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环境与外部因素对西域的影响?
早在近现代大量考古发现之前,楼兰就是中原地区最熟悉的西域地名。
原因却比较尴尬,无数文人墨客都将其作为靶子,写入激励人心的诗句。无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然而,楼兰的成名绝非因为战争,更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结果。
只是处于环境脆弱而多变的西域,这样的盛极一时也经不住漫天风沙的摧残。
西域重镇
楼兰就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
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罗布泊的西北角。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根据对出土干尸的年代鉴定,距今3800年以前,楼兰地区便已经有人居住。
最早关于楼兰的记载出现于《史记》。
当时的楼兰已经在西域名噪一时,林立于三十六国之中,也是汇集中外商旅最多的地方,属于西域最繁华的通商地带。
楼兰是南北两路商队的汇合之处
楼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地位,首先是因为地处丝绸之路的枢纽站。
由于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
各地商贾要想长途跋涉,大都须要在楼兰中转。随着贸易量的发展,催生了进一步的城市建设和持续繁荣的自由市场。接着又让后来的汉朝人觉得,楼兰是西域东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其次,楼兰依靠着罗布泊,附近有孔雀河和塔里木河两条河流汇入。
所以水量充沛,能为过往商客提供充足的水源。
司马迁《史记》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说明除了水资源外,当地也有一定比例的盐矿,是西域世界最重要的硬通货之一。所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充足资源,也是楼兰繁荣的基础。
环境与资源优势 让楼兰很容易吸引人群聚集
楼兰古城的消亡
早在彻底衰败前 楼兰就曾被汉朝驻军
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向汉朝称臣。
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
在汉朝势力退出西域后,本地依然持续了之前的繁荣。
一直到前凉中期,过往游客的增多和大批士兵的再次驻入,使得西域长史不得不在楼兰古绿洲上大兴屯田,来满足当地的粮食供应。
但罗布泊水源时大时小,难以满足大面积的作物灌溉。
为了浇灌楼兰的耕地开垦,地方官派人在塔里木河下游开辟支流,迫使河水直接流入灌溉区。
这一举措无疑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随着河流改道,水流速度也逐步变缓,导致河道泥沙的淤积量不断增加,流入罗布泊的水量急剧减少。
源自河西 占据整个西域的前凉帝国
另外楼兰古绿洲本来就是冲积平原,在西域地处低洼地带,这也导致河流泥沙淤堵的情况愈加严重。
环境的破败,直接造成了楼兰的衰落。
仅仅到了前凉后期,附近的高昌国开始崛起,就基本取代了楼兰城的国际贸易枢纽地位。
楼兰成为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
原先的古城也随着河流断流和罗布泊缺水等问题,渐渐被人们所冷落。
最终,楼兰古城的环境不断恶化,导致城中百姓因严重缺水而不得不弃城离去。
曾经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城也由此日渐消亡。
公元400年,东晋高僧法显途经楼兰,当地已是: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河流淤塞和土地荒漠化 摧毁了楼兰的经济基础
这座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了近500年的楼兰古城,至此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片荒漠。
但其留下的痕迹却一直存在于中原士大夫的心中,并不时按照需要被拿出来作为靶子。
毕竟,楼兰本身早已不复存在,再怎么用纸笔“蹂躏”都不会有任何危险。
推荐阅读
丝路烽烟:汉匈争霸前的西域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