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生物技术网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官方微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双抗凶猛:“工程师红利”下的激情与落寞 ·  4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4位药企大佬上榜!首届100位最具影响力商界 ... ·  3 天前  
课题指南针  ·  东南大学医学院10.7分研究:涉及了“神经递 ... ·  5 天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探索丨经CAD校正的主动脉瓣狭窄特异性遗传风险因素 ·  5 天前  
赛柏蓝  ·  国家医保局局长表态,推进医保直接结算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生物技术网

科技杂谈:为何看不上国内期刊

中国生物技术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18 12:59

正文

科研人员要坚定信心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国内科技期刊也得苦练“内功”

最近,一篇与青蒿素有关的纪念文章让那段历史再次进入人们视野。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今年是这篇论文发表的第四十个年头,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褔日前撰写发表了一篇题为《写在青蒿素论文发表40周年》的文章以资纪念。

纪念的同时,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把我们自己的期刊做大做强。“当前,已经到了用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引导我国研究方向的时候,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能够发表在《科学通报》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期刊上。”

近年来,中国自然科学各个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总被引用篇次和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接连不断屡创新高。但是,这其中大部分高被引论文却都是在海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鲜有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刊载。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由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使得大家对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过度膜拜。但无论哪种原因,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病灶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文化自信。

首先,认为“只有在国外知名SCI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才是高水平的成果”,说到底这其实是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还不够自信。

在当前评价体系下,刊物级别和刊物的影响因子多少的确比较重要,但这些只是参考数据,并不应当被过分看重,更不应当被认为是衡量科研成就的唯一标准。

回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当时《科学通报》并没有进入到SCI,但其学术成果还是为国际学术界所看到和承认。由此可见,同行评价还是主要以工作本身的贡献来衡量的,真正好的科研成果是不会被轻易埋没的。

还有就是,认为“国内期刊就是不行,就是办不好,也肯定发表不了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这是科研人员对我们的科技期刊不够有信心。

事实上,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当前看,国内还是有不少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和好的办刊经验。

高褔在文章中也举例说,除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杂交水稻育种、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都是首先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些都有力证明了国内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研成果。

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没必要妄自菲薄,反而更应该坚定信心去支持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让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们的期刊上发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我们掌握国际科技创新的话语权。

当然,国内科技期刊也得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动现有科技评价体制的改革。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PNAS:午睡会增强记忆力

2、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3、减肥的终极奥义:训练大脑,而非锻炼身

4、20、30、40岁,新陈代谢如何改变? 

5、科学揭示:一杯酒下肚后...
6、体育运动如何使大脑更好地运转
7、意想不到的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最新观点
8、关于IQ的9个事实
9、第一个抗衰老医学试验在狗身上成功!
10、一包33岁的垃圾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