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战神级别的人物,不管怎么挤干净艺术加工之后的水分(比如关羽、李广),霍去病这个人始终是中国战争史上毫无争议的战神。如果说要评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将,不管你的喜好如何,霍去病一定能够排进前三名——这小子实在是太特么厉害了,厉害得你以为他根本就不是地球人。
他17岁从军,23岁(虚岁,也可能只有22岁)莫名其妙地死掉,一辈子打了四场仗,战绩是全胜,而且胜得让人心服口服(汉武帝所有征战生涯的大功绩基本上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虚岁21岁的时候,就官职大司马(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军委副主席,主席当然是皇帝)。可以说,他的短暂存在,让秦汉两朝所有的名将为之失色。
好了,赞美的话说完了,现在我们从霍去病的生平讲起。
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他的出身很悲壮,是父母私通的结晶。他的母亲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还没说完,平阳公主家的一个女奴卫少儿(这个卫少儿有一个弟弟叫卫青,也是汉代十分牛逼的名将),他的父亲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公务员。一个小公务员把公主家的女公务员肚子搞大了,当然不敢承认,所以霍去病就这么委委屈屈地降生了。
虽然父亲身份不敢公开,但是他舅舅的身份是敢公开的,一代名将卫青。有这么一个舅舅罩着,即使没爹,一般人还是不敢欺负他。况且,卫青还有一个姐姐(当然也就是霍去病他妈卫少儿的姐姐)叫卫子夫,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说,霍去病不但是卫青的外甥,也是汉武帝的外甥。
有这样强硬的后台,私生子霍去病的童年并不悲惨,反而接受了非常严格、正式和科学的训练。有资料表明,霍去病的单兵作战能力、骑术、射箭等技能,都堪称出类拔萃,当然,心理素质也非常的出类拔萃(这是必须的,你要是皇帝的外甥,你也不会怕事儿)。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虚岁17了。到现在的年代,虚岁17岁刚刚上高中,林志颖还没来得及唱《十七岁那年的雨季》,但是我们的霍去病小朋友开始领兵打仗了!他被汉武帝任命为嫖姚校尉(校尉在西汉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官职,这么小就坐到这么高的位置,可见后台的重要性),跟舅舅卫青一起出击漠南,打匈奴去了。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很多任人唯亲的皇帝最后都落得了非常难看的下场,汉武帝也是一个任人唯亲的货色,偏巧他的亲戚里面真的有很能打仗的,比如卫青和霍去病。这一仗,是小朋友霍去病的成名之战,也是汉武帝和卫青联袂捧红他的最重要的一步棋子。
霍去病没有辜负领导和舅舅们的期望。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率领轻勇骑兵八百人脱离大军,长途奔袭数百里追着匈奴人砍,汉武帝说他的部队砍死了两千多人(多半有夸大的成分),其中包括匈奴相国级别的官员,还有一个是单于(读蝉于)的叔爷爷,并且把单于的叔叔抓回来了。汉武帝龙心大悦,心想这孩子没给我丢人啊,回来就封他为冠军侯(这个,不是当冠军的意思,意思是勇冠全军)。
十七岁的战神已经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牙口,现在只等着汉武帝下一次打仗了。又过了两年,冠军侯霍去病19岁了,历史的重担又一次落到了他的肩膀上。这一年,汉武帝又想跟匈奴打仗了,于是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请注意,从校尉到将军,升官了),出击河西浑邪王、休屠王部。
这一年,霍去病打了两次仗,一次是春天,一次是夏天,时间相隔非常短,所以史书在统计战果的时候算到了一起。霍去病的战绩,只能用辉煌来形容: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所以我开始说,霍去病这孩子完全不是一个正常的地球人,一个19岁的孩子能够镇压住身经百战的下级,跟亡命之徒匈奴血战到底还能取得这么好的战绩,简直太恐怖了,活该汉武帝宠他。
这一仗打得浑邪王直接投降了,同年秋天,浑邪王率众前来投降,霍去病成为理所方然的受降官。将降未降之际,浑邪王的一些手下不干了,担心被汉兵斩草除根(杀降兵是传统),于是浑邪王动摇了。这时候,来自星星的霍去病率领一队特种兵杀到匈奴军中,直接斩杀了变卦者。这件事的结果是,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48年之后,伟大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绵延西去,直到罗马。
你以为霍去病的战功达到顶点了吗?远远不止!
