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享
智库灯塔旗下微杂志,主要分享强有力的设计作品、产品咨询、动态,是设计师及产品经理的智慧分享平台。设计是信仰,产品是追求,请将您想推送的图私信发给我们。智库灯塔专注于产品经理和UI设计培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康石石  ·  高达10w!设计保研奖学金一览 ·  7 小时前  
康石石  ·  上海校区25Fall开年战绩 | 导师天团教学图鉴 ·  7 小时前  
康石石  ·  保研也能捡漏!广美正在悄悄扩招…… ·  昨天  
康石石  ·  别担心,挂科也能保研985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享

大数据时代,精准广告如何减少用户的反感?

智享  · 公众号  ·  · 2019-06-14 17:00

正文

本文来源:徒弟思维(TJH-2008)

本文作者: 唐家豪

作者介绍:筛选员工,你会选择一个简历很漂亮,但是一看文章就不行的人;还是一看文章都说好,但一看简历就不行的员工?很显然是前者,而我属于后者。我是唐家豪,一个4年经验的硬件产品经理,还在找一个成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机会。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广告的个性化精准推荐,你觉得是贴心,还是打扰?


这是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的问题,我相信也是很多产品人和营销人困惑的问题。



贴心还是打扰,我先说结论:我认为是打扰。


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认为的,但是你们分析过其中的原因吗?如果没有的话,不妨先看看我的分析。 我认为构成打扰,有这两方面的原因:


  • 场景不对

  • 保护意识被唤醒


下面就来说说,精准的个性化广告到底是如何打扰用户的,以及减轻对用户打扰的几个思路。




01
场景不对




我们会发现,虽说是个性化的精准推荐,但其实很多时候推荐的东西,都是不在我们当前的任务栏中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场景不对。


就像问题里提到,在京东搜了什么东西后,在阅读软件里看到了这个商品的广告。


打开阅读软件,当前的任务肯定是和阅读相关的,但是推荐的商品广告却不是和阅读相关的(可能是之前搜索过的袜子),那就不在我们的任务列表里,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打扰,而我们对待这种打扰一般会选择直接忽视。


就像快递小哥让你去楼下拿快递,你在下楼时会关注别人门口的鞋吗?虽然鞋子进入了你的视线,但你不会关注。就算这只鞋挡住了你的路,你肯定也会绕道走吧,仍然不会多看一眼。



但如果快递里就是一双皮鞋呢,你在经过邻居的门前时,发现他正坐在门口用鞋油擦皮鞋,你会不会停下来问问用的是什么鞋油,甚至取完快递还去请教一下怎么保养皮鞋?很有可能吧。


对于取快递(皮鞋)这个任务,鞋油就是和这个任务有关联的事物,就能够得到我们的关注。而对于阅读这个任务,降噪耳机是有关联的物品,并且我之前在京东上搜索过耳机,这时候你给我推荐降噪耳机,就很有可能得到我的关注(前提是广告的内容也能吸引我)。



但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所谓的精准推荐,并没有做到与我们当前任务相匹配,仅仅是根据人们的浏览记录做出推荐而已。既然和任务无关,自然也就很容易对用户形成打扰了。


除了推送不智能,导致场景不对,人们会认为这是打扰,方式不对,人们同样会认为是打扰。




02
保护意识被唤醒




人都不想被控制,都想自己做主,所以在说服上有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让对方感觉他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自己的领悟(你说服他,但又不能让他感觉到是被说服的)。


既然 人都讨厌被控制,那控制感被侵犯,自然会很警觉,保护意识就会被唤醒 ,怎么看你都不像好人了。


那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是如何让我们感觉控制感被侵犯的?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 首先肯定是隐私被侵犯,唤醒了我们的保护意识。


就像上午你去店里买手机,但是没有看到喜欢的就走了。下午去健身房的时候,健身房工作人员跟你说:听说你最近要买手机,推荐你买最新款的iPhone18,要不要考虑下?你会觉得贴心,还是心里暗骂信息被“卖”了?信息不经过自己同意就被卖了,这就是控制感的缺失。


  • 其次,作为陌生人,你叫我做某件事,也会让我感到控制感受到侵犯。


还是以买手机为例,虽然我是健身房的会员,但是和健身房工作人员不熟。他从“非法”渠道知道了我要买手机,然后就叫我买某款手机。买哪款手机是我的自由,你一个陌生人也想替我做决定?


