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utocarweekly
资深媒体人打造,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提供不一样的真话、资讯、福利、女神……我们的意思是,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头条  ·  冯兴亚,履新!曾在陕西上学 ·  2 天前  
929南通交通广播  ·  “欢喜智驾过大年,六六大顺路路通!”宅家也能 ... ·  3 天前  
玩车教授  ·  国产车大满贯!10万级最热门SUV盘点 ... ·  4 天前  
百车全说  ·  焕新版Model Y,你在纠结什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utocarweekly

除了销量,比亚迪还有什么故事?

autocarweekly  · 公众号  · 汽车  · 2024-11-19 17:27

正文

文|Dedee


昨天,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首次讲述比亚迪这30年的创业经历。

从手搓电池生产线,到销售、技术大爆发;从30年前小厂房里20人的创业团队,到如今近百万名员工的世界级企业,比亚迪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看好的新能源方向,王传福这些年来也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从1994到2024,比亚迪的第一个500万辆成就,用了整整15年;第二个500万辆,只用了短短15个月!如今,比亚迪已经是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是比亚迪的全新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

这30年来,他们的确打造出了各类顺应这个时代的新能源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能提前预判各种预判,并成功化身长期主义的最佳代言人。不过经过王传福自己的讲述,我们才会知道,比亚迪的历史上其实有不少至暗时刻。

今天,我们就通过王传福用30分钟讲述的比亚迪30年,回顾比亚迪最重要的11个历史节点和11个经验总结。说不定对于正在创业或者经历变革周期的你来说,会有启发。

其中前面8个是王传福昨天说的往事,后面3个虽然没说却极为关键——因为每一个都深深影响着比亚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故事一

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生产设备


1994年,王传福放弃铁饭碗从北京到深圳下海创业,注册了“深圳市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不过,比亚迪直到1995年1月才正式投入运营。

当时比亚迪还只有深圳郊区的一间小厂房,不过王传福已经想好要做什么——被日本人垄断的锂电池。

这个曾是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高材生,对充电电池堪称了若指掌。所以,即便初创团队一共也就20人,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甚至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没有,王传福依旧坚持要造锂电池,他直接亲自手搓上阵。

于是,从锂电池结构到材料配比,他都一个个摸索过来,甚至把家里的存款都全情投入了。劲头儿比20年后的吴京还吴京,比战狼还战狼。

一个月后,第一批手搓锂电池终于完成,虽然成品率不到50%,但它成为了比亚迪自研基因的开端。

此后30年,比亚迪也一直坚持着这种模式: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生产设备,并用半自动化半人工的方式降低成本。


故事二

“不懂就学,不会就试”


没多久王传福开始摸索锂电池商业化。他斥资买了大量的研发设备,其中最贵的一台是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差不多370万人民币,比公司整个启动资金还要多。


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家民企自费购买这种设备的公司。


面对这台全公司无人能用的机器,王传福依旧采用“手搓”理论:“不懂就学,不会就试。”还专门请来了清华大学教授来教大家如何使用。


结果么大家也都知道,很快的,比亚迪在锂电池领域崭露头角。还趁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一边扩产一边吃下了松下、索尼、AT&T等国际大厂订单。


2000年,王传福又双叒叕把握住了时代红利——他派李柯 (现比亚迪副总裁) 前往美国芝加哥专“蹲” 摩托罗拉。


经过努力,比亚迪电池通过了摩托罗拉亚特兰大实验室的所有检测,进入采购名录,最终拿下订单,成为国内首个摩托罗拉电池供应商,不仅成功进入主流电池产业,手机业务也正式启航。


故事三

最冷门的尝试,比亚迪的新起点


就在王传福拿下松下、索尼、AT&T等国际知名厂商订单的1997年,他还参加了一个极为冷门的省级实验性质的项目——研究汽车电动化。

在这个项目里,王传福不仅把锂电池装到一台实验车上,2002年更是成功地将锂电池装上了试验车。

这个看似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却成为了他造新能源车梦的起点,影响了他对汽车产业,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看法,更影响了比亚迪的发展走向。

也是1997年,通用推出第一款电动车GM EV1。丰田发布全球首款HEV混动车型——第一代普锐斯,后者在全球20多个国家卖出超过12.3万辆。


故事四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

电池和汽车是天然的结合”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

次年,比亚迪已经占据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锂电池和镍氢电池已与三洋、索尼和松下等国际巨头齐名。而当时中国任何一家电池生产商的最高产量,只能占到比亚迪的10%。

对电动汽车心心念念5年多的王传福,突然做了一个决定: 花2.7亿收购濒临破产的秦川汽车

当时比亚迪手头资金并不宽裕。更重要的是,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对造车一窍不通。他的电话差点被打爆了——投资人则集体反对,甚至威胁抛售比亚迪股票。

最幽默的是,那一年他还没有驾照。

面对巨大的压力,王传福的意志相当坚定: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电池和汽车是天然的结合。新能源汽车带来能源和驱动核心的变化,可能可以完成中国车企对海外车企的弯道超车。”

这个领先于时代的判断,促成了比亚迪变身“迪王”的基础,然而我们回望过去,有不少人做出这样的决断,但是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洗礼,能够坚定这条路走到现在的,都是极少数。


故事五

“但我们学到了汽车到底该怎么造”


