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靖江
传播权威资讯,促进文明实践,服务民生社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如何让deep ...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你的提示词根本只是在浪费算力,让deepse ... ·  3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90%的用户不知道!触发DeepSeek深度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靖江

年怎么过的?看他们怎么说

今靖江  · 公众号  ·  · 2025-02-02 11:54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过年时的一些传统习俗和美食,如端早茶、拜年茶、请陪茶等,以及靖江地区春节的餐饮礼仪。文章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了春节期间家庭团聚、走亲访友、宴客等场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饮食文化。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过年时的传统习俗

文章中描述了过年时的传统习俗,如端早茶、拜年茶、请陪茶等,这些习俗体现了春节期间家庭团聚、走亲访友的氛围。

关键观点2: 靖江地区的餐饮礼仪

文章详细介绍了靖江地区的餐饮礼仪,包括邀客、座位安排、上菜顺序、献酒等,这些礼仪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重和礼仪。

关键观点3: 家庭团聚和宴客

文章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了春节期间家庭团聚、宴客等场景,这些场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交活动。

关键观点4: 中国传统礼仪和饮食文化

文章通过描述过年时的习俗和靖江地区的餐饮礼仪,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和饮食文化,这些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正文

蛇来运转,鸿运新年





岁月更迭,辞旧迎新,在时光的节点,作家们喜欢通过文字抒发对生活的热爱。过年时的衣食住行,在他们的笔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无论是儿时过年,还是今天的美食,相信这些美文能带给读者以共鸣和享受。





过年支付,是生活的温度





文/顾祥明


“孩他爹,我打算明天去供销社剪几段布,再约一下裁缝到家里做上两天。难得今年家里分到了‘余粮’,也该为最小的做件新棉袄过年 了。”

“好的。终于也轮到我家‘吃余粮’了!”

这是那个晚上父亲和母亲一段对话。那时我还小,‘吃余粮’什么的我不太懂,但我知道母亲说的“最小的”就是我,我听到了特别开心。那一年,因为刚上初中的姐姐停学在家挣工分,家里多了一个劳力,年底生产队分红时,我家就有结余了。那年过年,9岁的我终于穿上了第一件属于我的新棉袄。在这以前,我过年的“新衣”几乎都是我上面的三个哥哥因长高了个头没法再穿的衣服。

那一年,父母在他们捉襟见肘的年关开支中,却“转款”为我缝制了新棉袄,我穿着感到特温暖。这温暖的新衣是那个新年给我的最好礼物,也是留在我童年记忆深处对过年的最有温度的美好回忆。

光阴流转。时间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已开始了联产承包。那一年,高考再度落榜的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到腊月了,一天放假回家,得知父母正张罗着准备请裁缝做过年新衣服时,我急忙说,今年由我来买家人们做新衣的物料。于是第二天我就约上已出门的姐姐到了集镇,花费我新领的工资,不仅买了好多布料,还为奶奶和妈妈买了毛线。姐姐答应一定在年前为她们编织好毛衣。

日子渐渐好转的那个新年,我们一家人过得特开心。记得大年初一那天,好多人到我家拜年,奶奶逢人便展示她的新毛衣,逢人就夸她的小孙儿——我的孝心。听着奶奶的夸赞,我的心里就像那轻柔绵软的毛衣穿在身上一样温暖。那时,年轻的我已深切体会到:生活的温度,源自于内心的关爱;而关爱带来的温暖,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物质付出,也都能从中得到体现。

从那年以后,我觉得每到过年,都是我尽孝心、献爱心、表真心的时候。给长辈买点他们平时舍不得买的的东西,给亲戚送一点过年礼物,给晚辈包一个压岁小红包,我都能在这些过年的支付中,换回内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慰藉,有一种满满的获得感。

到了我成家之后,有些“使坏”的我,每到过年时,总会把这些好事让妻子去做。想不到大气的妻子,在待人接物对待父母做得比我更得体,更到位,也让我父母在亲戚邻里面前多了几分夸耀、炫耀的资本。

岁月荏苒。随着一年年辞旧迎新,女儿成家了,外孙女出生了,我们也退休了。就说去年快过年的事吧。女婿女儿带着外孙女去南京看展览,特地到一个大商场为我们俩买了羽绒服。女儿说羽绒服是自带发热内芯的最新款。我知道这样的新潮服饰,价格一定不菲,有些心疼,就埋怨他们“乱花钱”。“爸,你不抽烟不饮酒不喝茶,我们真不知道用什么感谢一年来你们对女儿的付出。我们这点心意,你们就笑纳吧。”女婿的一番话发自内心,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孩子们用他们的支付方式回报我们,那两件时尚的羽绒服,可是他们送出的滚烫孝心呀!

