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切病症的克星。在中医典籍中,开水被誉为“百药之王”。近年来,随着新中式养生方式的崛起,开水在网络上广受追捧,比秋裤还要无所不能。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古代,开水是王公贵胄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尽管大家都知道喝开水有百般好处,但普通老百姓却很难喝到开水。
古代“奢侈品”界的“扛把子”
历史上对开水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12000年前。湖南道县玉蝉岩遗址出土的陶釜((不晚于公元前12000年)),被认定为是最早的烹煮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记载开水是“病至而治之汤液”;《孟子·告子上》认为:“冬日则饮汤”。这里的“汤”就是开水,但只有王公贵胄才可享用。
即使到汉代,枚乘《上书谏吴王》称“扬汤止沸”。如果主角不是吴王,如果枚乘没有士人的出身,这个典故可能很难有出现的机会。因为当时普通人主要饮用的依旧是井水、溪水等生水,开水对他们而言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贵族和士族才能有对“开水”的见识。
即使在盛唐时期,繁华盛世,喝开水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享受的“奢侈品”。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记载称,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即使来了尊贵的客人,“便与空饼、冷菜”,作为招待的佳肴。
在宋朝,对“熟水”(开水)的品评、排名,更是宫廷内流行的风雅趣事。当时的翰林院,专门组织御厨、御医对各种口味和功效的“熟水”进行品评、排名。在《清明上河图》中,某个摊位旁支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香饮子”三个字。“香饮子”就是熟水、开水,在宋仁宗时期(公元1010年左右)开始风靡,大部分普通人花钱才可以喝到开水。
明末的一次大瘟疫(约公元1633年),让历代政权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喝开水对普通民众卫生健康的重要性,并多次推广。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开水才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什么喝开水长期“奇货可居”
现在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喝到的开水,为什么从宋朝起长达千年的时间,却一直难以普及?
第一个原因就是,烧开水的柴太贵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将“柴”排在第一位,可见柴的重要性。即使到宋朝,喝开水要用的柴,普通老百姓也很难负担得起。
据记载,北宋前期一束薪柴的价格在20文左右,当时一斗粟(小米)的价格才30文,可以供1个成年人吃10天。北宋诗人赵扩买不起柴,只好“毁车充薪”,把家里的车拆了生火来做饭。南宋知名田园诗人韩淲也因无柴只能硬抗寒冬,留下“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的叹息。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外边砍柴?在当时,柴不是随意砍的。《宋史》记载:“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公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三千里;不满三工者减死配役,从者徒三年”。木材,在古代而言,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资源。
木柴贵,烧开水对炊具也有独特要求。从新石器时代到农耕社会,中西方都广泛使用陶器,但仍有差异。西方陶器以盛装物品为主,只有华夏祖先才发明了煮水炊具。而且陶器导热性差,非常费材。后来,开始用铁锅烧水,但受冶炼技术限制,炼出来的多是生铁,导热性虽然比陶器好,但更费柴,且容易生锈。
所以,古代人一直认为,金银器具才是煮水的最佳炊具,导热性能好,本身洁净无味,不会把水染出怪味来。但金银器具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拥有的,喝开水也就进一步变成了“奢侈品”。
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水平的限制。封建社会,老百姓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无法花时间去等待水烧开再慢慢晾凉,以致喝开水只能成为胄人家才有闲暇去慢慢玩赏品味的风雅趣事。
化石能源的广泛应用,解决了普通大众烧开水耗能的问题;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让更多人可以自由烧开水。但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出现,人们需要更省时省力、安全放心地喝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