收购完成后,王传福发现秦川汽车工厂就是一个空壳,造车技术池几乎是空的。

王传福专门买了一辆奔驰,但团队里没人敢动手拆。他就拿着一把钥匙,绕着车身用力划了一圈:“既然车都花了,大家就开始拆车吧”。

除了这辆奔驰,王传福还花钱买了几十台各种款式的二手车,亲自带头一辆辆拆开来观察,研究每一个零部件。

之后就是研发模具打造流水线等比亚迪“传统艺能”,最终用1年时间和好几亿人民币,造出了第一台车“316”——一辆定位低成本,走实用路线的小轿车。

王传福很快找来经销商和投资人试车,谁知大家一致认为这车太普通,市场竞争力不足。一位核心经销商甚至直言:“这车不可能卖得动。”

最后在316接近量产时,王传福决定拍板放弃推倒重来,把这个项目彻底砍掉。

不过, 比亚迪也第一次完整走完一款车的研发流程,团队也从中完整地学习了整车设计、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分析。

尽管316没能上市,但对王传福意义深远: “316没做成,但我们学到了汽车到底该怎么造。”


故事六

让“自主品牌”这个词

第一次在家用车领域有了分量


2005年,比亚迪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车型F3。

这款定位为“平价家庭轿车”的产品,起售价仅为7万元,但配置媲美10万元以上的合资车。上市前,业内对316依旧“心有余悸”,普遍不看好这款车,认为它缺乏竞争力。

谁知这款和丰田花冠无限接近的小轿车, 成为了20年前国产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更是中国历史上销量最快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车型 ——上市14个月,就达到目标。

2009年,F3更是成为中国轿车销冠,达到近30万台,超过了桑塔纳、捷达这些老三样。

据说仅山东一省,F3一个月的订单就达到9000辆。

它不仅帮助比亚迪打开了国内市场,也让“自主品牌”这个词第一次在家用车领域有了分量。


故事七

十年低迷不振?

不,是十年韬光养晦


2010年,王传福迎来创业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这年里他经常接到经销商的电话,内容几乎都是:“王总,我们不做比亚迪了,实在卖不下去了。”

在F3成为爆款之后,王传福定下了年初年销量目标是80万辆,增长100%的“小目标”。导致经销网络急速扩张,经销商库存比居然达到了1:4,让站在巅峰的比亚迪突然卖不动了。

王传福开始着手调整企业和经销商网络,他希望在三年内完成二次腾飞。不过,预期中的二次腾飞没有到来——来的是整整十年的低迷不振。

或者说是, 外人眼中的十年低迷不振,王传福自己的十年韬光养晦。


故事八

“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2013年,比亚迪销量从2010年的52万辆滑落到50多万辆,竞争对手们迅速崛起,大量核心员工被对手挖走。

在当年的比亚迪世界级技术解析会上,王传福不谈技术也不讲梦想,而是坦然承认比亚迪前两年犯下了三大错误:“渠道扩张过快,品牌宣传欠缺,品质控制有问题。”

那段时间,王传福桌子上离职信堆得跟小山似的。

也是这几年的经历,让他坚持每年的研发投入保持在70亿元以上,即便比亚迪的利润只有几亿元。王传福表示:“这是存钱,存的是比亚迪的未来。”

而他存的“未来”正是新能源车技术——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开始了磷酸铁锂启动电池的研究和试验。5年后,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搭载12V磷酸铁锂小电池的企业。

全球电动车市场也在2013年真正有了苗头,开始起步。

当时,比亚迪的“铁电池”经常拿来和三元锂电池进行比较,不少人认为它不如后者。

但王传福再次选择了坚持: “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为了说服市场,他曾亲自上台演示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将电池钉穿、切割,甚至直接用火烧。

他常说 :“今天的困难,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故事九

“新能源车的产销会不断攀升,

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电池产能”


事实上,比亚迪这十年来并不全是晦暗不明的,王传福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技术崛起的机会。

依旧是2013年,12月比亚迪推出王朝系列首款车型——双模电动车比亚迪秦。 此后一年,秦卖出了近1.5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王。

比亚迪开始拥有自己的信徒“迪粉”,更视王传福为首席idol。

有的人为了能和王传福直接说上话,能为比亚迪的营销进一步添砖加瓦,直接投资开店成为股东。还有位老哥在比亚迪工厂参观时,特地和王传福办公室旁边的洗手间门合了影,原因就是他认为这厕所传福哥肯定天天要上……

2014年最后一天,比亚迪的铁电池基地正式落户深圳,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王传福规划了80亿瓦时的年生产规模,足够支撑60万台混动车——这个基地至今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王传福已经能预判大家的预判:新能源车的产销会不断攀升,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电池产能。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后几年磷酸铁锂电池不仅在安全性上赢得了市场认可,还为刀片电池奠定了基础。


故事十

“542战略”


2014年,比亚迪发布了“542战略”。 5代表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4代表全时电四驱,2代表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 ——目前看全做到了。在这个战略加持下,唐的面世一鸣惊人,让消费者注意到了,在性能领域,居然还有国产车的声音。

1年后,比亚迪基本完成新能源车全市场、全产业的基本布局,成为当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

销售额达到了220亿元,比传统燃油车板块高出30多亿。净利润超过26亿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