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一天一天地翻着,不经意间年已渐近,当我踏进家乡的村庄,不禁想起了昔日的年茶。
江阴大桥北岸,老十圩港与新十圩港之间,就是我居住的地方。从上向下俯视,南临长江边,东西长1.8公里,北靠新老十圩港交界处。三面环水,等腰三角形,戏称“三角洲”,江峰村管辖。这方水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此生活了66个春夏秋冬。对这片衣胞之地充满着眷恋之情,尤其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年茶风俗,如端早茶、拜年茶、请陪茶,那孝敬、那热情、那豪放、那情景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入冬后,农家开始准备年茶食物。那时的年茶食物不外乎就是馒头、圆子、年糕和红枣。讲究人家做的圆子有菜馅、芝麻馅、脂油白糖馅。脂油即生的猪板油,切成蚕豆瓣大小用白糖腌制,包在圆子里。吃脂油白糖汤团,要先咬开一个小口,将里头油汤慢慢吸完,再小囗品尝,甜甜的,糯糯的,肥肥的,然肥而不腻。做圆子的糯米屑是碾粉机碾的。糯米先用清水浸泡,泡至手指轻轻一碾就碎即可,此时将糯米捞起来晾干后去机屑。机好的糯米屑要反复晒,晒干后米屑才能放长久。浸泡过的糯米屑做起圆子来,煮熟后油光锃亮,吃起来软糯爽滑。馒头、圆子、年糕做好了,就等着过年上蒸笼,主人把热气腾腾的茶食端上桌招待客人。
端早茶。年初一端早茶孝敬长辈,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我七岁就开始端早茶了,当时只端给奶奶。妈妈说:“给长辈端早茶不作兴一只手,要双手端碗才是尊敬;茶碗不能舀满,满了有欺人之意,六成满为宜。”奶奶吃到我端的红枣果子早茶时,会给我一个红包,两角钱。那时的两角钱,于我而言可就是大钱了,我用这钱买铅笔、小刀、本子。年初一端早茶只限于家庭,嫡亲的长辈。
端早茶是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一代往下传。今年大年初一我在小区门岗值班,晚上回家老婆乐呵呵地告诉我,早上儿媳妇给她端早茶了。她一高兴,给儿媳妇红包600元;儿子接着恭喜妈妈身体健康,也是红包600元;孙子给了她一个深深的吻:恭喜奶奶大发财,红包快快拿过来!也是600元。三份六百一千八,今年我要发!老婆笑着说。我说,我们那时给父母端早茶,只有两块钱红包,真是今非昔比啊!
拜年茶。年初一各家端完早茶后,就是互相拜年,互祝恭喜发财。八九点钟,家家烧茶、蒸馒头、圆子、年糕,请人吃年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就盛行吃拜年茶,整个一条圩,你家请了他家请,家家喊,人人吃,热闹非凡,已成风气。初一不走亲戚,到了饭点,在谁家吃拜年茶,就有谁家随便来两个小菜,主客喝上两杯,不用客套,顺理成章似的,到哪家都一样。
那时的人就这么纯朴,社会风气就这么和谐。遇上舞龙灯的、唱麒麟的到家门口,主家也把他们请上桌一起吃年茶,相互祝福。一条圩,一个村,锣鼓喧天,喝彩不断,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人人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里。
那年春节,我家东隔壁的黄叔叔从部队回来探亲,这下可热闹了。一个圩上你家喊了他家喊,接龙似的喊他家里吃年茶。他穿一身军装,走到哪里闪亮到哪里。我羡慕得要命,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去当兵。后来还真的梦想成真,在部队穿了七年军装。乡村人厚道,对当兵、考学和提干的,圩上人都特别敬重,说他们理应受到这样的礼遇。
请陪茶。年初一端过早茶,吃完拜年茶,年初二起至正月十五是走亲戚跑朋友拜大年的日子。这期间家里来了拜年的亲朋好友,主家要招待客人喝晌午茶,这就要请左右邻居来陪茶。左右邻居也是一请便到,从不推托,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了。招待客人的晌午茶,一般也是红枣果子茶,蒸馒头、圆子及年糕,桌子上放两小碟白糖或红糖,用来蘸年糕。主人将茶点端上桌,笑着对客人说“: 大家动筷啊。”然后,一阵风似的围着围裙去忙中午饭菜了。
主人走了,陪客的唱主角,他不仅要带头吃,还要挨个儿搛给客人吃,这样才能彰显出主家大方客气。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果子茶可以喝光再添,果子只能意思一下,搛两个尝尝,其余的留在碗里图个吉利。陪茶的若是有空,喝完茶,还可以再陪客人聊聊天,看看菜园里种的菜,宅基地上的竹园和树木,圈里的猪呀羊的,尽显邻里和睦。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你要随便找个理由离开。
我家住在东沙,陪茶比较随便。外婆家住西沙,陪茶就不同了,劝客人吃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你一块年糕刚吃完,他一个馒头又搛到你碗里了。我12岁那年到外婆家拜年,陪茶的是隔壁舅母玉红,她不住地搛馒头年糕给我,撑得我中午吃不了红烧肉。那个劝吃的客气劲,真让我服帖,直到现在,我去舅舅家拜年,她还笑着跟我说“: 金余啊,别忘了多吃两块红烧肉哦!”
现在过春节,你来拜年,我们圩上人家还是
会请你吃拜年茶的。不过,就是一碗喝到嘴甜到心的红枣果子茶,不会劝你硬吃馒头和年糕了。但,从前乡村的年茶,过年的年味,别样的风景,那乡土韵味还是着实让人眷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