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2017年10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价格数据。
9
月CPI同比上涨1.6%,前值1.8%。PPI同比上涨6.9%,前值6.3%。
评论:高基数扰动通胀,实则价格上涨
9
月通胀同比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低于2%。
看似当月价格有所回落,但去年同期高基数成为主要扰动。环比显示涨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实际上价格在不断上涨。其中食品价格环比涨
0.5%
,连续两个月正增长,非食品环比较上月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至0.5%。具体分项如下:
猪价同比继续反弹,蔬果下行造成拖累。
由于十月节日影响的需求预期以及开学季来临,9月猪肉消费需求继续升温,同时环保影响华北华南地区的猪场整治,供给在整体扩张的局面下有所收缩,因此造成猪价环比上涨1%,同比的跌幅也有所收窄,较上月上升1个百分点至-12.4%。但蔬果价格同比出现明显回调,增幅分别由正转负至-1%和-3%,是阻碍食品价格回升的主要拖累。
非食品价格普涨,但可持续性存疑。
非食品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在历史高位波动,环比持续上行。但我们认为短期内同比继续上行的动力持续性可能并不强(一部分原因在于逐渐升高的基数扰动)。9月分项显示,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医疗保健同比分别较上月回升0.04、0.12、0.15和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分别下行。值得一提的是,居住中房租分项环比仍保持0.3%的增长,一方面与整体房价环比正向涨幅保持一致(70大中城市,但环比涨幅收窄);另一方面,未来租赁房市场的逐步规范预期也会支撑租房价格的上涨动能。
向前看,四季度通胀或维持较低位置,突破2%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去年同期四季度基数相对较高;其次,猪价可能重返周期下行通道,出现震荡回调,因此整体食品价格上涨的动力可能有所减弱。非食品受制于基数,上升概率已有限;最后,货币环境仍在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延续下处于中性偏紧的状态,M2在低位徘徊,整体来看并不支持通胀的上行。
环比继续上涨,PPI再次止跌上升
工业品超预期,供需再平衡“仍在路上”。
9
月PPI环比较上月再次上升,涨幅达到1%,致使在去年基数明显上升的背景下,同比增速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从分项来看,上游价格环比涨跌互现:煤炭和有色分别较上月上涨1.3和0.6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开采与上月持平,黑色下降1.2个百分点。中游环比增长均小幅下降。总体来看,首先,现阶段环保的压力仍然看不到减弱的趋势,同时入冬后,钢材限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对供给收缩的影响将持续存在。社会低库存保持低位,需求存在一定的下行预期。因此两者中供给收缩程度将大于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价格环比出现上升;其次,PPI的阶段性持续高位对工业企业的盈利改善有正面影响,有利于去杠杆的进一步深化,但对经济的贡献仍需观察,新产业的崛起将成为重点之一;最后,向后看,年内PPI高点或已现,我们预计需求下行的压力可能将超过供给收缩,导致工业品价格环比将有所下行,结合去年基数上升较快,预计同比将出现下行,但幅度有限。今年在供给侧改革的导向下,工业品价寻找供需再平衡尚未结束,价格的波动将取决于供需两端的阶段性变化。
涨价逻辑未改,价格传导仍有所阻碍
前期,一些行业例如造纸和快递行业出现涨价,这将对下游价格存在上涨压力。
因此引发市场对价格自上而下的传导开始生效的讨论。我们认为,只要上游价格的上涨逻辑没有改变,终端需求未出现提振,价格的传导不会大规模生效,但不妨碍个别行业的行为。具体来说,首先,上游工业品涨价的逻辑仍然为供给收缩,终端需求来看,投资和消费没有出现明显改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有限,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也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因此逻辑错配将直接导致中下游企业承担价格上涨压力,上游企业资产负债表改善最为明显;其次,造纸和快递行业属于高竞争行业,对于例如汽车、家电的垄断性较高的行业,涨价的现行并未出现;最后,9月核心CPI同比增速再次攀升0.1个百分点,达到2.3%,成为年内的最高值。其中较大部分原因在于医疗改革对医药服务价格有较大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