又过了两年,一直在享受胜利果实的汉武帝看看银行卡里的存款,数了数自己的马仔,发现还能继续破费一下。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要玩一把大的了!他一声令下,命卫青和21岁的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请注意,是寻歼,也就是说匈奴人根本就没来招惹他,是汉武帝上赶着找人去打架。
霍去病不负众望,率军北进两千多里,终于找到了匈奴左贤王。这一场血战,霍去病以5万骑兵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三个王,将军以下的官员83人,不依不饶地追杀至今天蒙古境内的贝尔加湖,中途在狼居胥山顺便祭了个天(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就说的这事儿)。这是汉朝打匈奴打得最远、最狠的一次,这一仗打下来,匈奴的主力部队几乎被全歼,匈奴人从此对汉军一蹶不振,转头欺负欧洲人去了。
在这一战中,霍去病的战法名垂青史,长途奔袭利用骑兵机动性的闪电战(这一点后来被希特勒发挥到了极致),大迂回大穿插(这一点被老毛发挥到了极致),都对后世的战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从此以后,霍去病的战神地位就再也无法撼动。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一仗,另一个假冒伪劣的“战神”李广迷路,羞愧自杀。
班师回朝之后的霍去病自然得到了万分宠爱,回来之后当上了大司马,直到两年之后的公元前117年去世。
关于霍去病的死,有很多传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病死的,但是死于何病从来没有蒙得过去的说法。有人说是出征漠北的时候喝了河里的水染上瘟疫,病毒潜伏了两年之后毒发身亡;有人说死于传染病。反正大家都不相信。
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猜测,霍去病也许是被汉武帝弄死的。原因有三:
首先,这孩子年纪轻轻就位极人臣,居然当众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今后不知道他要干啥,谋朝篡位的事情也许做得出来;
其次,卫青和霍去病两大外戚同任大司马,太危险了,他们俩一联手,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事情,必须弄死一个;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霍去病曾经干预汉武帝立太子的事(你没记错,宋代的岳飞也做过这事儿,被干掉了),这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不管你是不是外甥,你就是亲儿子也照杀不误。
好了,霍去病极其非人类的一生就算介绍完毕了。他在短短的四年之内打了四仗,以20来岁的年纪取得了汉朝对匈奴的最大胜果,战神的称号当之无愧。
顺便说一句,霍去病有句名言叫“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很多人以为他没成家,其实他结婚了,也有儿子,他说的“家”,不是“家庭”,而是他舅舅汉武帝赐给他的宅子。
关于霍去病的具体死因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时年2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较广的说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种,但是都经不住推敲。
首先,史书中从未见霍去病身体有何不适的记载,而且与霍去病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关于此事的记载也颇值得玩味。他在《史记》中只用了一个“卒”字来写霍去病之死,却详细记载了汉武帝为霍去病举行盛大葬礼的全过程。以其写史的态度,这只能解释为他根本就不知道霍去病的死因,也就是说官方有意隐瞒或者封锁了消息。至于病死之说,只怕司马迁本人也是不相信的,所以才没有将这种说法写在《史记》中。
其次,霍去病之死是在元狩六年,而漠北大战是在元狩四年,什么样的瘟疫能有这么长的潜伏期?如果是死于瘟疫,那么沾染上瘟疫的人自然不可能是霍去病一人,但是史书中并没有将士因为瘟疫大面积死亡的记载。
最后,漠北大战后,汉、匈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遣使和亲,汉朝派使者与匈奴谈条件,可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于是武帝决定再一次发动对匈战争。在这个时候,三军主将霍去病退隐,无异于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而通过对从漠北之战到霍去病死时的两年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的分析,就会发现霍去病之死另有隐情。这期间发生的事主要有以下几件。
第一,汉武帝尊霍抑卫。
自霍去病受封冠军侯起,汉武帝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军中培养霍去病,同时打压卫青的地位。汉武帝的这种行为在漠北大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史记》载,在汉武帝的战略决策中,迎战匈奴大单于的任务原本是落在霍去病身上的,只是阴差阳错,大单于却与西出定襄的卫青军团遭遇了,一番恶战之后,匈奴败退。之后东出代郡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追亡逐北,才创下不世之功。在战后的封赏上,汉武帝尊霍抑卫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跟随霍去病出征的将士大多都得以封侯,而大将军卫青不得加封,军卒皆无封侯者。
作为汉武帝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卫青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重情重义,众人都乐于听命于他。那么汉武帝为何要借助扶植霍去病来打压卫青呢?
