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汽车
看懂汽车产业新百年。36氪旗下智能电动车产业报道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36氪汽车

开了窍的小鹏,终于读懂年轻人 | 产品观察

36氪汽车  · 公众号  ·  · 2024-10-17 22:21

正文

「 MONA爆款的背后是何小鹏读懂了年轻人」

| 王照普

我一直觉得能做好一辆在10-15万这个价位的车对任何一家车企而言是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因为在这个区间你需要顾虑很多要素,你不仅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成本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同时你也需要让一辆车承载着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属性,因为这个价位的用户群体数量在中国是非常庞大的,而他们的用户画像又是非常年轻的,丰富的,有初入职场的打工仔,有刚刚组建家庭的小两口,也有刚迎接一个新生命的三口之家以及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网约车司机,总之你不难发现,在这一部分的用户画像中,无论是里子还是面子,他们都有一个对车的共同要求,就是希望车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幸福感”。
小鹏MONA M03(来源:小鹏)

10年前,卡罗拉,思域和轩逸给出了日系的答案,福克斯,高尔夫和速腾给出了欧美系的思考等等。 10年后市场又经历了新的洗牌,发牌和出牌的阶段,曾经属于合资车的江山也正在不断的被本土品牌蚕食; 一方面得益于汽车产业链的升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电动化的转型,让这个价位产品的产品力在大幅的提高,更多的现象级产品不断产生,例如比亚迪的秦Plus,领克03等。

比亚迪秦Plus(来源:比亚迪)

领克03 (来源:领克)

但是随着价格战越打越激烈,曾经15万到20万区间的中大型车价格也进一步下探到10-15万这个区间, 对消费者而言是幸福的,因为有更多的选择,但对厂商而言无疑是头疼的,一方面需要面对着像凯美瑞,天籁这样老牌产品的降维打击,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曾经的用户群体和现在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如今95后,00后将会是这一产品价格区间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想法又是什么样的,无疑将会需要厂商带来更多的“思考”,是继续坚守“中庸之道”还是大胆地进取,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天籁(来源:日产)

凯美瑞(来源:丰田)

如今MONA的登场显然选择了后者,小鹏用一个非常激进且具有争议性的网红产品来进行自我突破,MONA上市的初期我替小鹏也捏了一把汗,敢在自己的存亡之际进行这样的豪赌,无 疑是敬佩的,而纵观所有小鹏的产品设计,有过成功的案例,例如当初的P7,也有过滑铁卢的尴尬,例如去年上市的G6。于是我带着“猎奇”的心态体验了一周的MONA,毫无疑问 的说我感受到了小鹏的“诚意”。

小鹏MONA M03(来源:小鹏)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是“Primacy Effect”首因效应,用人话讲就是“第一印象”,指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形成的最初的、直观的印象或感受,这个概念在心理学和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因为它通常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继续与某人交往以及他们对这个人的长期看法。而我对MONA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脸,非常主观的美丑先放一边,但更多的是让我记住了它。MONA抛弃了传统电动车的眯眯眼,两个对称设计的大灯非常具有辨识度和力量感,而前脸简约的线条又勾勒出满满的科技未来感,总之MONA的第一眼让我提升了对整车的期待值。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将MONA停到商场的地库时,为了方便记住位置拍了一张照片,很意外的发现MONA竟然非常的上镜。

小鹏MONA M03前脸(来源:小鹏)

打开车门,走进内饰,虽然能明显的看出MONA内饰的大部分用料是由塑料和软质包裹材料组成,但是你能感受到小鹏很用心的在用设计去弥补内饰用料的不足。毕竟10万出头的价位,你不能要求太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MONA的座椅质感还是相当出色的,虽然采用仿皮的材质,但是整体触感还是比较舒服,而标配的座椅通风加热,以及座椅记忆和舒适进出的功能更是能提升用户日常使用的幸福感。即便是长时间地乘坐,MONA座椅的腰部支撑也不会让你感觉疲劳,而贯穿主副驾的出风口在功能上还是非常给力,即便在30度的高温天气,也可以很快将车内温度降下来。

小鹏MONA M03座椅(来源:小鹏)

小鹏MONA M03内饰(来源:小鹏)

