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发自陕西西安
青砖铺砌的地上如今只有深浅不一的斑驳印痕,西安城墙很少这么干净过。
建于明代,600多年来见证战乱和平,又几经存废之争,这座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已失去原有的军事防御功能,更多时候作为一处著名景点静默矗立在城市中心。
不过,近一个月以来,它和烟头缔结起某种奇妙的关联,并渐成一场“革命”的起点,引导着这座古都的转变。政府机关、工商业主以及普通百姓,均涉及其中。
一部分西安公职人员也没有预料到,烟头有一天会对他们的工作,乃至工作之外的生活,形成直接压力。
1月4日下午,社会监督团成员在西安城墙上检查。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图
寻觅烟头
2017年1月4日,持续多日的雾霾还没有散去的迹象,陈晨带着朋友从东边的长乐门登上了西安城墙。在这座城市读书近六年,陈晨每年总要接待前来游玩的亲戚朋友,西安城墙是他的首选。
和陈晨以往的记忆不同的是,这天下午两点多,他的身边出现了不少戴着红袖章的人,“比游客还多”。
红袖章上统一印着“社会监督——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这群人分成几队在城墙上“散步、合影”,不时低头寻找着什么。一些同样戴着袖章的小孩子跑跑闹闹,旁边的大人则叮嘱他们,“看到烟头要捡起来”。
近两周来,“烟头”这个词汇密集地出现在陈晨的视野里。西安城的大街小巷仿佛一夜间都开始张贴类似“烟头不落地,××更美丽”字样的标语,一手垃圾钳、一手收纳桶的忙碌身影也在各社区、景点穿梭。
1月3日,曲江池遗址公园附近,清扫过的地面干净整洁。
市委书记王永康的一次暗访,让西安城墙成了这场全民参与“烟头不落地”运动的起始点。这位主政者曾在浙江余姚市、重庆南川区以及浙江丽水市工作,2016年末从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位置上调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
2016年12月24日,履新近一个月的王永康暗访城墙,3个小时后,他结束13.74公里绕城一周的路程,捡起了27个烟头。
而在王永康暗访的6天前,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以下简称“西安城墙委”)的几十位机关干部曾经化身为“城市保洁员”,在同一条路上开展捡烟头垃圾的活动,为创建文明景区志愿者活动造势。
曲江新区某处张贴的标语。
27个烟头的存在像是一场静默的敲打。当日晚,西安城墙委及其上级单位曲江新区管委会连夜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决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卫生大整治。
第二天一早,西安城墙委全员上岗,分组分片,对城墙以及环城公园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工作。
“不少人都懵着。”西安城墙委党委书记周德嘉回忆称,直到12月25日当天早晨,城墙委的工作人员在景区集合时,才对捡烟头有了直观的认识。
周德嘉坦言,有一些工作人员最初把此举当成游戏,“都觉得反正礼拜天没事,没当回事”,有一些工作人员则产生过抗拒心理。
“不要为了捡烟头而捡烟头。”周德嘉给机关工作人员的时间是3天,“3天之后,你有你的工作和职责,捡烟头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是定制度。”
最新的举措包括在城墙景区增加了500个垃圾桶,以及环卫工人的劳动频次由原本的30分钟一次加快到15分钟一次等。一周后,陈晨在城墙上看到了一些变化。
烟头没了。
一侧是浩浩荡荡的“社会监督”队伍,另一侧是三三两两的游客,看着不仅没有烟头,甚至连纸屑都没有的地面,陈晨不无困惑地转头对朋友说,“人都没有,怎么可能有烟头?”
