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消费变革大势下,信用卡还香吗?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大幅降价也卖不动,豪车在中国彻底不香了?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近期最高分国产剧,能成为中国版《请回答198 ...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重庆 PK 上海:谁才是真正的“魔都”?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7-29 08:21

正文

重庆与上海,谁更魔幻?

                                                   

文/丁正如意

 

近年来,重庆一跃成为了人见人爱的地方,许多人都认为重庆是真正的“魔都”。至于传说中的“魔都”上海,它的“魔”体现在哪里,在浦东的高楼和外滩的洋楼之间,找了半天都没找着。

 

我们今天就想聊聊,钦定的“魔都”上海和大家心目中的新“魔都”重庆,切勿以暴制“魔”。

 


论历史渊源,上海胜

 

说起“魔都”这词的渊源,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冷知识。

 

“魔都”出自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村松梢风是把上海称为“魔都”的第一人,虽然多次在上海短期生活游历,却始终未能参透彼时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只有在作品中竭力描摹他的上海见闻。


村松梢风作品《魔都》。

 

在日本,“魔都”除了特指上海之外,还泛指具有黑暗、混乱、龙蛇混杂色彩的都市。而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的第34集,以标题“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战”让魔都广为人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确实具有当时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魔幻”气质。不仅是繁华摩登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更是各国势力交错、形势错综复杂之地,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各方势力暗自争斗。


旧上海的霞飞路(今淮海路)。


而华界和租界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更使得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兼容”都市——抗战时期上海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孤岛”,租界外炮火纷飞,租界里歌舞升平;当纳粹大举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上海对难民敞开大门,庇护了约两万名犹太人……

 

虽然重庆曾贵为“陪都”,但和当时上海的地位没有什么可比性。至今,“老上海”依旧是许多国人心中不灭的情怀。婀娜的旗袍、熏黄的雪茄、风花雪月的舞场……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一家叫“夜上海”的舞厅或者KTV。


民国月份牌上的上海女性,展现了当时上海风情万种的一面。



论当代生活,重庆胜

 

论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的魔幻,重庆若排第二,恐怕没有哪座城市敢称第一。

 

清晨迷雾中的朝天门,飞越长江的索道,穿楼而过的轻轨,宛如迷宫的立交桥,可刷公交卡的电梯,火辣标致的美女,诙谐直爽的方言,流光溢彩的夜景……共同组成了这座魔幻气质爆棚的“3D重庆”。

 

生活在这座地貌如此特殊的“山城”,可能根本不需要苦心计划什么时候请个假去游乐园讨好女朋友,因为只要在重庆的街头走一走,一不小心就已经上天入地、过山车海盗船旋风旋转椅应有尽有。


重庆,穿过居民楼的城轨。图/视觉中国

 

公路上面有房子不稀奇,有意思的是公路下面还有房子,你住在10楼,可能还没有宋冬野歌里唱的“六层楼”高!在重庆,关于高度的数字未必按线性发展,方向不仅有东西南北还有上下,一切都宛如达利作品中的经典意象——“软时钟”,他们生活的日常,就是对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的颠覆和反抗。

 

上海固然有中国第一高楼,有洋溢着浓厚小资气息的西洋建筑,街上都是参天茂盛的法国梧桐,通通都敌不过“山城”玩得一手好3D啊!即使是自称见多识广的上海人,看到重庆洪崖洞的夜景,亦是连连赞叹“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崖洞。图/视觉中国


这些年来,重庆还是中国独立电影、黑色幽默电影的宠儿。许多人可能依旧记得电影里的魔幻背景:


《三峡好人》里,煤矿工人韩三明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坐船经过巫山到奉节时的龙门桥(2008年因三期水位上涨后被炸);《疯狂的石头》里,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幽默的重庆方言、两拨贼碰撞在一起的黑色幽默;《浮生》中嘉陵江索道(已拆废)江北城站和轿厢内,两个年轻人萌动的爱情与无尽的哀愁;《日照重庆》中,整座城市都雾蒙蒙,就如电影中父亲的心情,浓稠得化不开,每一个镜头都让重庆倒映出人物的悲哀;而在《长江图》中,当主人公驾驶的船最后停留在朝天门码头,白昼与黑夜交错之间,就将重庆山水的魔幻气息举重若轻地描绘了出来。


雾霭中的山城。图/视觉中国


说到关于重庆的电影,当然也不得不提2015年的《火锅英雄》。作为重庆籍导演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火锅英雄》除了完全在重庆取景,还发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重庆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让全国人民恍然大悟——在重庆,原来火锅还是可以在防空洞中吃的。


如今,重庆火锅、重庆小面早已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下班后来一碗小面,或者和三五好友围坐涮火锅,要的就是这酣畅淋漓,这人间烟火,即使从未去过重庆,也被这食物里浓厚的、红红火火的生活气息所倾倒。


看了电影《火锅英雄》后,谁不想去试一试重庆的洞子火锅?


