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益刊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3月7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不仅回应了社会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房地产税怎么征等财税改革内容,还介绍了中国如何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
80分钟,11个问题,1万多字的回答……在3月7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答记者问干货不少。
财政部部长肖捷、副部长史耀斌、胡静林不仅回应了社会关注的个人所得税(下称“个税”)起征点、房地产税怎么征等财税改革内容,还介绍了中国如何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
财政部部长肖捷向记者挥手(图片来源:中国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财税改革动作较大的同时,财政部门控风险决心也非常大,“通过‘开前门,堵后门’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地方政府发债规模距离限额还很远,不少地方甚至提前偿还债务,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债务蔓延情况得到初步遏制。
在防风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这头“灰犀牛”能否关进牢笼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针对“中国负债率未来几年可能继续上升”的猜测,肖捷回应,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政府的债务风险指标水平与2017年相比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他在介绍完中国政府债务口径后表示,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政府债务余额为29.95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国债余额13.4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万亿元,政府负债率(债务余额/GDP)是36.2%。相比2016年的36.7%有所下降。
“按照这样一个比例,我国政府的负债率是低于国际社会通用的所谓60%的警戒线,也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负债水平。”肖捷说。
冯俏彬表示,从60%负债率警戒线来看我国债务率是合理的。目前外界担心的是非官方口径的债务出现问题,可能与政府债务之间相互传导,如何切断这个导火线很重要。
温来成表示,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发债规模距离债务限额还有2万多亿元,不少地方甚至提前偿还债务,债务管理不断强化,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债务蔓延情况得到了初步遏制,风险可控。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地方政府债务闭环管理体系,且针对各类违规举债担保行为,监管层也毫不手软,公开通报问责。
肖捷表示,将继续采取“开前门”和“堵后门”并举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在“开前门”方面,合理增加债务规模,比如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00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同时,合理确定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稳步推进专项债券管理改革。
“专项债券额度增加体现了开前门的力度,因为地方城镇化建设需要资金,而发行债券是唯一合法举债手段,债券额度增加可以减少地方迫于发展压力违法违规举债动机。”温来成说。
在“堵后门”方面,肖捷强调,从严整治无序举债乱象。坚持谁举债、谁负责,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谁家的孩子谁抱”,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债务人和债权人依法合理分担风险。同时,将加大督查问责的力度,做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冯俏彬表示,“谁的孩子谁抱”就是强调地方政府要落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打消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的中央政府最后兜底的“幻觉”,防止道德风险。
“地方债实施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即使地方负责人离开工作岗位,也一样要为举债负责,这样提高了地方债监督问责威慑力。”温来成说。
今年财政赤字率有所下降,但肖捷表示,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没有变。这体现在今年财政支出的规模仍然在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做的加法,而非减法”。减税降费力度也在继续加大。财政资金使用要聚力增效。
今年的财税改革动作不小。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个税如何改革一时成为市场关注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