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恋
介绍鄞州镇乡街道特色,推介新闻,新鲜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亚冬会2月13日奖牌榜 ·  昨天  
哈尔滨日报  ·  亚冬会今日看点:滑雪登山项目收官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恋

【城市·记忆 】福明桥:一弯石桥见证一座新城

乡恋  · 公众号  ·  · 2018-09-13 16:42

正文


“海定则波宁”

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

自古就与水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


有了水,自然离不开桥。桥是人类同水沟通的方式,于是勤劳的宁波人用那一座座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桥梁,赋予江南水乡别样韵味的同时,也见证城市发展的变迁。


寓意幸福、光明的桥梁


“千年张隘大地方,二庙一祠一庵堂,二亭一坊一学堂,十座老桥四周绕,消防水龙保平安,深宅大院麽老老(很多的意思)。”这是一首旧时的歌谣,生动地展现了张隘村江南水乡的特色环境。这里是鱼米之乡,风光旖旎,曾经是宁波最早、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而福明桥,就位于这里。


位于天一阁内的福明桥桥额


相传,桥是以吉利话命名的,寓意幸福、光明。始建于宋朝年间,但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考证。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后塘河上重建福明桥,清嘉庆元年重修,原立有石碑。1929年经过重修之后,成为一座二眼钢筋混凝土水泥桥。桥身沉稳而厚实,跨后塘河,干流通松下漕、柳隘村,北面就是张隘村。桥脚建有凉亭,便于过路村民遮风避雨。


整座桥的马鞍式四个步阶尤为特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走上马鞍式的上桥点后,有一小段平台,再向桥面走上三四级才能走上桥。桥下,设有大面积的桥洞,可供往来的船只穿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因为乡间道路拓宽,曾对福明桥桥面进行整修,桥脚处的凉亭被拆除,便于车辆通行。1985年,福明桥又再次经历大修,之后便从两眼桥成为单孔钢筋水泥桥。到了2002年,福明桥改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梁,可通行汽车。长50米,宽12米,最大跨度25米。


一座石桥竟是昔日的商埠


从出生开始,王雪琴就一直居住在福明桥畔,一晃就是40多年。回忆起那时的时光,她的脸上禁不住露出自豪。


“说起宁波东乡福明桥,基本上都知道。”王雪琴说,没有电话、电脑的年代,人们靠写信传递信息。“信封上不用填写具体地址,只写宁波东乡福明桥就能收到。”


一桥横跨两岸,连接南北的行人通道,福明桥自是不例外。但是在王雪琴的记忆里,福明桥除了是村民们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外,还是炎炎夏日乘凉的好去处。没有电风扇、空调,吃过了晚饭,大家便早早地出门,来到桥上“抢”位置。


昔日老照片中的福明桥


“抢”好位置,妇女们则在一起拉家常,或是品尝夏日消暑的瓜果。男人们则带着孩子,在桥下清凉的河水里,摸鱼、捉虾,或者干脆打起水仗。


当年的桥额、亭名、牌坊上的题字,皆出自村内书法名家的手笔。于是,经常也会看见一些刚刚上私塾或者小学堂的孩子,在老人的带领下认字识字,十分热闹。


“大街看亭字,桥顶食炒面。”据说,这是过去人们最为写意的生活方式。不过如今,福明桥已然不在,自然也不能展示这个热闹的市井场面。但是通过记忆,却依然可以还原几分。


在张隘村桥梁众多,部分桥梁附近是商业老街,福明桥就是当年商贸比较兴盛的地方之一。


榨油厂、麻纺厂、弹棉花的、裁缝店依次排开,各种小吃店也是一家挨着一家。而在夏天,老张隘人喜欢在炒面店买了炒面,在桥上一边乘凉一边吃面,那样子宁波话叫“桥头老三”。


渐渐地,福明桥发展成“福明桥商业街”集市商埠,一直到解放前后,这里都很繁荣,有时还有集市。育王、宝幢和张隘附近村庄的竹笋、西瓜、黄豆等土特产品,都靠船运或者是人力,肩挑到福明桥一带进行售卖。运输木船、挑脚担的人则成群结队,常到福明桥附近休息住宿后再前往下一程。为了货物停转,福明桥商贸老街也设有货物转运点。


在福明桥的北边是宁穿路,因从宁波至穿山而命名。这条道路,是宁波至穿山、郭巨,通往舟山的主要通道,也是329国道宁波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条道路上,还设有福明站。当时每天有许多车辆往返通过张隘村福明桥一带,川流不息,成为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这里也聚齐了一些商业服务型小店,有小吃、饭馆、旅店、土产日杂品商店等。


水路与陆路的交汇,让福明桥既是集市商埠,又成了交通枢纽,自然也就声名远播了。


桥的命运与村庄紧密联系在一起


“几年前,我每天上下班还要去桥边上转悠一圈。”说这话的人,是张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王建忠。作为土生土长的张隘人,他见证了福明桥的沧桑岁月,也经历了福明桥与村庄一同的变迁。


昔日的张隘村,相传是唐乾符二年(875年),张延龄辞官隐居于此,成为张隘张氏宗祠一世祖,子孙繁衍,遂成甬东大族。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口不断迁入,这里成为甬东最早、最大的古村落之一。


福明桥下缓缓流淌的后塘河,是张隘的母亲河。河水始自三江口,直通古代明州城外的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和天童寺。因此,这里也曾经是唐宋时期中日韩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南佛国”的大通道。


福明桥一侧的宏泰广场全景图


在鄞东三条塘河中,无论是河道运输还是人文历史,后塘河显然都比较重要。千百年来,后塘河滋养着两岸的人们,张隘村的先民们也在这条河上往来城乡。当年的航船上,乘坐着贩菜的乡农、卖鱼的渔民、售货的商人,也许还有从京城归老隐居的高士、从东瀛来到汉地修学的僧人……这是一条贸易的河流,也是一条文化的河流。无形之中,让福明桥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桥,桥的命运也离不开村庄。”王建忠说,福明桥站和福明桥集市商埠的设立,使得张隘村成为后塘河的一段水上枢纽,也确立了张隘塘河古村的功能和整体风貌。


2005年开始,因为城市东扩——东部新城建设的需要,张隘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命运。2007年6月下旬开始,张隘村正式进入“拆迁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张隘变迁巨大,广袤的原野消失殆尽,油菜花不见了,照水的砖瓦四合院消失了……老外婆般的温情已经消散,代之而起的是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文化广场、会展中心、生态走廊以及宁波新的行政中心……一个有着年轻、现代、美丽、时尚面容的东部新城,惊艳了世人。


就在这重重叠叠消失的背影中,福明桥也被裹挟着,开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昔日福明桥畔的人们,也都洗脚上岸,从田舍搬进了书香景苑、莘香雅苑两个安置小区的高楼里,成为了一名“城里人”。


一座新城在这里崛起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昔日横跨后塘河之上的福明桥早已没了踪影,与福明桥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个写意的农村,所见到的是一个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如今的张隘地块,在青年路西边500多米的地方,一条崭新的甬新河与后塘河交织,形成了美丽的世纪大道风景。在世纪大道旁新矗立起的一幢幢高楼,正展露无限风光。而青年路北端千米左右,就是气势恢宏的国际会展中心。


沿会展中心旁的甬新河而下,两岸草木葱郁、流水清幽,不时有造型别致的亲水露台挑向河中央,而在水面开阔处散步的、赏景的随处可见。在会展中心找一处制高点南眺,则可见一块块已经或正在平整的土地、一座座即将完工的高楼、一道道不断延伸着的新路……都在告诉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