切换到阅读软件个性化推荐这个问题上就是:我买什么东西是我的自由,你一个阅读APP也想影响我的决策?所以这时候也会感到控制感被侵犯,唤醒自我保护意识。



所以,精准广告,就是在这种不智能,又侵犯了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引起了用户的反感,造成了对用户的打扰。


那有没有什么对策?关于场景不对的对策,在上面已经提到,下面主要说说怎样才能不唤起用户的保护意识,让用户觉得没有被打扰?




解决对策




知道了唤醒保护意识的原因,解决对策就容易多了,咱们可以根据原因,反着来找解决方案。具体怎么反着来?


刚刚分析了,导致控制感缺失的有两个因素,反着来就是这样的:


原因一:信息被卖,感觉隐私被侵犯,控制感缺失,唤起保护意识。


1、减弱隐私侵犯带来的反感

2、控制感缺失,那就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原因二:感觉选择权被陌生人剥夺,控制感缺失,唤起保护意识。


3、让用户觉得选择没有被剥夺,选择权还在他手上

4、让用户感受到好意,减少陌生感带来的潜在威胁


通过找出问题中的主要因素,然后解决这个因素,以此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该怎么办。



1、减弱隐私侵犯带来的反感


如何减弱隐私侵犯带来的反感,很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用户知道自己的信息是被谁“卖”了。


在用户知道的前提下看个性化广告,控制感就会提升,对隐私就被侵犯的敏感度就会下降,也就不那么容易唤起保护意识。


比如京东的精准广告,会在广告中透露出是京东的广告,在广告下也会提示是“京准通广告”。


(在京东了解这款滑板车之后,接着在爱奇艺看到了这个广告)


这就是为什么题主说看到京东的广告感觉怪怪的,而不是感觉愤怒的原因,因为他已经知道是京东的广告了。


如果广告中没有透露来源,虽然用户也知道是京东的广告,但没有署名,总给人感觉是偷偷摸摸的使用了信息,也不知道私底下还做了什么,就会导致用户的控制感下降。反而大方的承认,给人光明磊落的感觉,控制感会得到加强。



2、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刚刚说的,让用户知道自己的信息被谁卖了,就是一个增加控制感的方法,但方法不是只有那一个,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维度去思考。比如:


1)信息被卖成为潜规则。


这其实就像前段时间的汽车金融费一样,本来就不存在的一个服务费,刚开始收取时,大家都不爽都抗议,但当它慢慢成为行业默认标准时,人们就忘记反抗了。相信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也会慢慢的适应这种个性推荐,最终忘记反抗,而作为营销人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2)行为合理化。


我们人有这么一个特点: 面对一件无能为力的事,在情绪之后,通常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说服自己接受现实,这就是人们的行为合理化


比如:老板强制要求加班,面对这件无力改变的事,我们通常会在无奈之后告诉自己:谁让最近公司的业绩不好呢,谁让老板是这样的人呢。


同样的,对侵犯隐私的精准广告,用户无法改变,愤怒之后安慰自己的理由可能是:算了,谁让他们是大公司呢。


既然一定要伤害用户, 与其让用户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不如我们给用户一个正当的理由 。比如在广告页面中说:


  • 看广告不是美德,是程序猿的饭盒

  • 没有广告的支持,百度都只能活30天,李彦宏说的。


看到这类广告,即使觉得侵犯了自己的隐私,也会觉得是情有可原。但前提是理由正当,否则就变成了借口和耍赖,用户又需要重新找理由安慰自己,对你会更愤怒。而且一个正当的理由,也是可以增加用户的控制感的。


3、让用户觉得选择没有被剥夺,选择权还在他手上


这句话看起来很矛盾,因为如果选择权给用户,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看广告,我想除了我估计也不会有谁会愿意看吧。


既然不能让用户选择,怎样才能让他觉得选择权没有被剥夺?其实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制造选择的错觉。


比如说,你可以在广告页面中加入一句话:陛下,您是想继续阅读,还是看看广告放松一下?



