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映魅咨询(IMC)旗下教育科技媒体“POWER4EDU”官方微信:power4edu,做不一样的教育科技媒体,看不一样的教育科技
6月25日消息,教育科技早期投资机构蓝象资本发布《2018-2022教育科技趋势报告》,并就目前国内教育和科技的融合趋势以及教育科技领域的创业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在创业方向方面,蓝象资本重点看好在线直播、移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与体制内外教育场景深度融合的四大创业方向。
1、体制外:在线直播融合教学服务,模式上从1v1向小班、双师等形态转变,科目上从语言类向学科和素质品类拓展。
2、体制外:移动化重塑学习场景,小程序等基于微信生态的移动化产品,将深度融合教、练、测、管各个环节,加强学习场景的互动性和社交性。
3、体制内:数字化革新教材教辅,通过新技术加持优质内容、渠道升级与线下线上场景迁移,可实现市场价值逼近万亿培训市场。
4、体制内:信息化赋能全产业链条,技术变革与教育变革并非同步进行,成熟技术与创新技术、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多维度赋能供应链。
教育市场规模和空间
2017年中国教育行业总体规模已达到7.79万亿,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2%,预计于2020年突破10万亿。教育行业整体增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教育市场投资在经历2016年的低潮期之后明显回暖,2017年投资金额较上年翻倍,达到283亿元。投资案例数增长50余起单体投资金额更是实现102.8%的增长。教育投资市场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在布局教育行业的基金中,垂直于教育行业的蓝象资本投资案例数最多,目前已投资60余家公司。而产业巨头也持续加强在教育各细分领域的布局,截止2017年,好未来投资达36家,新东方达17家。真格基金、创新工场、红杉等传统基金纷纷开始重点布局教育行业投资。
从教育细分领域来看,在过去四年的融资规模中,教育科技领域占24.8%,而教育信息化领域占9.8%,二者合计融资达教育行业整体的三成以上。
其中的典型案例是在线外教直播企业VIPKID,于2017年获得2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当时教育行业单笔最大融资额的记录。高考政策的变革也驱动了教育行业在学科上的横向扩展:2017年STEAM企业获融资数是2016年的2倍。
科技与课堂内外教学场景融合
目前,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0%,多媒体教室比例增至83%,教育信息化1.0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硬件使用率低,软件服务脱节,信息化素养低是目前重大挑战。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计划于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的规模要扩大,应用要深化,平台要融合;要覆盖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这一政策将会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指引中国教育发展。
蓝象认为,在教育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教育企业需要推动新技术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深度融合,资源、平台、应用和服务深度融合。商业模式上,在 To B 的同时,更多企业开始探索 B2B2C。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更加全面的覆盖和更加深入的应用。深度融合趋势下,教育产品将回归用户为服务效果付费的教育本质。
直播与教学服务融合,移动化场景重塑
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在5年内翻了3倍,微信用户数直逼10亿,渗透率极高,截至2018年1月,小程序用户数达5亿,DAU 达1.7亿。2017年知识付费整体市场规模达49.1亿,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达235.2亿。
蓝象认为,体制外教育企业在未来有2个融合趋势:
第一,直播与教学服务深融合,模式跑通。
直播教育互动性强,能最大程度还原线下教育场景,渗透教学服务。模式会从一对一外教,到一对多外教,以及面向培训机构或者公立校的外教双师。直播从语言拓展到学科和素质类。
第二,移动支付的普及为知识经济商业模式提供可行性,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在促进教育科技深度融合方面,蓝象资本也提出了驱动教育科技深度融合的4大驱动力。
一、科技融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破局点
由于庞大的教育市场人口基数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就全国各省市的一本录取率来说,北京市与河南省之间相差将近4倍;中、西、东部幼儿园生均总经费与本科相差4-5倍。
各个数据显示,中国教育存在多维度发展不均衡现象: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年龄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现阶段全方位的鸿沟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力或财政投入实现跨越,而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则是促成质变的关键因素。
教育部和国务院发布多项政策,强调以“三通两平台”为目标,以科技为杠杆跨越数字鸿沟。《“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规划》推动科技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出在线教育普惠运动,助力教育公平。
二、中国家庭对优质教育服务付费意愿极强
中国家庭平均教育支出水平在全球排第6名,教育支出占中国家庭总收入比例从1985年到2012年上升13倍,达到30%,远超教育强国美国的1.6%。亚洲地区的课外辅导风气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8%。
在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直播、双师课堂等科技的引入将极大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占据广阔的市场空间。
消费升级的趋势意味着家长更加注重资源的质量,科技带来的学习效果优化能帮助教育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三、混合技术与教育本质将深度融合
教育创业浪潮的第一次驱动力在于线上化——教育资讯内容、录播视频的线上化以及低边际成本的规模化。其背后的科技引擎包括互联网、在线支付、移动互联网、录播视频。
典型案例包括2001年沪江网(PC互联网)、2003年中国教育在线(PC互联网)、2005年新东方在线(录播视频)、2012年的 MOOC 和微课潮(录播视频)等。
教育创业浪潮的第二次驱动力在于商业化——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日益丰富,移动和直播技术拓展了教学服务场景,资本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其背后的科技引擎包括直播视频技术、移动互联网和 LBS。
典型案例包括2014年教育 O2O 潮(LBS)、2015年教育微信公众号潮以及最近逐渐成为主流的直播视频网校(直播视频技术)。
第三波浪潮是2013年-2017年逐步成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型教育产品。2013年的猿题库(自适应练习)、2013年的英语流利说(语音识别)、2014年的学霸君(图像识别)和2016年的基于 VR/AR 的仿真实验室、基于认知计算的复杂决策辅助以及高级机器人技术的陪伴、教学机器人等产品已在探索与教育结合的最佳模式。
蓝象预测,2018年-2022年,上述新技术与教育本质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波创业浪潮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教育企业将不仅仅是追求更好、更新的技术,更要把技术与新的教育方式融合,回归到教育本质做深度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替换关系。
四、科技规模化教育产品,赋能教学环节
可规模化的个性教学,教学内容通过新交互方式提升了学习体验,教学服务则通过直播技术提升了规模化能力。将内容、教师与助教进一步分工提升了规模化效率。而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学的各个环节,降低重复性工作的人力成本,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会诞生更多的新应用场景。
“教育+科技”的4大创业方向
结合教育信息化2.0发展目标,在搜集整理了全球教育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案例并研究了其中1000个后,蓝象认为:在体制内的数字化教材教辅、全产业链的教育信息化领域,以及体制外的在线直播和基于微信生态的移动化教育产品等赛道有较大的创业和投资机会。
一、体制外:直播模式多元化、品类外延化
2017年,在线直播在外教口语领域爆发式增长,获得融资的26起语言培训项目中有一半属于外教直播领域。
就在线教育的模式而言,1v1模式对在线化技术和师资水平要求较低,能够很快速的规模化,但是高居不下的可变成本导致利润率低。
小班课对师资和教研要求高,需要把合适的老师匹配到合适的班里去。双师模式引入助教,分担答疑和辅导的功能,“一个主讲教师+N 个助教”提升用户个性化体验。
2017年,在线1v1学科辅导融资事件数7件,公布金额的融资累计达9亿人民币,可以看到直播已经从英语进入其他学科辅导。2017年泛素质类教育的融资事件和金额数翻了近一倍,达到116亿。
蓝象认为,直播+融合教学服务这个教育创业方向有2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