孩子们送出羽绒服的第二天,正是那个冬天的第一个大冷天。虽然还未到新年,我却穿上了暖融融的过年新衣。当然,我不会像当年的奶奶那样见人就炫耀,但心里却沸腾着一股热乎乎的暖意。我想,接下来我也该为辛苦一年的孩子们付出点什么了。于是,乐淘淘置办 年货,喜盈盈准备除夕大餐,甚至我还买回了一盆大气美观的蝴蝶兰花。

除夕那晚,当外孙女拿着她刚刚收到的外婆的红包转送给我,说要恭喜我新年身体好运气好时,我拥抱着聪颖懂事的外孙女,竟有些激动了。

是呀!生活其实是由无数个小确幸小温馨编织而成的。过年的每一份支付,只要不受攀比心虚荣心的支配,无论微弱还是细碎、丰厚还是豪横,都蕴含着平凡生活中暖心的温度,进而温柔地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养盆水仙迎新年





文/曹敏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光阴倏忽又逝,转眼又要到农历新年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宵花一直被视作新春的象征,选好一盆年宵花,家里就焕然一新,喜气洋洋。我家的年宵花是水仙,40年不变。

母亲说,水仙是“迎春第一花”。

进入腊月,母亲就会去买花球。在靖江时,记忆中人民公园前有个固定摊位,到苏州后,是在皮市街花鸟市场。后来,就是网上下单,漳州种球直送到家。“借来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这是黄庭坚在《次韵中玉水仙花》一诗中对水仙做的赞美和描述。拿出去年用过擦拭干净收在柜里的瓷盆,挑一个成熟的水仙球,剥去鳞茎球外层干枯的褐色鳞片叶,去掉护根泥和基部的褐色朽根,将其直立,四周用卵石固定好。加清水至鳞茎球的2/3处。一套流程,母亲做起来行云流水,养盆水仙迎新年是喜好园艺的母亲腊月里必须进行的一场仪式,这和办年货,贴春联,扫房子等诸般事宜一起,是母亲每年的必修课,也是迎新的第一课。

母亲说,水仙名好。金盏玉台、凌波仙子、玉玲珑——雅致。在清水中生根、长叶、抽葶、开花。水生财,又带“仙”,家有水仙,富裕年年。

母亲说,水仙喜凉不喜热,最适宜的温度10~15摄氏度。温度太高,叶子疯长,只长叶子不开花。

母亲说,水仙喜阳不喜阴。没有阳光,花很难开。一楼客厅,朝南,阳光充足,最适宜。母亲说,水仙对水要求高,天落水最佳。每年落雪,母亲会用青花瓷坛装上干净的雪, 融化后,储备着,作为水培。

母亲说,水仙花,好养活。小寒季节的花信有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花,三候就是水仙花。记住勤换水,晒太阳,不粘根这三点,按日期推算,25~30天,春节前后保准能够开花。

齐白石曾在一幅题为《一片冰心》的岁朝图上题句:“山居绝少繁华事,酌酒看花便过年。”郑板桥也曾在一幅画题诗:“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汪曾祺在《岁朝清供》里有写道:“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寻常人家,母亲每年用一盆精养的水仙,从柏木桥到靖江城,从长江北岸到金鸡湖畔,无论是物质贫瘠的年少,还是丰裕生活的中年,做我家岁朝清供的年花。无需泥土,一盆清水,几粒卵石,就能供养。酝酿,累积着一份关于期待,关于等待,关于滋养,关于祈盼……养水仙,是个静待美好的过程,伴着我们,岁岁年年。

而今,走过许多路,尝过许多各地美食,看过许多璀璨绚烂烟花……对我而言,年不再是传说中吃人的怪兽,年也不仅仅是把时光悄悄收藏的岁月神偷,年是把美好记忆化作永恒无限回味的时光驿站,年是亲人相伴灯火可亲,年是记忆中40年的母亲牌水仙。

