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暂得艺术馆
暂得艺术馆是一家专业的文化艺术品经营展示机构,其宗旨是搭建中国古代艺术品与艺术爱好者的沟通桥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此来推动艺术品交流的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暂得艺术馆

普品大家都敢认,精品为何容易被说成假货?

暂得艺术馆  · 公众号  ·  · 2019-11-10 10:14

正文

中国的收藏市场上不乏顶级的艺术品,更不乏顶级的鉴定家,但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 尤其在其活跃度超过拍卖行业后,艺术品交易已经成为当下国民经济的一大亮点。


也许是难却情面,也许是受利益驱使,给收藏爱好者鉴宝的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仅北京就有上百家各门类的鉴定中心,全国叫不出名字的“鉴定专家”更是数不胜数。 形成“你方说罢我来说,十个意见九不同”的局面,这也成了当下拍卖公司经理们最头疼的一件事。


我们不禁发问:面对如此混乱庞杂的鉴定专家队伍,谁来鉴定他们的资质?


日前,通过走访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相关人士了解到,

目前一些所谓的“鉴定专家”扰乱市场,各有怪招。


现状: 被经济利益驱使的“办证专家”


一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曾经曝光了这样一个事实:

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地摊上花30元钱买了一块仿红山文化的“古玉”后,随即找到一位国家级的鉴定专家鉴定,鉴定后专家得出是真品的结论,估价为30万元,并给这位收藏爱好者开具证书,同时收取了大约1500元的鉴定费。


此过程全部由电视台的摄像机跟踪拍摄并报道,这位鉴定专家的所作所为,也被媒体抓了个证据确凿。

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像这样的所谓专家能在一家著名的古玩城内公开从事鉴定工作10多年之久,文物界居然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把他清理出去,直到被媒体曝光后他才被撤换下来。


目前,潘家园等古玩市场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从生产、运输到销售,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庞大的产业效应滋生了众多的办证专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拍卖公司经理表示,古玩城卖东西的只需去工商所办个执照,而且只是营业执照,并没有界定他们的鉴定资质的相关机构。

好多古玩城老板不光卖东西,还业余给人开证书。

一位收藏人士表示,在不同古玩城里找10个专家,恨不得有9个专家能开出不同的鉴定证书。

匡时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国强谈到,出于经济利益而帮人做鉴定的事在什么时候都会有,虽然一个鉴定家的能力有高低,但是起码态度应该是端正的,要凭自己的良心。

而对古玩市场里的“卖家兼专家”也不能一棍打死,毕竟有些老板长期在市场上接触东西,还是具备一定“眼力”的。


鉴定专家是否应该“职业化”倒成了业内争议的焦点。

2003年7月,国家确定了文物鉴定师的执业标准,要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取得资格证的,将不能从事这个行业。


标准是推出了,但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文物鉴定专业人才依然相当匮乏。

像河南这样的文物大省,目前取得这种资格的只有7个人,全国也不足百人。

而近年以来,北京、广州、上海及成都等地都举办了鉴定师培训班,还有不少短期的诸如“鉴赏班”、“兴趣爱好班”等。


“什么才能叫鉴定家,他必须看过大量的真品,而且还需要有提炼能力,有天赋的人才能成为鉴定家。”董国强说道。

比如鉴定齐白石的专家,就得了解齐白石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所有作品,就算两个人都看过了齐白石的作品,也有可能有一个人完全没看懂的。

从这点看,学校里培养初级或中级的鉴定者是可能的,但他们还必须要靠时间来磨砺“眼力”,还需要天赋,这种培养难度不啻于培养一个画家。

藏家怎么突破瓶颈?


提起“瓶颈”一词,你可能并不陌生。

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收藏瓶颈”是指什么?

收藏圈里的限制因素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二八分化”一直都在,甚至近年都有始终拉大的趋势。


对于比较大众的古玩艺术品,受众群体较大,也较容易识别和鉴定;

而对于金字塔顶尖的艺术品如果让你我碰到,你是否也会心头一颤,不知所措呢?



