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osphere建筑摄影
建筑设计 泛式建筑
结构设计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设计统筹管理 ConCom集良建筑
项目地点 浙江湖州
设计时间 2023年—2024年
建筑跨度 13.5米
泛式建筑在2022年莫干山七桥国际竞赛中,获得了其中两座步行桥梁的设计权。隐桥,便是其中一座。
如何让桥跟时间粘结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下方流过的潺潺溪水。我们将隐桥的设计高度降至接近水面,桥便不能“独善其身”,溪水的涨落时时刻刻都会影响着桥的呈现。这也让我们想起了法国的圣米歇尔山(Mo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
△ ©Biosphere建筑摄影
我们让桥体微微起拱,当溪水在低水位的时候,整座桥体显露,人们可以自由通行。而当水面升高时,桥面渐渐被水覆盖。由于桥面微拱,最后剩下最顶端的桥面露在水面上,像一座孤岛,暗示着下方桥体的存在,同时也标记出水面仍然还在安全高度范围,人们可以淌着水过桥。当水面继续上升时,桥便被水完全吞没、消失。
这样,桥就完成了跟自然的绑定,呈现出自然地景般的时间变化。
△ ©Biosphere建筑摄影
在前工业时代,人们不知道自然与人工的边界在哪里,暧昧成为了这条边界的关键词。这种暧昧是危险的,但是也是神秘且富有诗意。
进入城镇的制度化之后,暧昧的边界被抽离,所有的空间体验非黑即白,要么绝对安全,要么绝对危险,城市不允许模棱两可的存在。
我们的桥试图挑战这种绝对,引入与自然暧昧的边界,重新与自然建立某种诗意的关系。
△ ©Biosphere建筑摄影
整桥跨度13.5米,如同一个扁豆荚,由两片钢板焊接而成。跨中厚度150毫米,由微凸的顶板与水平底板组成箱型截面,截面延伸到支座时,上凸顶板渐变为平面与底板贴合,支座处总厚度减小到32毫米。
△ 桥体生成曲面构造线 ©泛式建筑
力学上,豆荚板的上表面受压,而微凸的断面恰好增加了其局部稳定性(桥面附加抗滑钢筋也有辅助作用),箱体内无需设置横隔板及纵肋,大幅简化了构造,降低加工难度,同时让形式与结构形成了高度纯粹化的统一。
△ 结构模型参数分析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极薄的桥体如同悬浮在水面的一张纸片,“隐桥”不仅没入了水中,还隐入了空中。
△ ©Biosphere建筑摄影
为了防滑,我们铺设了由螺纹钢筋所拼成的防滑桥面,部分钢筋延展而上,形成了栏杆及扶手。
△ ©Biosphere建筑摄影
由于钢板尺寸的限制,这个桥在施工过程中上下两片钢板分别被分解成九段。相比于底面钢板,上层的每块钢板都需要通过压轴机来校准弧度,从而满足设计要求。在底面钢板全部焊接结束后,上层弧面的钢板才依次与底面钢板进行边缘满焊。最后再安装桥面防滑铺设及相应的扶手。
△ 连续横截面变化 ©泛式建筑
隐桥虽然结构系统简单,但实现方式并不常规。为了验证结构安全性,我们在出厂前即进行了全桥堆载实验。
△ ©Biosphere建筑摄影
同时,对于极致轻薄的结构,除静载外,其自振引发的舒适度问题也得到了关注。虽桥体独立工作时基本无阻尼,但吊装完成后,支座与基础的附加阻尼有显著贡献,能让振动快速消散至无感状态。
△ 三维透视示意 ©泛式建筑
极薄“隐桥”的极致结构带来的假装的“危险脆弱”,会让人们在刚上桥的时候小心翼翼,但是桥面的稳定很快会使人们打消疑虑。桥面极度接近水面,人们行走之时犹如行走在水面之上,但是又保持了某种安全感。这种复杂的身体及心理的知觉,会持续带来某种矛盾的惊奇感,“隐桥”触发了人们对脚下空间的身体知觉,“隐桥”不隐。
△ ©Biosphere建筑摄影
结构设计: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 张准,张冲冲,胡晓劼摄影:Biosphere 建筑摄影(周子杰,俞诵陶),杨洋,王莽源
本文由泛式建筑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