重庆的魔幻,主要在于她的立体感、节奏感和流动感,很像王家卫、陈果、许鞍华、杜琪峰镜头下的香港。


这是一个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山钻路,悬空架桥,顽强生长起来的城市,浑身上下都流露出一股敢闯敢拼的草莽江湖气,散发着一种独特迷人的野性与躁动。而江河奔流、山雾迷蒙,又令人感到仿佛一切都会逝去的虚妄。


长江索道。图/电影《日照重庆》


 

“魔幻”,不等于“魔力”

 

当今的上海,很难寻找到当年的鱼龙混杂所带来的魔幻之感,但“魔”这个字依旧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如果说,重庆是因为地形且神秘的巴蜀文化而“魔幻”,那上海本身就拥有一种“魔力”。

 

“上海”二字,就自带魔力!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上海”就是排外的代名词。远在 “鄙视链”这个词诞生之前,上海滩就上演着名目繁多的“鄙视链”:祖籍苏南、浙江的,看不起老家苏北的;住“上只角”的,看不起“下只角”棚户区的;在梅泰恒(南京西路)剁手的,看不起逛南京东路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歧视外地人”的恶名,至今也无法摘下。


有意思的是,在上海待久了,上海老外都开始瞧不起北京老外。但其实,讲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有人的地方就有地图炮。这王家村的可能还看不惯高老庄的,城市人去了农村也不会有好日子过,怎么排外就唯独成了“上海特产、驰名中外”,你说魔不魔?人人都说上海排外,人人却要往这里挤,你说魔不魔?


上海老城厢。图/Pete Stewart

 

连“上海人”三字,也自带魔力!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这座城市的每个个体到底如何,但凡一提“上海人”,“上海人”就成了一个集体符号,所指正是排外狭隘、斤斤计较的小市民。男的仿佛个个都是整天系着围裙“买、汰、烧”的上海小男人;女的则全部都成了作天作地、崇洋媚外的“上海宝贝”。

 

最近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的丈母娘薛甄珠,烈焰红唇、泡面卷、大嗓门、贪小便宜、虚荣市侩、嫌贫爱富,更是成为了全国人民眼里“上海丈母娘”的典型形象。然而,上海小男人和上海丈母娘的银幕扮演者,往往都不是上海人。许多说起“上海人”就鄙夷的人,也未必来过上海,了解上海人。即使遇到奇葩的上海人,这些人也不能代表全体上海人。但在全国人民眼里,上海人就是这样,你说魔不魔?


《我的前半生》中的丈母娘薛甄珠。

 

当广州媒体与市民呼吁“粤语是一种语言”,尽心尽力保护本土文化的时候,上海近年来却取消了不少原本就寥寥的沪语节目,许多上海小孩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上海某电台主持人因在节目中播放音乐的间隙说了两句上海话,就有听众回应:“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上海公交增加沪语报站,试点只一天,就被以“歧视”之名投诉。这是一个当地人爱自己家乡、说自己方言都会被套上“歧视外地人”罪名的地方,你说魔不魔?


不管你爱还是不爱,上海都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各地口音混合着各国语言在上海的餐桌上齐飞,玻璃钢光的摩天大楼和风格各异的老建筑相映成趣,打扮入时的女孩与抱着滑板的老外一同走向如同深海的地铁站。单位门房间的老大爷会笑嘻嘻地和你说,他女儿早嫁去日本,他下周又要去日本探亲;上班写字楼做清洁的阿姨,也会见缝插针地和你聊聊刚刚从塞班岛度假回来的心得。你说魔不魔?


上海浦西街角的夜晚。图/Mstyslav Chernov


不管你爱不爱,上海还是中国最具有“契约精神”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不愁在大都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有能力,就不会被高房价淘汰,这就是上海的魔力。如今内环里的高级公寓住着的多是讲各地方言的人,操着上海话的全住在了外环,连中环都留不住。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就可以实力证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你说魔不魔?

 

说到这,你可能还会疑惑:重庆和上海,到底哪个是“魔都”?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我就悄悄地告诉你:应该还是重庆。因为,上海其实从来不care胜负和头衔。



小新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没去过魔幻重庆,谈什么赛博朋克!

洪崖洞与渝中半岛/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