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喜欢热泪盈眶式的戏剧冲突。
于是本周三,当76岁的已经退休的中兴创始人侯为贵出现在机场时,朋友圈和网络上出现了一片叹息和心疼之论,触痛人们的泪点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仍要再次踏上征程,挽大厦于将倾。
无疑,此时的侯为贵在人们心里就像晚年的金刚狼一样,变成了一个英雄垂暮的象征。
但很抱歉的说,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过于感性的想象。而一咏三叹最容易让人忽略事情本来的样子。
首先来说说中兴该不该被美国制裁。
梳理美国政府和中兴打交道的历史你会发现,中兴此次被制裁并非毫无征兆。
事情缘起于中兴对伊朗的产品输出。早在2012年的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对中兴公司进行了立案调查。期间的不完全时间轴包括以下:
2012年,美国德州一家法院对中兴通讯发出传召函件;
2013年,中兴公司以一家无锡隔断公司为手段,继续与伊朗进行有关业务;
2014年,美国调查人员在中兴公司高管随身携带的电脑中发现公司两份“规避方案”文件,因此获得公司违法证据;
2016年,美国做出处罚措施;
2017年,中兴公司提出和解,但被发现前后进行了高达20处的虚假陈述,最终被判处8.9亿美元罚金,暂缓额外3亿美元罚金,视中兴承诺的内部措施执行情况决定是否启动7年制裁令。
本周,美方宣布制裁令生效,为期七年。
目前,包括高通、英特尔、IBM在内的企业已经开始执行该禁令。而禁令还意味着,中兴在被禁期间不能使用安卓系统。
于是,中兴董事长殷一民无不悲怆地表示:“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进入休克状态”。目前,这家老牌手机厂商已有部分工厂停
产。
“万众一芯”由此成为热门话题。
目前国内手机品牌所使用的芯片多来自美国进口,并无自主研发生产能力。
于是,阿里巴巴全资收购芯片企业中天微的消息,在本周也尤为引人关注。
至于侯为贵是否能力挽狂澜?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在2017年3月中兴接受8.9亿美元罚款前,侯为贵就在美国活动了半年,但最终并未能阻止这笔巨额罚款。而早在十几年前,中兴曾经尝试过自主研发芯片,
但不鼓励犯错的文化,让侯为贵选择了放弃
。团队解散后,很多人去了华为的海思。
所以,尽管侯为贵温文尔雅、精明又勤劳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作为老一辈的“国企厂长”的他
,自有令人敬佩的毅力和勇气,也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
魅族的内讧在本周二得到了升级,而且精彩和公开程度也不亚于一场年度大戏了。
起初很简单,只是魅族科技总监张佳在微博上吐槽,
称自家公司的CMO杨柘并“不能带领魅族走出困境”
。
但随着杨柘的反击——将张佳已被公司开除的消息送上热搜,张佳又在微博转发杨系女职工被举报后出手伤人的微博,吃瓜网友纷纷加入,这个本是公司内部矛盾的事件彻底成为了公众事件。
后来,杨柘不得不关闭了微博评论,
不过,在魅族创始人黄章的微博下,“让羊驼滚蛋”的评论还是被顶在了前面
。
网友为杨柘罗列了三宗罪:
其一,去年发布的魅族PRO7 销量不佳,很多人认为和杨柘固执的“处长”定位有关系。他把这款手机的slogan定位让人看不懂的“双瞳如小窗,观景佳历历 “的中年风,并花大力气去研究处长们的生活习惯,但最终,这款手机销量扑街,不得不在上市后的5个月里连续两次降价;
其二,身为首席营销官的杨柘却在微博上直接杠网友,自称学者的他将网友形容为“戴面具的疯狗”,遭怼似乎也是正常的结果了;
其三,就是张佳等人曝出的用人为亲、排除异己。
还有人引用更多信息,力图证明杨柘应该离开魅族。比如前同事余承东已经拉黑他,他曾经被TCL开除等等。
不过,魅族目前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个杨柘那么简单。
有人说杨柘带来的负面,也是创始人黄章的尴尬。
细究起来,杨柘被重用也是黄章的意思。而这位两次出山拯救魅族的灵魂人物,最近似乎也被拉下了神坛。毕竟,魅族似乎一直在走下坡路,
2017年全年出货量才接近2000万台,远低于昔日对手小米的9000万台
,最近又有裁员风波传出。
没有了成绩背书,再辉煌的历史也只是历史而已,终有一天是要被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