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雨果网  ·  新市场商机丨TikTok ... ·  8 小时前  
雅玛森跨境  ·  雅玛森跨境一站式服务业务简介 ·  昨天  
跨境电商鹰熊汇  ·  恐慌性涨价后,跨境卖家订单急剧降低!川普过山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集采药:省钱还是活命?

维舟  · 公众号  ·  · 2025-01-19 20:55

正文

有个地狱笑话:一家医院的院长被查出贪腐,吞下一整瓶安眠药畏罪自杀,结果药是集采的,还是没死成,被捉活的了。
也有较真的人说,难道院长都搞不到原研药吗?真的难。
日前还看到有人在微博上吐槽,有医生在美团上给他爸买降压药(正常渠道开不出来),收货地址写所在医院科室,把美团跑腿小哥整懵了,反复打电话确认:“你们医院为什么要要在外面买药?不是钓鱼执法吧?这不是什么非法用药吧?”
医护人员也很无奈,集采药的品质下降,对他们的影响可说体现在方方面面。就连最普通的打针,现在集采的留置针因为质量不行,穿刺费力且液体分叉,成功率大打折扣,病患吃苦不说,医患矛盾也上升。集采让一支留置针从27元降到3.08元,暴跌近9成,价格是下去了,痛苦也上升了。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近日媒体又开始重提曾让无数病患痛苦的“针灸麻醉”,为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现在集采的麻醉剂药效也不行了。
麻醉需要三种药物:镇静药让患者沉睡,镇痛药让患者不痛,肌松药让患者肌肉完全松弛不能动,这样才能保证手术。 镇静药物给得不够就会术中知晓,患者不能动也不疼,却什么都知道,这可想有多恐怖。由于药效下降,现在医生做手术时,麻醉剂都卡着最高量来用。医生都提心吊胆,毕竟 病人在手术台上出现什么问题,到头来还不都是医生背锅?
和医生朋友聊得多了,真怕这样下去迟早出事,得到的答复也很是无奈:“ 出事了也没办法,看病都是靠运气,每一次有创操作,能平安出院都是运气好。”
自2019年12月开始执行药品集采以来,“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这样的问题也早就不是秘密了,只不过最近才成为公共话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发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品质受到了影响。
为什么集采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价格低得太离谱了。
几次集采,价格暴降80-90%都是常事。 2022年 骨科脊柱耗材全国集采开标,平均降幅 84%,骨科领域只剩运动医院尚未集采,想必就是运动员对材料的要求更高。
500 ml的林格氏液,是手术中常用的补液, 现在不到2块钱,比农夫山 泉还 便宜 孕妇常 服的叶酸,低至 不到3分钱一片,难怪有笑话说,这样的结果反倒有利于进口的叶酸片,因为集采的孕妇不敢吃。
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日前表示,群众无须本着“一分钱一分货”,担心降价后的药品质量,因为虚高的价格原来就没有形成企业利润、没有用在质量上、没有用来研发创新药,而是进入了腐败分子家中的夹墙里。他说, “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左右 ” ,而其中3600亿用于支持创新药。
话是这么说,但现实是,现在的医保政策已经没什么空间给原研药了,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之后每个病种的费用都已压缩到极致,医生被逼成了精算师,也很难再有钱让患者用上原研药了。
即便集采这五六年节省了4400亿,但对医药企业造成的损失就不止,对医护人员的冲击和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何况,这点钱平均到每年也就七八百亿,你猜2024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是多少?12880亿。
有一篇《 老百姓难道不希望药价更便宜吗? 》在深入分析集采药问题之后断言:“ 集采中标药物的本质就是: 质次低价的物品充斥市场、为了控费不惜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
从结果上来看,除了主管部门之外是全输:“目前的集采模式,是医保局、企业、医院和患者四个人打麻将,医保局大赢,企业、医院和患者三输——企业利润下降裁员降薪少交税、医院背负骂名、患者得不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现在有不少医生站出来发声,强调“ 集采药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大 ”,至少“集采制度下给病人多一些选择”。他们都是在医学界相当有分量的人物,本可以置身事外,说这些话完全是出于良心,我很钦佩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但他们的提案能改变集采制度吗?我实在不乐观。
因为我们之所以困在这样一套制度里,本来就既不是遵循医学的逻辑,也不是依照市场的逻辑,而是出于政治的逻辑。
别看现在企业、医院和患者都叫苦,但民间有的是人支持集采药。不要忘了,多少年来,人民群众对医疗最大的不满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普通人根本搞不清复杂的医学知识,他们要的就是一副药下去,包治百病,且药到病除——不仅如此,最好还要便宜。
你当然可以说,这种“既要又要还要”是不现实的,因为“便宜、优质、高效”是不可能三角,然而这却没法跟普通百姓说。对他们而言,问题很简单:省钱是第一位的,“活命”甚至都得靠后。在我们乡下,有的是老人觉得,如果看不起病,那就不看了,还不如给家里省点钱。
因此,这套集采制度所注重的既不是疗效,也不是品质,新药研发之类当然就更靠后了,而是满足最广大底层百姓的需求:以最低廉的价格看得起病,至于吃了这药管不管用,那都是先满足这一步之后才要考虑的事了。
这种 心态和逻辑, 并不只是在医疗领域, 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各个不同领域都能看见 其它 维度需要专业知识,但价格 高低 一目了然, “便宜”总是被摆在第一位, 至于为此牺牲了其它维度 阻碍了专业发展、 创新活力、多样性 ,那 都在所不惜, 甚至根本就没意识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