虽然这是一句废话,因为广告都已经呈现在我面前了,我当然可以选择关掉广告继续阅读,或者继续看广告了。但它确实是给我带来了选择上的错觉,让我觉得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所以 通过增加无意义的选项,给用户带来有选择权的假象,以此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也是能够降低用户启动保护意识的可能的。



4、让用户感受到好意,减少陌生感带来的潜在威胁


如何让用户感受到好意? 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同一个信息,如果是陌生人问你,你会觉得是侵犯,如果是亲人朋友问你,你会觉得是关心。比如:


  • 先生,听说你的手机坏了?

  • 儿子,听说你的手机坏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陌生人意味着未知的风险。越陌生,知道你的信息越多,你就越害怕(想想电影里的陌生要挟电话: XX先生,你是住在富康小区一单元3001吧;你女儿长得挺漂亮的啊,你老婆每天去XX学校接,也挺辛苦的吧;今晚的你妈烧的猪蹄好吃吗?......他说的越详细就越害怕对不对)。


所以 对陌生人掌握自己的信息,是很敏感的一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好是坏 。但如果对方表示出好意呢?


  • 先生,听说你的手机坏了?如果急着联系家人,可以用我的手机打电话。或者前面500米就是派出所,那里也能帮到你。


这时候你还会耿耿于怀你的信息泄露吗?很可能不会了,这就是通过表达好意,减少陌生感带来潜在威胁,提升控制感。


所以 即使广告侵犯了用户的隐私,也可以通过表达好意,来让用户减轻反感情绪。 因此我就想到了这个玩法:


假如要推荐的广告商品是鞋子,就可以在一个广告页面中展示多个商品,比如说是9个,把其中8个商品变成灰色。并且贴上标签:太骚,太丑,太贵、太low......。然后把真正广告商品换成彩色,说这个最适合你。


(鞋子的图片是随机找来的,只为做举例说明,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另外,请原谅我这不懂设计的小白,搞出这么丑的广告来  [捂脸])


通过你为用户筛选的动作体现出,你是在为用户着想的,从而增加对你的信任感。


那还有哪些玩法,能够获得用户的信任?这就是创意的问题了,创意是说不完的,能说的只有激发创意的方法。关于如何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意,这刚好有篇文章说到了,拿走不谢。(为了不打断你的阅读,我把文章链接放在最后了)


以上4个方案,就是通过拆解原因,从原因中找出的方案。但其实在原因之外,也是有解决方案的,我们不要把思路限制在原因内。




选择的优先级




我们刚刚讨论了那么多,都是在说如何不唤起用户的保护意识,有没有想过直接跳过用户的保护意识呢?这就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选择的优先级。


还是以前面买手机为例,信息被卖,健身房工作人员来推销手机,导致了我的控制感缺失,保护意识被唤醒,很愤怒,然后拒绝了推销员。


但如果推销员是这个漂亮的小姐姐呢?

(抱歉,作为一个直男,所以用了美女来举例,女读者你把她看成帅哥就行)


这个小姐姐,颜值高,声音美,性格好,还带点小撒娇。她向你推销手机,你会买吗?如果钱包富裕,多半都会吧。即使不买,你刚刚的控制感缺失,以及你的愤怒应该也烟消云散了吧。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性吸引。


大自然赋予生物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存和繁衍,人也不例外, 所以和生存繁衍的关系越密切的,就越有优先权。


异性向我推荐手机,因为长得漂亮,声音很美,还带点小撒娇,唤醒了我们的性吸引。虽然信息泄露同样也唤醒了我的自我保护意识,但远没有到威胁生命的程度,所以这种小情绪,在繁衍的需求面前肯定是会被压制的。


除了繁衍,生存也有优先权。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钱放弃很多东西,生活中为了钱放弃亲情的例子也不少。为什么金钱能够胜过亲情?就是因为金钱和生存的关系太密切了,金钱几乎就等于生存,所以在选择面前有超级优先权。


如果是让你选择亲情和冰激凌,你会怎么选?老妈把你最爱的冰淇淋扔了,你很生气,这时候老妈说你再吃就死给你看,你还会生气吗?多半不会了吧,因为冰淇淋和生存有关系,但是远不如亲情的分量大,所以愤怒的情绪可以被亲情压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