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新国风
正本清源,复兴儒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新国风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为什么能火起来?丨原创

腾讯新国风  · 公众号  · 儒学  · 2017-02-08 15:35

正文

央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使清代名官于成龙的事迹变得家喻户晓。于成龙乃是清代廉政反贪的典范。一代清官都经历了哪些坎坷艰险呢?他的故事对当今社会有何启发?随腾讯儒学一起来看看吧!


2017年伊始,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黄金档播出了一个全新的电视剧《于成龙》。在历史正剧缺乏的大陆娱乐界掀起了一股新风暴。观众们好评如潮,认为这个电视剧能够弘扬正气、宣传廉政,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收视率上,该电视剧也非常给力,成为了极受欢迎的节目,中央一套放完后,电视剧频道又再一次播出。抛开国家高压反腐、从严治党的大环境,这部电视剧的主人于成龙能够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颇值得玩味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火了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农村的一个寒门家庭。在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上,他可以说是并不得力。明王朝即将灭亡的时候,他参加科考,成绩不算太突出,考上了“副榜贡生”。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第一,这个成绩距离可以直接做好官的进士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这证明在参加科考的士子中,于成龙成绩还是不算差,可以作为备选,去国子监进修,从而进入仕途。但是在科举考试制度成熟的明代,国子监进修以后,并没有太好的前途。官员的升迁速度,远不如考上进士的那批士子。


心比天高的于成龙当然不会以此为满意。他放弃了副榜贡生选官的途径,回到家乡准备继续谋求进士的高位,然而这一回,却成为了他科举考试的最高成绩。明清之际的战乱开始了,科考也被迫停止。在战乱中,于成龙目睹了百姓遭受战乱的痛苦,也厌恶南下以后骄奢跋扈的八旗士兵。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于成龙心中在滴血。十几年后,明清易代。新的朝代又一次开始了科举考试。在心中犹豫是否要为这个满族朝廷效力的时候,于成龙错过了头几次科举,但是家中父母年迈多病,子女嗷嗷待哺。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去重新回到考场,谋求一个功名。在这一点上,他也是一个追求成功、世俗的读书人。考试成绩出来了,一次次榜上无名。看来成功离自己是越来越远了。



这个时候,一个政策出来了。清王朝为了填补政权大量基层官吏的缺口,也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颁布了一个新政策:在前朝考上功名的士人,可以直接进京,授予官职。于成龙当然也在可以获得官吏的士人之列。他参加了这次选拔,并以四十五岁的年龄出任了广西罗城知县,一个七品官,是当时的烟瘴之地,最差的上任地。从这个角度上说,于成龙的官场起步是非常低的,正常来说,如此晚从政也没有什么大前途。这就像今天,一个人不是从名校毕业,没有高学历,没有人脉,中年进入政坛,又怎么在官场上走的平坦顺利?通观于成龙的官场生涯,因为其爱民如子,打击豪强劣绅得罪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疯狂的向于成龙反扑报复。面对如此恶劣的官场环境,大多数人会选择谨小慎微,抱有无过即功的态度混日子,而于成龙偏不这样做。他的官场一路顺利,实在得益于一路有欣赏自己的上级,不拘一格地奖励提携自己,和一个开明的皇帝力排众议关爱他保护他,给自己最大的信任!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旗帜鲜明地做一个好人,向一切恶势力开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无数人会把这种带刺的好人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而如何爱惜这些少数个性鲜明的人,不以学历、出身、风评,对这些人大加任用,信任他们,提拔他们,康熙皇帝的干练、强大就在这里体现出来。缺少了他公正廉明,铁腕治官场的手段,选拔上来的人才就是蝇营狗苟、阿谀奉承之徒,于成龙们就会郁郁寡欢,不被任用,甚至被人害死。在选拔人才的经验教训上,这个成功之例的价值,完全可以和任用于成龙本身的意义相提并论。



于成龙这个“天下第一廉吏”在康熙朝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为康熙一朝励精图治的必然结果。官场中出现了大量有学问、有操守的廉明之士,或者有争议却依旧有为政才能的政治家。除了于成龙,这样的例子在康熙朝还有许多,如熊赐履、姚启圣、张英、陈廷敬、李光地、周培公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政坛上施展抱负的,都是汉人,这充分体现了康熙皇帝的非凡气度。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无数有风骨、操守的士人。我们的文化土壤不缺少清官廉吏的土壤,而如何发现他们,加以任用,却是更大的问题。《于成龙》的热播,同样,也值得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本文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亲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读经群:227656451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ruxue_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