其实,从事收藏的朋友大多都有这样的经验,

不管是陶瓷、书画,还是其他类别的收藏品,

对于普通东西(普品)大家的鉴别能力基本是一样的,鉴定结论也一致。

因为这样的东西较常见,价格相对较低,买到的机会多,

只要具备基本的鉴定常识,一般都不会看错。

而对于档次稍高,市场价值较高的藏品,人们大多抱以小心谨慎的态度。


举例来说,对于官窑、元青花、汝窑、珐琅彩、张大千、傅抱石、宋画等这些“大名头”的藏品,

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有这么好的运气,自己就碰到了?

即使碰到了,也大都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不可能的事!

持这样的谨慎态度是很正常的,

毕竟收藏圈稍不小心就会踩到地雷,

在收藏界里捡漏不成,反被捡漏的事情,时刻都在发生着。



其实在收藏中有眼不识宝贝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当人们在小心谨慎捂紧钱袋的时候,很可能由于眼力和胆识的欠缺,让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

有许多从事收藏多年的人,对于看普通东西可以说是行家、高手,

然而对于档次高点的东西,就不那么自信了,

在多数情况下,宁愿相信“大名头”的东西都是赝品,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它们。

这样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错失的却是机会,并且自己永远停留于玩普品的阶段。


处在收藏的“瓶颈”,我们如何应对会更加积极度过呢?


一位买家在去年的西泠秋拍中以1.8万元低价购入的清代闲章,在2017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被人以380万元竞得。


整体和细节特征的分析和把握



其实大名头的东西,与普通东西在鉴定方法上是一样的,

都是在熟悉真品特征面貌的基本上,对鉴定对象进行整体和细节特征的分析和把握。

对陶瓷而言,不外乎造型、纹饰、胎、釉、款识、使用磨损痕迹、保存环境、开片、气泡等细节特征;

对书画而言也无非是风格、用笔、用墨、款识、线条、具体物象的画法、纸张、装裱、印章、印泥等内容。


这些原本是很基本的方法,很多从事收藏多年的人在遇到大名头东西时,反而不会用了。

大名头的东西在他们眼里被神话了,

他们相信传言“某类东西,某位大师的画作,现在仿得已经乱真了

,连故宫博物院等国家级专家都要走眼,科学仪器也检验不出来”。

于是在他们心里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凡是大名头的东西多不可靠,不碰为妙。

在德国科隆的“Lempertz”拍卖行的一个拍卖会上,一幅齐白石的作品《大富贵亦寿考》以1.5万欧元起拍,最后被现场和电话委托出价的中国买家给争到了40万欧元。


正确对待收藏圈中的“大名头”



这里所说的大名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于什么样的藏品名头算是“大名头”,通常是按其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价值数万元的藏品就算是大名头东西了,

而对于资深藏家、专家、专业机构而言,

价值在数十万、百万级、千万级的藏品才能算作“大名头”藏品。


而对于那些虽然存世数量稀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

但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藏品,人们通常只是以平常心待之,

在鉴定时也不觉得有何高难之处,在多数情况下敢说敢言,并能达成统一意见。


但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名头藏品,人们的警惕性总是很高,

有时即使是传承有绪的真品、真迹,也免不了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至于一些民间流散的大名头东西能得到认可的机会则更加渺茫。


由此可见,人们对大名头的藏品心怀敬畏,

并非都是出于对藏品本身的崇拜、敬仰,

而是在于大名头的藏品本身所代表的数额不菲的财富。


《茅山雄姿》最早现身拍场是在1999年,拍出308万元,

2004年以460万元起拍,并创出当时傅抱石个人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2090万元。

这只在去年欧洲某拍卖会上33万欧元落槌的乾隆宝玺,放到2017年的北京保利春拍,最终以2300万元成交。


如何处理普通藏者手中的“大名头”



普通收藏者手中的大名头藏品,

除非这件藏品本身实在太典型、大开门或有传承、来源上的铁证,

否则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得不到认可的。

人们的最习惯的心理反应是:“你手上怎们可能有这样的东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