在他们几米之外,尽管雾霾袭城,没戴口罩的王晓彤还是跟几位同事享受着难得的户外闲暇时间。作为西安市一名普通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1月4日下午两点,除了几位留下值班的同事,她和其他人被动员到西安城墙南门的瓮城内,加入城墙第一批500人社会监督团。
这500人分别东、南、西、北个城门集合,十分钟的时间里,南门瓮城内就集结了上百人。人们互相打招呼寒暄,戴上红袖章,谈论着雾霾和连日来捡烟头的体验。
“各单位集合,大家依次排开,把排面盯齐。”队伍渐渐安静下来,人们统一列队,队伍前拉起了一条横幅——“烟头不落地,西安更美丽”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无烟景区社会监督团。
“广大市民朋友们,为贯彻落实省委常委关于建设文明城市的指示精神,践行‘烟头不落地,城市更美丽’的核心理念,西安城墙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从自己做起,摒弃不文明行为,做到垃圾随手捡,及时劝阻身边的不文明言行……”主持人诵读倡议书,一番动员演讲之后,人群分成几队,依次登城。
登城之后,大多数社会监督团成员似乎都无所获。“烟头早就没有了。”一旁的环卫工人说。
“可以走了吗?”监督团队伍向西行进大约半小时后,有人问到。得到肯定回应后,人们开始陆续原路返回,城墙上很快又恢复了游客稀疏的模样。
陈晨和朋友觉得这次活动变得有些形式主义,“能检查出什么?”
西安城墙新增设的灭烟处。
“上来自拍了两下,就走了。”他有些诧异。
他还奇怪,城墙两侧新增了不少“灭烟处”,箱体细长,形状酷似香烟,比普通的垃圾桶要窄小许多。对于这样的设施,他觉得“适用性太窄了,只对烟头有用,其实口香糖比烟头还麻烦”。
烟头的地位的确不同以往了。在城墙西门的游客服务中心,10个烟头可以兑换一个礼品,大多是便利贴、钥匙扣一类的小物件。为了让“冷眼看着的”老百姓能慢慢接受并参与,周德嘉觉得需要有这类奖励性质的活动来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每天来兑换的人次一度过百,多以青年男性为主。“最近来的人少了,一天一两个吧。”1月4日下午,游客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
监督团离开后,西安城墙上游客稀少。
“曲江的大事”
10公里外的曲江池遗址公园,一天两次,每次持续约一小时环曲江池捡烟头、捡垃圾成了景区管理人员李国明一项新增任务。
尽管对本职工作有些影响,身边同事也对此抱怨过“打乱了本身的作息”,但毕竟是 “曲江的大事”,李国明每天还是定时戴着口罩,拿着垃圾钳和垃圾桶上街。“响应上面领导号召,提升整体曲江这边的环境。市民志愿者很少,看着有脏东西,我们不捡也不是事。”他说。
2016年12月开始,西安饱受雾霾天气困扰,市气象台曾连续多日发布霾黄色或橙色预警信号,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等应急举措也纷纷出台。
雾霾锁城的日子里,“上街捡烟头”成了不少机关单位的一项日常活动。曲江新区管委会党工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坦言自己曾在一个多礼拜的时间里不下10次在辖区内的各大景区捡过烟头和垃圾。
在这场随后被定义为“烟头革命”的活动中,曲江新区动员全区干部人员开展“捡烟头、大擦洗”活动。
西安市碑林区城管局免费发给市民的烟蒂袋。
碑林区则围绕着烟头本身下了功夫。该区城市管理局购置了一批印有“烟头不落地,碑林更美丽”字样的烟蒂袋,在辖区内免费发放。
“我们几个带队,见到抽烟的群众就过去说,‘别抽了,天气这么差,对自身健康也不好,给你发一个免费的烟蒂袋。’”1月5日,碑林区城市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起前一天下午在碑林区城管局对面广场上的经历。“1000件很快就发完了,还有人围过来问我们要。”
碑林区城管局发放便携式烟蒂袋,一些东部沿海城市也曾有过此类实践。但在1月5日下午随机走访时,有不少市民认为此举浪费了财政资源,制造烟蒂袋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污染。“为什么盯着烟头不放,多设置垃圾桶便利行人,多安排环卫工人加大清洁力度不就行了。”一位市民对澎湃新闻说。