环顾一周,你会发现,MONA的侧面比例并不是那么和谐,尤其在C柱之后,明显的感觉到尾部收的有点仓促,尽管MONA尾部有小小的宽体设计,但较短的屁股依旧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当你走到屁股后方,前脸带给你的惊喜则会演变成屁股带给你的失望,毕竟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后尾灯虽然跟前脸的大灯首尾呼应,但坦白地讲,并没有很强的适配感。不过C柱上两个小小的风刀设计犹如两个小翅膀,反而很具有未来感,很酷。

小鹏MONA M03 尾 部( 来源:小鹏)

根据MONA的设计师Seungmo Lim的介绍,MONA起初的设计方向是“网约车”方向,更多需要照顾的是乘客与司机,乘客与行李的关系,并且MONA要彰显的不是传统车企追求的机械性能,而是数字智能性能。自然而然也就理解MONA比例不够和谐的原因了。掀背式的后尾门设计的确可以给搬运大件行李带来很强的便利性,同样也可以带来更灵活的空间利用率 但也牺牲了比例上的和谐。

MO NA M03韩裔设计师Seungmo Lim(来源:Seungmo Lim个人领英)

在这一周的日子里我驾驶MONA行驶了超过200公里,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城区上下班的通勤路段,并且60%的环路和40%的街道路段场景,直观感受,我觉得MONA让我变懒了。上车我会自觉地喊“你好,小P帮我导航到XXX。”然后点击方向盘右侧的按钮,播放音乐,跟随车机导航的路线就开启了一段很轻松的行程,虽然我驾驶的MONA版本并不配有小鹏的XNGP智驾,但是基本的车道保持,360环视以及时刻的主动安全功能都是标配,在环路上的体验还是很像老司机的,整体驾驶感受非常的轻松,对新手非常的友好;令我印象深刻的几次场景,在晚上由于视线不好,我并没有注意到侧向出现的外卖小哥,都是MONA的提醒声响起以及侧方摄像头的小画面让我及时发现,甚至有一次,MONA直接介入让我躲过了一次事故;一个星期的驾驶体验让我对这些主动安全功能的配置逐渐产生了依赖性,当再次切换到油车时,反而很不适应。

小鹏MONA M03车机页面(来源:小鹏)

在体验MONA这款电动车时,发现了几个令人惊喜的特点。首先,MONA的电门调教非常线性,没有突兀感,这使得驾驶过程平稳而舒适。其次,动能回收系统也做得恰到好处,虽然不能说动力是随叫随到,但整体表现仍然能够给人很强的信心。毕竟,218匹的马力对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来说是绰绰有余 的。在驾驶过程中,即使是对电动车非常敏感的同事也对MONA的表现感到满意。她没有感到眩晕,刹车时也没有经历强烈的拖拽感,这表明MONA在舒适性方面做得还是很出色的。

坦白地说,跟卡罗拉、思域为代表的传统日系车相比,MONA在驾乘感受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面对凯美瑞和天籁等竞争对手的挑战,MONA是否还能保持轻松应对的态势,我觉得很难,但它与这些竞争对手打个平手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一直被诟病的后纵臂扭转梁式非独立悬挂,除了在处理连续起伏路面的时候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外,面对大部分的铺装路面,MONA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而根据MONA大定以及首提的用户调研报告可以看出,MONA的女性用户占比接近40%,未婚未育的占比接近80%,均龄在28.5岁,也就是说MONA后排的使用场景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时间MONA的主要用户场景还是前两排,可见小鹏对MONA的用户画像还是非常清晰的。

小鹏MONA M03主要用户群体(来源:小鹏)

当前,主机厂之间正进行一场智能座舱性能的竞赛。大家都在“卷”算力,“卷”芯片,车机芯片从8155发展到现在的8295,其算力已经可以与一台性能相当不错的电脑相媲美,这不禁让人质疑这种高性能是否真的有必要。MONA搭载了8155芯片,作为上一代的旗舰产品,它在MONA上的表现已经是够用的。车机的整体使用体验非常流畅,中间遇到过几次车机地图卡顿的情况,但客观地讲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地库的场景,我们也不能忽略信号差这一原因。

小鹏MONA M03地图(来源:小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