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张爱玲传》| 恋恋小市民,疏离而远观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05 21: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 夏萌 主播的领读


亲爱的共读小伙伴,昨天我们读到张爱玲的第一本书、小说集《传奇》。在《传奇》中,张爱玲孜孜不倦致力于对旧文化的探寻,对人性的思索。《传奇》的主要魅力,就在于新旧文学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


除了小说,张爱玲的散文有什么特点呢?和小说相比较,读者对于她的散文的评价如何?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本书中篇的《流言》、《奇装炫人》、《三人行》三个部分,对应本书第 114 页至 200 页。



01

流言


相比较于《传奇》,《流言》花费了张爱玲更多的心血。她自己找到一家出版公司,从跑纸张、跑印刷到校对,全部一手包下。


也许是亲手操持,眼看着自己的作品一步步变成一本漂亮的书,这过程本身就有一种趣味。


她囤白报纸,集了自己身着各种衣装的照片,精心勾了一帧自画像放在卷首,又从自己的画稿中细心挑出一批速写,作为书中的插页,力求将这本书弄得别致,从里到外都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张爱玲的书。


新文学作家中,散文高手不在少数。


张爱玲以她薄薄的一册《流言》,于众多的名家之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主要归结为两点:


一是自出手眼,自铸新词, 在一派雍容揖让的沉沉暮气中吹进的是一股清风。张爱玲逞才使气,并不收敛锋芒,其隽永的讽刺、尖新的造语、顾盼生姿的行文,使其文章显得分外妖娆俊俏。


二是炼字炼句 。张爱玲自出机枢,陈言务去,本其聪慧,酿造出地道的张爱玲式的警句。时尚丝毫影响不到她,她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带来了一支笔,唯一的联结,就是她有些短文对时下文风微露调侃之意。


张爱玲的散文,深受英国散文的影响,但又绝非单纯是对英国散文的模仿。


张爱玲最初的取径应是英国的小品,甚或是所谓 “西洋杂志文”,但她终能脱化出来,自成一家。


如果可以暂时不避生硬武断之嫌,《流言》中的散文可以分解出 “张看”和“私语”两种成分。


“张看”偏向于对外,以好奇心作动力,以活泼的心智作望远镜或显微镜;“私语”则是内向的,有个人感情和个人态度的更直接、更坦率的流露。


毫无疑问,注入了 “私语”以后的文章,更能完整地表达张爱玲的个性气质,因此更为个人化——情感与理智融为一体,叙事、抒情、议论打成一片,允许她直接地、自如地处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历所悟。


在《流言》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对人生的一切表示强烈的好奇、强烈的爱好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


吃、穿、游玩、花钱,无一不让她感到愉快,而声音、颜色、气味,都能给她带来莫名的快感。


“善于”享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情趣中的消息,她的秘诀委实在于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看待日常生活的情境。


《流言》中的张爱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女人,她向我们展示的,也是一个地地道道女人的世界,她对女人角色的认同,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


张爱玲尽情地领略世俗生活的乐趣,乐意认同最易为知识阶层嘲笑、讥讽的小市民。他们代表和象征着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的安稳的一面。


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群中的同时,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的自省。


她的生活艺术,她对人生的审美化的态度原本有着某种距离感,而她的疏离倾向更在于她对人生处境的悲剧意识。


这也是张爱玲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在现实的脏、乱与忧伤当中随处发现、体味人生 “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


02

齐装炫人

成名给张爱玲带来莫大的惊喜,现在的张爱玲正是飞扬的时候,她的服装会向你透露飞扬的喜悦。


张爱玲自小对服装就有一种难言的喜好。


在她的回忆中,母亲站在镜前,在绿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而她在一旁仰脸观看,羡慕不已,发誓 “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恨不得立时上长到可以梳妆打扮的年纪。


可到了中学,父母离异,本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年纪,却只能拣继母的剩货。中学时陈旧难看、不入时的衣衫,让张爱玲不免自惭形秽。


或许因为压抑,因为对这不快的过于分明的记忆,她读大学时得了两个奖学金,马上拿去做了一堆衣服。


成名后的张爱玲,真正的敢做敢穿,随心所欲。对于她过于奇特的时装不免啧啧有声,然而笑话由人笑话,她自率性而行。


新派小说家写人物的衣着往往是粗针大线,只求达意,一半因为不感兴趣,一半也因为不精通。


张爱玲在这上面却决不肯将就马虎,她力求细致准确。假如将她的小说、散文中描绘过的服饰搜罗过来,那就是一次相当规模的民国服装展览。


以张爱玲的趣味,一般化的衣装当然让她看了不入眼。


她敏于行讷于言,不善交际,但是她的衣着让她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中亦自咄咄逼人。


