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当其冲就是番茄种植产地的变迁。20世纪早期,番茄的种植主要集中在东海岸和中西部平原,当时番茄酱的产业中心在印第安纳州,美国将近25%的番茄酱产量来自这里。但是东海岸和中西部平原并不是番茄的理想产地。为了追求口味更好的番茄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很多番茄酱生产商开始寻找替代之所。加州中央谷是一个理想的番茄种植区域,番茄种植季节的时间比在东部和中西部更长,而且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充裕。因此,加州在成为“硅谷”之前,其实也可以叫做“番茄谷”。伴随着番茄种植中心的转移,大量的番茄酱制造商落户加州,现在最大的番茄酱制造公司亨氏,也将他们的番茄酱制造产业搬到了加州。现在每年加州种植的用于工业加工的番茄约占全世界的40%,而大部分最终加被工成了番茄酱。(
Archive of tomato harvesting
)。
从1960s年代开始,加州番茄种植的工业化的进程与第一次绿色革命交相辉映。番茄种植面积从、单产量和总产量都在急速增长(
FAOSTAT
)。1962年,第一台商业番茄收获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收获效率,仅仅用了4年就推广到95%以上的面积(
Changing Patterns of Tomato Production in California
)。然而这看似水到渠成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后几十年间,工业设计上的改进也在不断提高收获效率。此外,番茄品种也要朝着适应机械化的方面改良,而这个构想最早是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Hanna提出,后来又不断发展和完善。
除了果实大小,果皮硬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不管是果实大小还是硬度,都是数量性状,要获得理想的性状都需要不断的选择和积累。而果实硬度则关注地比较少,因此不要抱怨现在市场上的番茄都是硬邦邦的,这都是经过多年选择留下来的不然过不了收割机那一关。包括第一个成功推广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是VF145B7879,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他们成功将果实重量控制到了75g,并且将果实硬度提高到中等强度。后来弗罗里达大学也推出了适合机械化的品种Florida 1346,以及Florida MH-1,这些品种大都是来自亨氏公司的种质资源。追根溯源,亨氏公司的品种来自醋栗番茄和普通番茄杂交的后代(
The tomato crop: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ement
)。也就表明,今天大多数硬果皮品种可能都是来自早期这个相似的遗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