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镇长苗大叔
最近没有动笔,因为真忙。现在有点儿时间了,却不知道该写点儿什么。所以平时如果有灵感,哪怕再忙,也最好敲打几笔。此时的心情代表不了彼时,再好的总结也都是过去时。时间会冲淡感受,那一刻的灵光无法用后来的描述替补。
写作,应是一种习惯,不以忙闲的状况为转移。多日不写,手就生,脑子像锈住一样。
但每天都写,恐怕也写不出什么感动自己、震撼别人的文字。写作,一旦成为一种工作,就从兴趣变成了责任,带着专有的目的性,也便失去了原本写作的乐趣。
曾在机关做过多年的文秘写作,下至总结讲评汇报材料,上至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相当繁琐、熬人,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甚至通宵,烟是一盒一盒的抽,方便面是一箱一箱的吃,人是一圈一圈的瘦。
可是,公文写作并未给我带来乐趣,反倒是,在休息之余,写点儿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让自己感到惬意和放松。不过,公用电脑文件夹里的小说稿,就像是见不得光的秘密一样,时常搅动着内心,怕哪一天被领导看到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一天晚上,领导终于发现了我深藏不露日夜深耕的小说,不过他没有戳穿我,而是在里面建了一个记事本文件,名字是“看这里”,里面写着:注意身体,文学不能当饭吃。
那是我第一次思考文学和吃饭的具体关系。在这之前,文学只是爱好,时至今日也未曾作为安家糊口的营生。不过听人说,写的好,可以投稿,还能有稿费,于是斗胆四处投递,可是很少有稿子能上。
有一天,处里聚餐,小酌几杯晕晕乎乎,领导调侃起我“密谋”的小说和散文,我也酒壮怂人胆,问领导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自认为写的比刊登的稿子更好,却不能上稿呢?
我心里认为,那些都是人情稿儿,要么作者和编辑的关系不错,要么可以给编辑部出版社拉赞助。
但领导却说: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写的还不够好。
这话很有深意,乍一听是故意呛人,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
写稿子和做人是一样的。
既然有出身和资源的不同,写稿、投稿、上稿就会免不了有规则和潜规则,但是写得好可以绕过很多条条框框,就跟旧时书生寒窗苦读中状元一样,虽然难搞,但机会总是有的。
不能被采纳的稿子,是写作者心里的痛。
不过,这种痛是一种新发芽的种子撕裂土壤的震动。一旦痛觉变得频繁和麻木,写作者一定会走出那片盲区,去往更加光明繁盛的境地。
但是,很多人就会在痛的路上退却掉。一篇上不了气馁,两篇上不了气愤,十篇没反应绝望,二十篇了还没上开始怀疑人生,五十篇时自认为是失败宠儿已习以为常,一百篇以上拒稿一定可以办挫折学讲座了。
其实最要命地还不是上述的情况。当有一篇稿子登上报刊,上了首页,打上头条,这其实是最该忐忑的事情。因为,如果下一篇给不了同样的待遇,这种期望值的升降会让一些文友彻底告别对文字的信心。
跟《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区老师聊天,他说,我们很多作者只在纸媒上发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不少是投了下一次但没登稿就永远放弃了。
所以,
写作是一场修行。上稿与否,不该成为写作是否坚持的理由。
上一篇稿子代表不了什么,上十篇八篇也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如果上稿能像吃家常便饭一样,那么,你就可以用文字来谋生了。
我身边就有不少伙伴,闲暇之余给一些官媒或自媒体的公众号、头条号写稿,一般都是约稿类型,稿费500-2000不等,他们一开始也接过一两百甚至几十块的,随着越写越顺溜,找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就上来了。
平时,我没有一一回复简友在简信或微信里的提问,是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你的问题:怎么才能上稿?
我其实很想说:一直写下去,把稿子写好就OK了。
但,这无疑又像是一句废话。可是道理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就如刘老师(简书ID:不下雨的伦敦,伦敦Chinese Link Translations Ltd翻译公司创始人)在回答粉丝如何学好英语(口语)时,秘诀就是两个字:重复。
写稿没有捷径,跟种地不能揠苗助长一样须接受阳光雨露一样,需要坚持和历练。
风雨之后,总有有彩虹。但愿,每一篇的书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来自热爱生活的本真,这样的文字如醇香的酒一般,越放越浓,越放越香,越放越会熠熠生光。
愿我们和文字一直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