又是一年,桌上水仙花正开。巳蛇纳福,花开吉祥,一室氤氲幽香,给大家拜年。





难以忘怀的年茶





文/刘金余


日历,一天一天地翻着,不经意间年已渐近,当我踏进家乡的村庄,不禁想起了昔日的年茶。

江阴大桥北岸,老十圩港与新十圩港之间,就是我居住的地方。从上向下俯视,南临长江边,东西长1.8公里,北靠新老十圩港交界处。三面环水,等腰三角形,戏称“三角洲”,江峰村管辖。这方水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此生活了66个春夏秋冬。对这片衣胞之地充满着眷恋之情,尤其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年茶风俗,如端早茶、拜年茶、请陪茶,那孝敬、那热情、那豪放、那情景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入冬后,农家开始准备年茶食物。那时的年茶食物不外乎就是馒头、圆子、年糕和红枣。讲究人家做的圆子有菜馅、芝麻馅、脂油白糖馅。脂油即生的猪板油,切成蚕豆瓣大小用白糖腌制,包在圆子里。吃脂油白糖汤团,要先咬开一个小口,将里头油汤慢慢吸完,再小囗品尝,甜甜的,糯糯的,肥肥的,然肥而不腻。做圆子的糯米屑是碾粉机碾的。糯米先用清水浸泡,泡至手指轻轻一碾就碎即可,此时将糯米捞起来晾干后去机屑。机好的糯米屑要反复晒,晒干后米屑才能放长久。浸泡过的糯米屑做起圆子来,煮熟后油光锃亮,吃起来软糯爽滑。馒头、圆子、年糕做好了,就等着过年上蒸笼,主人把热气腾腾的茶食端上桌招待客人。

端早茶。年初一端早茶孝敬长辈,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我七岁就开始端早茶了,当时只端给奶奶。妈妈说:“给长辈端早茶不作兴一只手,要双手端碗才是尊敬;茶碗不能舀满,满了有欺人之意,六成满为宜。”奶奶吃到我端的红枣果子早茶时,会给我一个红包,两角钱。那时的两角钱,于我而言可就是大钱了,我用这钱买铅笔、小刀、本子。年初一端早茶只限于家庭,嫡亲的长辈。

端早茶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一代往下传。今年大年初一我在小区门岗值班,晚上回家老婆乐呵呵地告诉我,早上儿媳妇给她端早茶了。她一高兴,给儿媳妇红包600元;儿子接着恭喜妈妈身体健康,也是红包600元;孙子给了她一个深深的吻:恭喜奶奶大发财,红包快快拿过来!也是600元。三份六百一千八,今年我要发!老婆笑着说。我说,我们那时给父母端早茶,只有两块钱红包,真是今非昔比啊!

拜年茶。年初一各家端完早茶后,就是互相拜年,互祝恭喜发财。八九点钟,家家烧茶、蒸馒头、圆子、年糕,请人吃年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就盛行吃拜年茶,整个一条圩,你家请了他家请,家家喊,人人吃,热闹非凡,已成风气。初一不走亲戚,到了饭点,在谁家吃拜年茶,就有谁家随便来两个小菜,主客喝上两杯,不用客套,顺理成章似的,到哪家都一样。

那时的人就这么纯朴,社会风气就这么和谐。遇上舞龙灯的、唱麒麟的到家门口,主家也把他们请上桌一起吃年茶,相互祝福。一条圩,一个村,锣鼓喧天,喝彩不断,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人人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里。

那年春节,我家东隔壁的黄叔叔从部队回来探亲,这下可热闹了。一个圩上你家喊了他家喊,接龙似的喊他家里吃年茶。他穿一身军装,走到哪里闪亮到哪里。我羡慕得要命,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去当兵。后来还真的梦想成真,在部队穿了七年军装。乡村人厚道,对当兵、考学和提干的,圩上人都特别敬重,说他们理应受到这样的礼遇。

请陪茶。年初一端过早茶,吃完拜年茶,年初二起至正月十五是走亲戚跑朋友拜大年的日子。这期间家里来了拜年的亲朋好友,主家要招待客人喝晌午茶,这就要请左右邻居来陪茶。左右邻居也是一请便到,从不推托,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了。招待客人的晌午茶,一般也是红枣果子茶,蒸馒头、圆子及年糕,桌子上放两小碟白糖或红糖,用来蘸年糕。主人将茶点端上桌,笑着对客人说“: 大家动筷啊。”然后,一阵风似的围着围裙去忙中午饭菜了。

主人走了,陪客的唱主角,他不仅要带头吃,还要挨个儿搛给客人吃,这样才能彰显出主家大方客气。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果子茶可以喝光再添,果子只能意思一下,搛两个尝尝,其余的留在碗里图个吉利。陪茶的若是有空,喝完茶,还可以再陪客人聊聊天,看看菜园里种的菜,宅基地上的竹园和树木,圈里的猪呀羊的,尽显邻里和睦。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你要随便找个理由离开。

我家住在东沙,陪茶比较随便。外婆家住西沙,陪茶就不同了,劝客人吃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你一块年糕刚吃完,他一个馒头又搛到你碗里了。我12岁那年到外婆家拜年,陪茶的是隔壁舅母玉红,她不住地搛馒头年糕给我,撑得我中午吃不了红烧肉。那个劝吃的客气劲,真让我服帖,直到现在,我去舅舅家拜年,她还笑着跟我说“: 金余啊,别忘了多吃两块红烧肉哦!”

