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之乎者野记

日子704|记得不要做这些事

之乎者野记  · 公众号  ·  · 2024-11-29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读者问要看什么类型的书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
我问了问年纪,年少的时候多读些自然科学的书,到了中年,最重要的两类书,一类是看清世界的,比如历史、政治、经济等。
一类是看清人性的,比如尼采、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乌合之众什么的,哲学的文学的,都看看。
人性其实就是剥离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客套,探究内心善恶,它其实很奇怪,善恶一体,出自本能,在不同的场景就会转换。
就比如中国的那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按道理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比父辈幸福多了,要什么有什么,吃喝温饱都不是问题,可为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快乐呢?
一方面是因为信仰的逐渐淡漠和缺失,但最重要的是,分配机制上,变得不够公平。
先富的人极少去带动后富的人,这是人性,不能靠自觉和良心发现,而应靠制度的完善。
社会学中有个著名的研究,就是讲,在一个大家都富裕或者都贫穷的地方,凶案发生的比例都很低,但是在一个共处的场景下,凶案的比例大幅增长,而且,越悬殊,越大。
因为,人性的幽暗,很多都来自本能的比较。
人会觉得,凭什么他那么有钱,为什么我没有,能反思自己的只是极少的比例,充满怨气和不满却是常态。
所以才推动了伊索寓言,宗教一些东西的传播,教你如何平复心绪。
其实不光是我们,昨天在知识星球分享了一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大选,为什么那么多州开始转红,并不是因为特朗普多么得人心,本质还是人们有多不满。

因此,这就提醒我们,为什么要“藏”。
东野圭吾说,人性最大的恶,是见不得别人好。这句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基本可以涵盖人本性,能克服这种心理的人不是没有,而是极少。
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看了别人,第一件事就是想自己,会觉得难过和挣扎。
最近网上也好像有个人嘲笑本科找不到工作,这都是最愚蠢的事,没有一点同理心,何不食肉糜。
正是有这种“恶”,所以才会推动极端事件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捺住内心想要“炫”的冲动。
最好是关闭朋友圈,因为发的每一条,一定是你比较满意的,而只要你满意,就一定有人不满意,而且,只要你发,你想要的并不是真正的记录,而是别人的反馈。
当你对别人有所期望,而期望达不到的时候,就会有些情绪波动。
而真正点赞的那些人,多半也是离你生活比较远的人,近的人非常关注你的动态,但又可能不是真心为你好,而是徒增了一点不平。
因此,不论是获得什么,买了什么,炫娃还是什么,这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真的想自己记录,设置私密就好。
所以,记得不要 炫,不要帮人拉票,不要在朋友群里卖货搞微商 保险 推销。
你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少。
我们做的很多事,虽然想法是好的,可能都达不到最初的愿望。
维持的是一种看似其乐融融实则比较虚幻的错觉。
好的事情,自己知道就好,而且, 如果你身边有那种真心为你进步成长高兴的人,那你一定要珍惜。
因为近则不恭是常态,绝大多数人,是很难做到的。
但其实,如果以一种慈悲的态度去看,真的可以理解,每个人都不容易,都不是看上去的那种光鲜,我们常常鄙夷“安稳的生活”无趣,但可能就像李诞感慨的,可能90%的人都没有生活在真正的所谓安稳之中,都是虚幻。
而我们所获得那些物质或权力,也不过是转眼烟云,其实并不值得多么高兴或炫耀。
没有人不喜欢谦卑的人,但却很少有人自己去做谦卑的那个人。
因此,任何有炫耀和展现自己的时候,都要下意识问问自己,有没有必要,能不能达到目的。
很累,但很有效。
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但你却认真了一辈子,记得弘一法师的这句话,你会少很多焦虑和烦恼。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

三个号
大号记散文
小号写时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