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早上犯懒,不想起床,不想上班,
这不行!扣钱不说,还会被扣上「不靠谱」的帽子。
但如果一个人
宣称:「我生病了」,
那么他不想起床,不想上班,
这些就都是合理的,说不定还会获得额外的关照。
怎么看待这个差别?
对病人给予必要的照顾,是人情之常。
但是,一旦这种照顾(或者说,特权),也是很多正常人求而不得的夙愿,
就会让这些正常人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到:
有些愿望并非不能达成,只是必须「生病」才可以
。
它会诱发一些行为问题,比如:
装病
。
我以前听过一个故事,
某校一个学心理学的大学生,为了达到休学的目的,
熟读教科书上的抑郁症症状之后,去了医院精神科,
一番哭诉,顺利拿到了「重度抑郁」的诊断。
一开始我们很义愤:怎么能用专业知识做这种事?
也有点鄙视那个医生:人家装病,你都看不出来?
再后来我们发现,也不用非得是专业学生,
任何一个有正常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网上方便地「学到」抑郁症,想要装病,没什么技术门槛。
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这个学校的休学制度。
如果它规定:「任何人都可以主动申请休学」,
自然不会有人为了休学而去动「生病」的脑子,
医生也不用费尽心思去分辨装病和真病的人。
而那所学校当时的规定是:
「不允许主动休学,有特殊疾病的人除外」,
那会发生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文化,被称为「
鼓励生病的文化
」。
它本质上在传达一个信息:
你用嘴说话,没用;用症状来说话,才会被当回事。
这种文化,在某一类家庭和单位当中常常遇到。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有的人抱怨:
「我们家谁谁老说自己头疼,医生看了,也找不出什么问题——她真有那么疼吗?
」
他们致力于揭穿这个人会不会是在「装病」,
但哪里是那么容易辨别的呢?
更治本的办法在于:
在这个家庭里创造一种
不一样的文化
,
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表达,无论有没有病痛
,都可以得到同等尊重的对待。
「有话好好说,不需要动用症状。」
有人说,那可不可以换一种做法呢?
通过制度,提高人们装病的成本,
比如说,一旦发现他装病,就往死里整他,
让他再也不敢这么干!
——心愿是美好的,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
装病的人打死都不敢承认自己在装,
他们只能一直装下去,装下去,
在任何人面前都牢记自己是一个「病人」,永远不能露出马脚,
不可以让别人意识到自己是健康的,
如果再苛刻一点,甚至连自己都不可以意识到。
那样的文化,其实也不算少见:
「
鼓励把装病变成真病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