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面如此强劲的作用下,东方财富的股价在市场大跌的这几个月以来,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持续走低,而是在13块左右震荡。直到昨天,开盘15分钟直线下砸,最终以27.39亿的成交量收报跌停。
强势股在没有业绩问题和负面新闻的情况下,突然闪崩跌停,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资本在作恶?本期走进股市就说一下强势股的下跌问题。
我们都知道,熊市开始的时候一般是绩差股和一些小盘股先跌。因为这类股票一般泡沫比较大,估值虚高,市值小,跑了几个大户之后股票闪崩,小股民如果选择加仓基本就是填坑的。之后就是二线蓝筹,弱势板块的龙头股和一些中盘股持续下跌。这个时候大资金已经开始选择抱团在金融,非银金融,和消费股里面。因为公募是有60%最低持仓限制,所以无法通过仓位来规避下跌风险,只能硬抗。所以这个时候大的机构资金大家会抱团在某些行业和板块。这也是为什么指数刚开始跌的时候,很多消费股和金融股估值还是很高。
在熊市的前中期其实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某些股票还会出现盈利。但是过渡到熊市的中期,股市开始磨底,底部连续震荡,黎明遥遥无期的时候。很多基金持有人开始认亏离场,基金份额不断缩水。如果赎回的人过多,现金不够用,只能卖票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前期的强势股已经抱团了太多的人,而且熊市换手率很低,流通性不好。这个时候一笔大单的卖出只能通过下压价格来完成。毕竟客户等着钱赎回,不可能连续的小单卖一周。大跌会引来恐慌,然后导致跌停。这就是为什么熊市中期会有之前的强势股突然闪崩。其实并不是基金想要主动出货,而是被逼无奈的被动出货。
消费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刚需,无论国家经济怎么样,饭还是要吃的,酒还是要喝的。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一到熊市就会有消费股具有防御属性这一说。其实有防御属性的板块除了食品饮料,还有金融,基建等。但是这种防御性的意思是人家跌5%,我只跌3%。跌的少而已,因为这些板块的估值常年在一个低位,银行股理论上低于1倍PB就算低估,所有下行空间很小。但是这种防御属性并不是在大盘大跌的时候能逆市大涨,所以很多人对于防御性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很多人都说当强势股最后跌到合理估值的时候熊市就结束了,理论上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所有的股票都跌无可跌了,最后只有涨这一个选择了。不过现在还远不到时候,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还处于历史估值中枢附近,并没有明显的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