现在过春节,你来拜年,我们圩上人家还是 会请你吃拜年茶的。不过,就是一碗喝到嘴甜到心的红枣果子茶,不会劝你硬吃馒头和年糕了。但,从前乡村的年茶,过年的年味,别样的风景,那乡土韵味还是着实让人眷恋的。




漫随新春五六天





文/田福民


学生时代做作文,常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之句,时间的疾速在春节尤为明显。世人所说的过春节,大概可以粗略地分为除夕与新春两个板块。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伴随灿烂的光与声,全年有了完整的总结。跨过除夕,新春 伊始。 有如乘船,众人都是以一张旧船票登上新的客船。 新旧更替之际,客还是那客,船已是新船。 船上的乘客,百感交集,诸味杂陈。

新春的第一天,人见人总是特别友善,问好“新春”,已成惯例,我称之为“新春意识”。如果将此意识持续保持下去,何愁天下不太平?战争与动荡,促使有识之士,思考人类未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倡导全人类的友谊团结,即便是交战的两个国家,奥运会其间,也要暂停战火。新春与奥运的宗旨,类同。我的伯父家,伯父伯母与入赘的女婿关系不好,但在新春第一天,还是强作笑颜,互致问候,哪怕过了新春,再陷水火不容之僵局。这倒是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我深为理解。

我在老家,新春第一天,邻里之间,要互相拜访,这是维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我到靖江后,拜访的范围扩大至一个埭,可见靖江的新春意识更强,团结友爱的观念更甚。这一天,从埭头至埭尾,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宛如集市,蔚为壮观。新春第一天的拜访,有效地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最大程度地拉近了人与人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速运转的结果是,人的离心力愈大,人与人再无从前的紧密联系、亲近距离。离心是可怕的,亟需一种力量,将人拉回原点。

新春的第二天,是女婿拜访岳父岳母日,这一天好像是约定俗成的。女婿偕同女儿的拜访,是亲情的表达,女婿感恩岳父岳母的成全,女儿感恩父亲母亲的养育。这一天,也可以说是孝亲日。孝是亲情的融合剂,它使亲者更亲,爱者更爱。千言万语,尽在执手相看,无语凝噎中。我是理想化的,我希望这一天,演绎成两代人最美好的向往。有必要提醒,两代人,两个家 庭的人,因为背景、处境、经历、身世、文化、教育、个性,为人处世、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更需要相持的宽容,共处的理解。 苛求与挑剔,是 最大的忌讳。

就我的观感,来自亲情的伤害,最易蜕变成仇恨。其中的歧视、轻薄,较之外人,更为刻骨铭心,永志难忘。网络上传来极端事件发生的消息,大都缘于此。追根溯源,本质还是对人与人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须知,人与人的对等性,投桃报李是对待,冤冤相报是对等。世间之爱恨,从来皆有因果。与其事后后悔,不如防患于未然。“我们一起吃饭吧!”“这一杯酒敬你!”“这里是你永远的家,常回来看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人对爱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新春的第三天,亲友们开启走动串访模式。从前我的同事,在打给领导的请假条上写着:明日走亲访友一天。她的一本正经,一时引为笑谈。走亲访友,汇成新春的潮流。汽车流光溢彩,新春的人们容光焕发。这是他们一年之中的高光时刻,可喜可悦。一个人,一年之中高光时刻不多;一个人,一生之中高光时刻更少。他们聚集在一起,或高谈,或阔论,谈荣辱,论成败,说人生,道社会,几多感叹,几多唏嘘。喝茶抽烟,烟雾缭绕,水果瓜仁,细道家常。宾朋远道而来,新友故交,相聚即是客。你在东南,我在西北,今日相逢,来年勿忘。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足饭饱之后,挥手自兹去,从此各奔东西,再遇或待明年。人生从来身不由己,人生海海,你我之遇,或一年一聚,或一面之缘,难有定论。

新春的第四天,年味渐散。感觉日子过得飞快,但时间之马,一旦开跑,便勒马不住。午后至家,见日光西沉,屋宇空荡,心生惆怅。坐定,心驰。旧岁不快,诸事泛涌,新年希冀,定会有着落。

新春的第五天,开工,年味几无。不管怎样,无论顺逆,日子总是要过的。上班的继续上班,外出的相继外出。接到来自单位的召唤,情真意切,声声在耳。有事做,有班上,也算是福。还有一种召唤无形无象,说不准是从谁的召唤,说不准来自哪里,其声神神秘秘、隐隐约约、幽幽杳杳,能量无穷。听者不由得不服从。这是自觉、自律,一种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与责任。

新春的第六天,年味渐渐消散。地上爆竹,碎屑浅淡,年,好像过了,好像没过。一切如常。接下来的一个节日,就是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放灯,寓意深远,它向世界宣告,新一年的航船,业已离港启航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