里,更暖在心里,擦亮了“津牌养老”的幸福底色。
一年来,连点成线、织线成面——从“生活圈”到“幸福圈”,从“民生清单”到“幸福清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有滋有味”。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起步区——津一·月湾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刘泽瑞 摄
城市更新,是一场承载着历史底蕴与现代梦想的接力赛,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
天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秉承“内外兼修”理念,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年来,天津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为载体,以改革回应群众需要,用发展提升幸福成色,把提高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统筹推进资源盘活利用和城市更新,积极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精心绘就天津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新画卷。
一年来,天津以存量载体盘活、老旧空间复兴和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管廊等为重点,坚持体检先行,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更新运营模式,建设一批城市更新示范案例。
一年来,天津持续深入推进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一方面在保护与发展中导入智能科技、工业设计、数字经济产业等新业态,对老工业片区进行改造再利用;另一方面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双向同步发力。
借着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的东风,河西区柳林街龙博花园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完成华丽转身。
“地面平整,还给我们配了无障碍坡道、廊架、适老座椅,真是大变样!”说到改造后的小区下沉广场,社区居民赞不绝口,“工程从一开始就问我们有什么意见,还按我们需求调整了建设方案。”
作为天津大型片区类城市更新项目,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城市更新项目范围为柳林街道全域。为更好满足居民需求,天津城投集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1705户居民进行了方案意见征集,多渠道挖掘、梳理、解决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切实把改造更新“改”在了居民心坎儿上。
去年以来,天津市盲人协会主席王慧多次被邀请参与天津无障碍设施改造意见征求会,“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邀请我们盲人朋友去体验,对于我们提出不便的地方,随时更改设计方案。”王慧说。
打开微信小程序“嘉陵智图”,一张南开区嘉陵道街电子地图,全方位展示出辖区内工业园区、重点企业以及教育、医疗、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资源情况。这个掌上小程序,不仅是查询区域闲置载体、存量资源的智慧地图,更是辖区居民“幸福圈”的导航图。
增设无障碍设施、更新“城市家具”、铺设骑行“蓝丝带”、丰富园林绿化景观,一条条百姓建议意见化作一道道城市风景,不仅回应了百姓“微心愿”,更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
一年来,天津坚持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城市更新“有里有面”,画出城市与百姓同频共振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