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jpg/tM3iataibdxA9rRcAjFLZecyGQn7s8mdpeYdyj0cbM8EsT1n6T3VlUNrHohDgHHmsZGsElFbmrQy7Wlag2uz41PQ/640?wx_fmt=jpeg)
今天A股走的比较弱,原因有很多,但基本和之前的情况差不多,我们下半部分再聊,先来聊一个最近市场比较热的话题——被动指数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孰优孰劣的问题。
这个议题一直有,只不过是三季度报披露后,指数基金规模超越了主动权益,围绕这一议题的声音就更多了。
双方各有说辞。
支持被动指数的,主要强调透明、低费率、风格不漂移等特点,在diss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时候,会强调规模是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敌人,以及道德风险,等等。
而为主动权益发声的,无外乎强调,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里也有好人,主动权益长期有超额,过往十三年,主动权益对沪深300的战绩,是6胜5平2负,下图,处于绝对的优势。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tM3iataibdxA9rRcAjFLZecyGQn7s8mdpe1yUiabFt5Tj08AA9k5Wny47pmrqfLYufypM4fPmFaBPR2dZ5heTYL8A/0?wx_fmt=jpeg&from=appmsg)
从论点来看,两方的观点都是对的。
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在于,大家把本来就不对立的两个事物,放在了对立面上,换句话说,你拿被动指数和主动权益基金进行比较,那就属于关公战秦琼——打不到一块儿去嘛。
其底层的原因在于,被动指数基金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原材料,而主动权益基金则是一种制成品,就好比说——一个南方人,说,米饭比面条好吃,这个没问题,你有你的口味和偏好,你可以下自己的结论,但是,你不能说,米饭比小麦或者面粉好吃,因为小麦和面粉,是一种工具、一种原材料,你必须把小麦和面粉,做成面包、蒸出包子、下成面条,两者才有比较的前提,才具备实际的可比性。
同样的,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语境里。
那么,什么应该作为主动权益基金的对照组、参照物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被动指数为底层工具和原材料(面粉),通过不同的资产配置方式(烘焙或者蒸笼或者擀面条),最后形成的一篮子指数基金的组合(面包、包子或面条)。
换句话说,咱们对阵的双方,一方,应该是以基金经理为显性先锋、研究团队为隐性支撑,以构建个股组合为方式的投资模式;另一方,应该是以“不同的资产配置方式”,以构建指数基金组合为方式的投资模式。
这里的,不同的指数基金的资产配置方式,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主要是三种。
第一种,是投资者自己玩儿。比如,美国的拟任副总统万斯,因为其资产需要披露,大家可以看到他个人的资产配置组合,就是以各种权益、债券、黄金等ETF,构建的组合。这种模式下,你的收益,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认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tM3iataibdxA9rRcAjFLZecyGQn7s8mdpeVRMXDDlIuNUjFclBufeIJhBGhxcdsvrkDkb6pbyrcVXVmLEhM9U1C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第二种,仍然是投资者自己投,但是受到各种投资顾问的驱动。比如在国内,银行的客户经理会为你推荐,券商的投资顾问会引导你投资,最后,根据这些推荐,你买定了一篮子的ETF或者场外指数产品。这时候,你的收益,取决于给你推荐产品的客户经理或者投资顾问的认知,以及他的职业道德。
第三种,就是持牌的FOF或者基金投顾组合的模式。你作为投资者,投资一个FOF,或者跟投一个基金投顾组合,由FOF基金经理、或者投顾主理人,为你进行配置和调仓。你往大了看,其实社保资金、美国的401K计划的资金,最终的投向,也基本是这个套路。
所以,未来,当我们要阐述主动权益基金的产品,或者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是否有价值的时候,应该这么去比较或者提问:
该主动基金经理和产品,是否比普通投资者,自己去构建一个指数组合,更有优势?
该主动基金经理和产品,是否比银行和券商的投资顾问,通过配置建议,引导客户去构建一个指数组合,更有优势?
该主动基金经理和产品,是否比FOF和基金投顾的主理人,通过主动的资产配置和陪伴,帮助客户构建的指数组合,更有优势?
我想,最后的答案,和田忌赛马一样,会有分层的答案,也即,主动基金经理和产品,也有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市场会奖励上等马,但是在被动指数构建的资产组合的竞争下,大量的中等马、下等马会被大浪淘沙,淘汰出时代的洪流之中。
那么,如何让主动权益变得更有竞争力?
我想,无外乎投研团队搭建、基金经理能力、产品设计,三个要素。
其中,在产品设计方面,其实,去年以来,监管也好,市场的机构也罢,是在做出尝试的,而产品设计的核心,就是应该要让管理人、基金经理、投资者,三方,都认识到,围绕基金产品,三者的利益是绑定在一起的,而不是谁占谁的便宜。
比如说去年启动的让利型主动权益产品的设计,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包括理财产品,行业里最有名的,是招银理财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招卓价值精选,之前我们讲过很多次了,成立一年半,收益30个点左右,其让利的模式是净值低于1.0的时候不收管理费,当然,最后由于产品跑得比较好,低于1的时间很少,管理人该赚的还是都赚到了,属于和客户win win。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tM3iataibdxA9rRcAjFLZecyGQn7s8mdpeV7CJxabAOsvVdicXcR2auEeicgnt8dFUvd5wtR3OX7nuIfPhJwtvCDUA/0?wx_fmt=jpeg)
包括基金产品,去年这么多让利产品,跑得最好的,应该是中欧刘伟伟的中欧时代共赢,跑了35个点的收益,今天看到有人在转这个产品的公告,到一年了,份额要正式升级了,因为这个和上面招银的让利模式不太一样,是阶梯式管理费下调的模式,也就是说,客户拿的时间越久,管理费下调的越多——一年到了以后,管理人持有的A1份额会自动切换到A2,管理费从1.2%切到0.8%,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tM3iataibdxA9rRcAjFLZecyGQn7s8mdpeVIyuUOqKcLvvdibsKCOAicvGVPn20vT6vRjOMEXvLicyqgV3V0s9yds0g/640?wx_fmt=png&from=appmsg)
以上,是我对主动和被动之辩的一些理解,结论是——市场会变得越来越大,但市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效,增量的蛋糕,会奖励一小部分人,奖励那些更加专业、更加科学、更加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和产品。
......
多聊三个的热点哈。
1、A股,牛市结束了吗?
从卖方首席的口吻来看,这轮牛市似乎已经结束了——我们昨晚聊过,从周末开始,各家卖方的报告都更讲逻辑、数据和基本面,而非无脑鼓吹牛市了。
从数据来看,今天股市的动能,确实进一步下滑,有四个迹象:
第一,成交量到了1.3万亿的级别,是近两个月来最低的一天;
第二,高位股(所谓的妖股)普遍大跌,北证50指数领跌近4个点;
第三,昨晚公布了浙江证监局对同花顺云软件的总经理进行监管谈话的公告,主题还是上次11月13日相关的,荐股炒作不合规等事情,监管的力度和态度都是很明确的;
第四,炒作概念大切换,比如三天两个板的360,今天直接跌停,成交100亿以上,而前两天涨的机器人、固态电池、低空经济全部领跌,概念换了一波,换到了谷子经济(这个词真是个中文垃圾式的造词,所谓的谷子就是英文的goods,指的是二次元相关的周边,直接叫IP经济不就好了?)。
我们之前说过,交易量衰减,动能降低,炒作就会“缩圈+轮动”,今天的行情,解释的再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