自信让她穿出惊世骇俗的服装,这服装也在增强她的自信。说到底,她的奇装异服是她为自己创造的一个贴身的环境。



03

三人行

张爱玲喜静,常给人孤傲冷漠的印象,朋友较少。 除她姑姑外,在为人、性情、见解上真正得她欣赏的也仅有炎樱、苏青二人。


这二人名字在《流言》及张的公开谈话中屡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必伴以赞叹之词,或流露出欣赏之意。


炎樱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念书时同学,后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直至张定居美国,二人仍常在一起,是与张相交最久、私交最好的一人。


苏青则是张的文友,沦陷时期与张在文坛上起名,是现代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女作家,同行中要数她与张最是气味相投,关系最为密切。


炎樱是位锡兰女子, “炎樱”是张爱玲为她取的名字。港大三年,张爱玲与炎樱日日相伴,亲如手足。


张爱玲发奋攻书之余,偶亦出校门看电影、逛街、买零食,作伴的往往就是炎樱。有时与熟人有些来往,两人也是一道。炎樱家也在上海,放假回家两人也多是结伴而行。


炎樱与张爱玲都爱绘画,都喜欢服装,都善领略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在港大时她们就一起作画,张勾图,炎樱着色。炎樱还为《传奇》设计了封面,张爱玲 “为那强有力的美丽的图案所震慑,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一笔一笔临摹了一遍”。


张爱玲很欣赏炎樱的聪明才气。 张爱玲的聪明常与她的冥想苦思分不开,炎樱则有一种不假思索的机智。张常在炎樱身上寻找灵感,《双声》、《我看苏青》、《吉利》等文章都写到了炎樱,几乎是无炎樱不成篇。


炎樱极佩服张的才华,是张忠实的捍卫者。 张在公开场合露面,她几乎次次都很乐意地随了去 “保驾”、捧场。


张冷漠好静好独处,炎樱则热情好动好热闹,张敏于思讷于言,炎樱则大说大笑,毫无心机。虽说性格判若霄壤,张爱玲却喜与炎樱相伴,唯有和炎樱在一起,张爱玲与她年龄相称的一面才会充分显露出来。



如果说同炎樱在一起时,张爱玲面对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世界,那么和苏青在一起,她则进入一个更带世俗气也更有人生酸甜苦辣滋味的女人世界。


苏青比张爱玲大四岁,大学未毕业就承父母之命结婚,婚后生活颇不顺心,苦闷中寄情于写作。她的文章多是从自身经历探讨妇女命运、权利和义务,文风直白泼辣,不事雕琢。


张爱玲成名后,上海文坛形成了苏张并称的局面。两人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同样明显,都是大名鼎鼎,又私交甚笃,所以两个名字往往捉对在报刊上出现。


苏青大胆敢言、毫无忌惮,女作家中唯有张爱玲令她另眼相看,她毫无保留的称道张的才华。《传奇》座谈会上她言道: “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了,我最钦佩她,并不是瞎捧”。


她的《天地》也是张爱玲可视作自己园地的,编者例言中常有对她作品的特别推荐。


张爱玲恃才傲物,独对苏青肯于抬举,张脾气古怪、不能容人,却肯对苏青行谦让之道。她说她与苏青谈话,常恋恋不舍,常在苏青那里看到和得到她所匮乏的东西。


在许多的女作家中,就是她们两个惺惺相惜、厮抬厮敬。


她们的投合不仅出于性情上的互补,还有很多看法上的一致,比如两人对生活情趣的把握,对女性的现世关怀。


她们都牢守女性本位,非常自觉地从女性的立场去看社会、看人生,都有一种女人情结。



【结语】 张爱玲的散文《流言》,虽薄薄一册,却仍然于众多的名家之中独树一帜,卓然而立。通过《流言》,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人生的一切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爱好而又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张爱玲。


此外,通过今天的共读,我们还了解了张爱玲的奇装异服,以及与炎樱苏青之间的友谊,让我们对张爱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今日话题】 人活于世,在责任和担当的挣扎中,都会有不快和憋屈,有人纵情山水,有人付诸于文字。生活中的你,在不开心的时候,喜欢做什么?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方式,释放真实的自我?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留言、点赞。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主播: 夏萌 ,十点读书会签约主播,在北方小城努力生活、小心追梦的姑娘。微信公众账号:夏萌叨叨叨,微博@夏萌萌不萌。

领读人: 竹子蔷薇 ,85后高校教书匠,专栏作者,分享书籍电影,探寻人性心理,坚持文艺,坚持理性。公众号:竹子蔷薇(ID:zhuziqiangwei_li)



公众号回复 关键 “领读包”

查看 45本 十点共读书目合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共读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每日 「共读签到」 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