因为卫青身居高位,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妻子是长公主,这些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尽管卫青本人一直谨小慎微,但是其集团的势力实在庞大。所以汉武帝必须想办法来抑制卫氏集团的势力,这个办法就是尊霍抑卫。
而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放心地扶植霍去病的势力,是因为霍去病的性格。史书中载,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不热衷于政治活动,因此他的周围不可能形成一个利益群体,也就对汉武帝构不成政治上的威胁。
霍去病虽然与卫青家族有亲缘,但是他不能代表卫氏集团的利益。相反,他的异军突起,还会威胁到卫青的地位,卫氏集团的既得利益者们绝对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同时也是为了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
第二,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李敢。
漠北之战后,李广自杀,李氏族人都认为是卫青从中捣鬼,是以大多心有不忿。李敢怒而击伤卫青,但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起来。一年后在甘泉宫围猎之时,霍去病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射杀李敢。这件事情疑点重重:李敢打伤卫青是在元狩四年春,而霍去病射杀李敢是在次年秋,这中间的一年多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元狩五年三月,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因侵占阳陵(汉景帝陵)土地下狱,畏罪自杀。李蔡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要知道那可是死罪。不久,李蔡被告发,皇帝派人去查,但还没有等到查出结果,李蔡就自杀了。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发生了霍去病射杀李敢之事,从此,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
只是霍去病射杀李敢的地点是在甘泉宫,甚至可以说是当着汉武帝的面,他为什么偏偏挑中这么一个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地点?所以完全可以排除蓄意谋杀的可能性,而应该是突发事件,有人故意将此事泄露给霍去病,以霍去病雷厉风行的性子和对卫青复杂的情感,当然会立刻取了李敢的性命,而不顾忌是在什么地方。
而这一切,都与卫氏集团有关。李广自杀,李氏族人认定了是卫青害死李广,江河日下且正被皇帝逐渐冷落的卫氏集团不可能坦然面对一个对他们怀恨在心的李氏高官,所以又指使人陷害李蔡。李蔡死后,继任的丞相是太子少傅,根正苗红的太子党。李蔡、李敢一死,李家就再也不会有人向卫青寻仇,霍去病也在武帝心中留下不良印象,朝臣对霍去病也必然会心增反感,可谓一石三鸟。
第三,请立三皇子事件。
元狩六年四月,由霍去病挑头,满朝文武官员上书奏请武帝册立刘闳、刘旦、刘胥三位皇子为王。武帝迫于压力,实施册立。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背后依然涉及到卫氏集团的利益。
这三位皇子都是极受武帝喜爱的,而太子刘据生性仁恕温谨,不是很得雄才大略的武帝的喜欢,况且当时卫子夫年老色衰,难以得到武帝的宠幸,这一切都让卫氏集团的成员们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册立三位皇子,表面上看是对三位皇子有利,但实际上最大的获益者却是太子刘据。
霍去病当时虽然官居大司马大将军,但他在朝政上并没有太大的作为,请立三位皇子事件是史书上关于他参与朝政为数不多的记载。所以问题就出现了:平时不常参与朝政的霍去病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情,而且还是挑头人?
霍去病是一个重情的人,漠北之战后,由于汉武帝刻意地尊霍抑卫,卫氏集团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对霍去病也疏远了许多,这让霍去病感觉到了亲情的缺失。这时如果有一件事可以改变他和卫氏集团的关系,而且是他力所能及的,他是断然不会拒绝的。
以上一连串的政治事件都牵涉到了卫氏集团,那么究竟是谁一手策划了这一切?
按说,卫青应该是这个集团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是这个集团的核心,但是,这一系列的事件应该不是卫青一手策划的,除非他多年来一直表现出来的宽仁大度都是伪装。自然也不该是皇后卫子夫,她也身不由己。太子刘据当时年幼,更不可能。那么卫氏集团中谁还能有这样的手段?唯有平阳公主。论身份,她是武帝的亲姐姐,卫青的妻子,史书中对她的能力虽然记载不多,但仅从她把卫子夫献给汉武帝、委身下嫁曾经的仆人大将军卫青这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她的权谋手段。
以平阳公主对权谋的热衷,她绝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都脱离她的控制,所以,当霍去病对卫青的势力造成极大威胁的时候,最想要霍去病死的,一定是最不希望这一切发生的平阳公主,而且她也完全有能力、有手段让霍去病死。
由于个人出身和经历,霍去病存在着一些先天缺陷:寡言,心高气傲。这样性格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朋友的,他的手下又大多是匈奴降将,跟着他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不可能有什么感情。而漠北大战之后,卫氏集团跟霍去病的矛盾也激化了,几乎没有亲情可言。
这样一个缺乏情感、孤独的人,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这一点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诱导之下,霍去病很有可能会走向极端,甚至是选择自杀。而且从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虽然悲痛,但并没有迁怒于旁人的态度来看,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忍冬(微信号:cn13714009507)
诗经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鲁迅全集
荐语: 用高亢的笔调,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用深沉的目光,审视人们麻木的思想。这里是最大的鲁迅研究爱好者社区,欢迎您加入!
四书五经赏析
荐语:最大的四书五经爱好者社区,学习儒家文化,回溯国学经典,提高身心修养,加入我们吧。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