官方对烟头的专注也引发一些网络舆论和市民的质疑。
在雁塔区,来自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单位的志愿者捡烟头垃圾、清洁路面的行为就被一些网友评论为“作秀”、“装”;在未央区,机关干部、社区群众、沿街门店经营户在辖区大街小巷捡烟头的行为被指“集体专业干保洁”、“上班时间不干正事”。
部分基层公务人员也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西安电视台的舆论监督节目《每日聚焦》自12月23日开播以来,就曾连续4期将话题锁定在烟头反映出市容环境问题上,而被曝光的区县则往往会连夜整改。“现在各单位都在看《每日聚焦》栏目,怕下一个曝光的是自己单位。”一名基层公务员对澎湃新闻表示,为了不被栏目组曝光,该单位工作人员不得不纷纷走上街头加入清扫工作。
《每日聚焦》的诞生与王永康履新后在西安市委宣传部的一次调研有关。
据西安网此前报道,王永康提出要策划一档能够聚焦民生问题,监督落实整改,为百姓说实话讲实效的舆论监督节目。新栏目应该能够跟进城市管理问题,助推问题立行立改,提升各区县,各开发区的管理水平,以整改效果让群众看到变化,获得群众的认可。
在挂有“争做主人翁,烟头无影踪”标幅的西安广电中心里,《每日聚焦》栏目执行制片人王越1月3日下午向澎湃新闻介绍道,接到任务后,该中心即派人赴浙江卫视考察学习了《今日聚焦》栏目的制作流程和理念。
“《今日聚焦》栏目开播也有近三年了,只报负面问题,效果非常好,对政府工作也有积极推动。”王越称。
《今日聚焦》以“建设性舆论监督”为主旨,节目制片人徐龙砂曾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以‘政府关注、群众关心’为原则,‘近期能整改’也是我们报道的基本原则。”
《每日聚焦》主编周红健也强调,“推动政府立即整改”是节目的重点,“每天节目开播前,与西安市委督查室沟通,比如今天曝光谁,通知被曝光单位收看栏目,当天晚上给出整改方案,第二天我们会派记者去暗访整改情况,晚上在《西安新闻》栏目播出。”
2017年1月8日,西安首档电视问政栏目《问政时刻》播出开年第1期,主题是城市卫生问题。在当日的节目上,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领导就市民反映的垃圾、烟头、公厕等脏乱差问题向公众道歉。
《问政时刻》与《每日聚焦》是两档栏目,一套班子,王越认为,《每日聚焦》曝光的一些问题也可变为电视问政时的素材,“零存整取”。
与《每日聚焦》借鉴了“浙江经验”相似,《问政时刻》也曾学习武汉电视问政的经验。每期节目聚焦一个城市管理问题,并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请到现场回应公众关切。
而在2016年举办了5期之后,有媒体评论《问政时刻》的真正意义在于推动所暴露问题的长效解决,称节目应避免陷入“曝光表象-现场认错-突击整改-死灰复燃”的套路中。
“烟头革命”新含义
事实上,在舆论对全民捡烟头“运动式治理”的争议声中,西安正试图通过将其上升为“烟头革命”、“厕所革命”来形成一套长效的制度建设,整治城市环境乱象。
在王永康分别发出《致全市城管局局长的一封信》、《致全市教育局长的一封信》、《致全市旅游局局长的一封信》后,西安市旅游局即组织成立“厕所革命”工作领导小组、推行厕所“所长制”、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厕所建设管理。教育系统则发动教职工与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期“随时随地捡烟头、捡垃圾”,并计划将此举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纳入学生的升学考核。
“小事做不好,也不会成大事。我们抓工作就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应从一件一件具体事情抓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王永康在《致全市城管局局长的一封信》中提及的“小事”,在西安不少当地政界人士看来,这是将东南沿海的执政理念带到过往“思维固化,缺乏思变”的陕西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