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五千言易知吗?当然不容易。长期以来,我非但对它没什么感觉,还对它极度嗤之以鼻,觉得玄之又玄之所谓“道”简直就是胡扯,既然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感知和思议,那么怎么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头脑之臆想!
伴随学习科学而来的经验实证主义思想深入骨髓,我认为既然无法被感知和证实,那么所谓“道”当然是不存在的,至少是存疑的。既然“道”之真实性都是个问题,那么整部《道德经》五千言还靠谱吗?何况,《道德经》的言说方式是直接给出结论的格言箴言式言说,却缺乏对结论的事实和逻辑论证过程,对我这个凡事皆要求数学式证明和物理式试验验证的逻辑理性和科学主义者来说,此等言说岂非是毫无根据之独断!既然如此,那么《道德经》还有什么值得读呢!
既然已经认为它是神神叨叨,貌似深刻,实则毫无价值之胡言乱语,我又怎么会去深究和参悟它呢!由于成见是如此之牢固,长期以来我都对它极度排斥,甚至到零六年底,我已经三十四岁,文冰老师跟我谈起《道德经》的时候,我还是一脸鄙夷不屑之色!直到零九年,这一年我三十七岁,这是一个人精神自十九岁左右进入极度我执之黑暗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旷野精神流浪重归天道之灵性成长关键节点,我才突然对《道德经》中的某些话若有所感,比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之类的话。但对《道德经》之整体,仍然缺乏细致深入的领会和把握。
零九年我读通了黑格尔的《小逻辑》,真正懂得了辩证法;一一年我读通了《庄子》,写下了《莫若以明·庄子内七篇释义》一书,在参透《庄子》的过程中,我扫除了一个关键之方法论障碍:就是经验感知和逻辑理性只能认知现象事物,对终极本体之道,只能通过回归内在精神体证,以超理性的本体直观来把握它;而且对《庄子》之深入参究,也为我研读《道德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按理说,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研读《老子》了,但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庄子》一书汪洋恣肆,诙诡谲怪之言说风格,《老子》一书的简单古奥对我来说依然显得太过质朴和缺乏风情了。
直到去年年初,我才决心系统深入地研究《道德经》,于是买读了三十余本学院或民间的研究著作,却没读到一本惬心之作,这些作者是如此之缺乏精神体证,如此没有属灵的感觉,以至于读得我心情沮丧,一般是翻几页就把书扔了。本来是打算读完能买到的所有相关研究著作的,却再也没有信心和状态继续读下去了。
我才发现,与我研究《庄子》时读三十本研究著作却难得有一本好书一样,这帮冬烘学者和鸡汤炮制者写的《老子》研究著作也好不到哪儿去。本来,我试图借鉴综合所谓老庄研究成果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因为读透老庄这类道书之关键并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修行体证,那么这一大帮并无修行体证,并没有开悟的瞎子盲人摸象般的胡乱猜测之作又有什么值得读的呢!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故此,读通《道德经》之关键并非是你已经积累了多少学问知识和思想作为基础,这些所谓用头脑智性发展出来的知识,非但没有多少帮助,反而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也不是你积累了多少人生经验。相反,却是你是否有一颗纯真质朴的赤子之心,是否能够超越感官感知而有属灵的内在体证,或是否已经开悟。如果有体证,那么凭藉你的灵性体证来跟《道德经》直接对话就好了。如此来读,真的就是“吾言甚易知”,然而,是否甚易行,又值得讨论了。
《道德经》所要求的无非是节制欲望,超越知识而回归道德本体,过简单质朴,本真自然之生活,这看起来的确是“甚易行”的。然而这却恰好是一个各种五花八门的头脑知识泛滥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和欲望极度被刺激和膨胀的时代,是一个人心极度虚伪和堕落的时代,既然如此,要实现此种回归也就变得极度困难了,因为需要舍弃太多名利欲望和身份地位的诱惑,这种断舍离是一门非常之艰难的修行和功课。能读懂《道德经》并且知行合一行出来的人是非常少的,我在知方面或者还可以,但行方面就差了,既然践行得不够,那么此所谓“知”是否真知也就很值得怀疑了。真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啊!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整本《道德经》五千言都是言之“宗”和事之“君”,因为它太浓缩,太概括,太有涵盖和穿透力了,它的智慧贯通形而上形而下,在精神修行,治理国家,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皆有提纲挈领之指导作用。但世俗众生因为自己灵明之暗昧,却无法参透其奥义,故知者寥寥。然而,智慧之宝贵价值不在于一时读懂和追捧它的人之数量多少,有时候,一本书一种思想,在某个较短的时间之内,喜欢的人越多,非但不能证明它的优秀和珍贵,反而是它极度平庸世俗之表现。不过,如果超越一时一地,把它放置到整个人类文明之时空尺度下来观照,则结果将大为不同。在人类文明史上,《道德经》一书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研读它的学者如过江之鲫,不计其数;研究它的书籍则是汗牛充栋,车载斗量。
既然如此,对我这样一个写作者而言,你是想写一本肤浅庸俗,投俗众所好,马上就为许多人追捧然而时过境迁却旋即无人问津的书呢,还是试图撰写一本如《道德经》一般千百年之后还有无数人想要阅读的书呢!余将矢志于后者,虽不能至,心向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