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龙头继续杀估值。
顺丰盘中一度跌停,收盘跌9.38%,放量成交111亿。这种业绩变脸的成长股,肯定会有很多机构坚决抛售,因为之前的买入逻辑不存在了,需要看后续季度的财报重新评估。
当然也会有一些看好远景的机构,看价格便宜来抄底,但他们愿意买的理由肯定是低价格,不能指望他们把股价再重新买涨上去,没有新的利好刺激,很难有大幅反弹的动力。
顺丰业绩变脸跌就算了,万华化学一季度业绩不错,好于市场预期,一样大跌6.4%。硬要找理由,只能说市场认为周期股的业绩稳定性差,之前涨太多股价偏高,投资者借业绩兑现出货。
那爱尔眼科为什么跌5.3%呢?它可什么都没公告,唯一的理由就是之前各行业的龙头股价涨太多了,现在无差别集体杀估值,所以三一重工也跌,药明康德也跌,汇川技术也跌。
前几个月老有读者问,未来是不是会龙头企业一直涨,强者恒强。经过这两个月的调整,我觉得能获得的一个经验就是,没有什么风格是永恒的。
A股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的结构性行情,背后的原因,都是部分企业在优秀基本面的支持下,让市场对它们产生新的认知,估值重估,股价在业绩和估值双轮驱动下大涨。
但是,如果大家都觉得某类股票业绩好,那就都会来买,把价格买上去。这时候股价就会透支未来的成长预期,再买,未来的获益空间就会越来越小,直到这些股票的预期收益下降到和市场平均水平一致了,理论上就不应该有人再来买了。
可结构性行情往往都会引发狂热,快速上涨会吸引来很多资金,拥挤的交易就会过度透支增长空间,最终会使得短线继续上涨,股价过高,这时候再买入,未来回报就会低于市场平均。
所以,期望通过简单持有龙头股,就能长期取得超越市场的收益,本身就不符合投资的基本原理。用和市场主流观点一样的策略,只可能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买在狂热阶段,还容易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必须水平高,要能先于市场认知做出正确判断。
有人会说,我只要买的是好公司,业绩每年涨,坚持持有,最后总能把估值稀释掉。这话没错,但前提是,我们得能判断出好公司一直会是好公司。市场价格可能隐含了未来3年的高速增长,你说我能看10年,看得更远,那肯定能赚钱,还是因为先于市场认知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我觉得合理的思路是:
1. 想做中短期趋势,那就去追着热点趋势买,别犹豫别畏高,买的时候设好止损,趋势破了别留恋,估值还在高位的时候别接飞刀。之前追抱团股,现在追周期股、碳中和,都是这个思路。当前涨得好的,不一定就是未来得好股票,要认清它就是资金推动的趋势。
2. 想做长期配置,就要均衡一些,看好的成长股,稍微贵一些可以买,用时间换估值稀释的空间,可以享受后续的成长性。太贵的就算了,越贵需要用来稀释估值的时间就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估值没稀释完,业绩就变脸那就麻烦了。同时可以做做逆向投资,冷门板块里也会有金子,真正的好收益都是从低价格涨起来的,比如去年三四季度买周期股,就是例子。
3. 认知自己的局限性,如果不能先于市场认知做出正确判断,那就买指数求平均,或者买主动基金让机构来帮忙,能赚钱的方法就是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如果一个模式老赚不上钱,那就是不适合。
阿里巴巴港股大涨6.5%,市场把罚款理解为利空落地。之前担心反垄断处罚不敢买的人,看到短期不确定性出清,都冲进来建仓了。
美团、京东这些没被罚款的互联网平台,反而大跌,大家担心它们未来也会受到处罚。
2020年末,上海市就因为二选一处罚了一家外卖平台,叫食派士,是专门给外语用户服务的。这个消息被媒体又报道了出来,让美团的股东瑟瑟发抖。
《反垄断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罚上一年销售额的1%-10%。阿里巴巴罚了4%,食派士罚了3%。
美团和京东都属于销售额大,利润不那么高的企业,按这个机制罚款就比较吃亏。2019年美团销售额是976亿,净利润是22.4亿,净利润率只有2.2%。京东销售额是5769亿,净利润121.8亿,净利润率只有2.1%。罚阿里是罚没了净利润的10%,要是美团和京东也挨罚,就算按最低1%标准罚,那也是半年净利润没了,稍微加一档,一年就白干了。
同样是罚款,家底厚的能抗,家底薄的颤巍巍。
2021年4月12日,A股整体估值分位50.70%。私信公众号“估值”有估值方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