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剧本是一剧之本。
也就是说,电影制作是从剧本开始的。业内常常在抱怨缺少好剧本,好莱坞和中国皆然。
这或许是事实,好剧本永远是稀缺的 。
不过这种说法常常令人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好剧本常有,好电影不常有,因为即使有了好剧本,也常常拍出烂电影来。人们在批评电影糟糕的同时,一不小心就连剧本也否定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之前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的《黄金时代》中:
这是一部导演完全臣服在编剧脚下的影片,即使我们不读纸面上的那个原剧本,仅从成片反推,也能感觉到它所包含的极大雄心,可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最终影片却让人觉得十分惋惜,似乎是导演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把剧本的意图表达出来,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对「间离」效果和文学化对白的追求。
因此,剧本作为电影制作的起点,影片作为终点,它们之间一定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优秀的导演及剧组创作团队懂得如何把它弥合起来,让影片比剧本所追求的创作初衷更好(这非常难,做到的影片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影片比起剧本完全走样,不仅丢失了原剧本中的优点,还多了不少电影拍摄中永远回避不了的那些缺点。
《论导演剧本》中有过这样的一句话:
导演可能会用一部很好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差的影片,但他绝不可能用一部很差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好的影片。
所以一部好的剧本是呈现一部好作品的前提之一,也是一部作品的核心内容。
通俗一点来说,剧本和故事是紧密相结合的。
一个好的剧本可能包含有一个甚至多个好故事,因为一个好故事,可以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中,紧紧抓住观众的感情,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恐惧,让你愤怒,让你深思,甚至使你产生共鸣。
当然这些感情因素是剧本创作的时候就要埋好的。
举几个栗子。
功夫里面,斧头帮与猪笼寨初次相遇,故事的泪点与笑点便有效而有序的展开了。
一对母子被浇上汽油,剩下的人都被暴力的斧头帮控制住,看起来故事已经可以在“砰”地一声中完结,大部分观众握紧拳头心里想着:“妈的为什么这么欺负人啊?谁能帮帮她啊!”泪点可以概括为流泪和观众情绪的低落甚至无能为力。
然后镜头一转。
是他做的,大部分观众都松了一口气。看他的样子,应该是把斧头帮二把手踢到半身不遂的人,情绪瞬间拉回到制高点,观众摩拳擦掌,准备看一出好戏。
然后猪笼寨三位归隐高手出现,打得风生水起,飞沙蔽日,斧头帮落荒而逃。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会在心里暗暗鼓掌,干得好!
那么这个情节,便是一个好故事。
日本电影《告白》靠优秀的对白做到了讲述好故事,甚至用一句对白反转了结局。
女教师走到这位天才少年的身边,这个孩子在性格缺陷的驱动下,变相杀了女教师的女儿。
电影已至结尾,女教师开始原谅这位天才少年,他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最后一句话:
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句台词完全是神来之笔,也许是编剧早就想好并在故事里加以伏笔的。
人性无非如此,要知道,这个台词才是这个电影进入到好片荣誉墙上的临门一脚。
它前面已经是一部完美的片子,但是如果女教师原谅了他,总会让一些人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那么这句话,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甚至起身鼓掌叫好。
这也是一个好故事。
像《肖生克的救赎》,则是用整部剧情的思想维度和基调,用一个监狱里的小人物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好故事。
剧中安迪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化身,其人有理想,为了理想又肯奋斗。有本事,利用自己银行家的能力帮助警察报税,给监狱置办图书。他给监狱长洗钱,但最后监狱长却抱憾于这个自己为自己工作了将近二十年的“黑手”。
整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很深刻,安迪的人格和他的隐忍,人性的批驳,社会制度的害人。电影中的一个又一个相关的画面,一点一滴的充实了整个故事。
再加上安迪让人意外的逃脱手法,简直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悬疑了。
这又是一个好故事。
罗伯特·麦基:
当高潮是由主角做出的选择所推动的时候,通常是好故事;但如果这些高潮是由一连串巧合决定的,那通常是一个坏故事。
那么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说,一个好剧本也真真实实应该考虑到这三个因素上面去: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像数学里有三个坐标轴一样,每个戏都不一样,都各有侧重点。
政治上,要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宣扬战争、暴力、违背人性与伦理的思想。经济上,戏是一个生产过程,有投入产出,剧本蕴含多大经济价值,这要从市场上考虑。文化则体现在创作层面上,是否独特,是否在同题材的戏中出新意,戏中的内容是否反应人类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像去年大火的《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它讲了中国缉毒精英队与国际贩毒分子激烈斗争的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很有正义感,很鼓舞人心,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会让人对毒品避而远之。
经济上,用到了张涵予、彭于晏等“硬汉”级别的演员,凸显出中国缉毒队钢铁意志般的精神,所以不管是观众,还是媒体,对他们的形象会很认可。
文化上,这是一个很励志且带有正义感的题材,导演将影片节奏感带动起来尽可能的去还原真相,是对国人乃至所有人一次彻底的精神洗礼。
再者说,好剧本也真真切切是关于戏剧结构、人物和故事。比如一部剧本,内容不多但能看出完整的结构,有没有很好的故事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而且不能让对话把人物给淹没了,对话是最后才加上去的,好的故事是在每个戏剧框架上增添了丰满的血肉,然后人物是生长在这个空间里,不管这个人物是从艺术还是从生物角度去衡量,你会在看完之后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年国内上映的影片数量高达数百部,但最终能被观众所记住的却寥寥无几(引进片除外)。就拿2016年举例来说,全年共上映电影数量接近500部,过亿的有80多部(这其中一半都是引进片),单从体量上已经足够庞大,也足以让观众这一整年去慢慢品味和消化,但问题就在于优秀作品占比太小,微乎其微。
然而这跟剧本有很大关系,因为在这个剧本泛滥成河的年代,选择一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优秀剧本实则难上加难。
归根结底还是目前国内电影市场比较混乱,所以大家对于剧本题材的选择,也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想跟风,所以看的是题材有没有过成功的案例。有的想出奇的,就挑题材是否新,是不是没有人写过。但多数人是跟风派的,所以这一点很糟糕。创新很难,也有风险,但剧角君依然提倡大家写新的东西。有新的角度或者切入点,才有差异化,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好的剧本不是靠模仿、不是靠跟风,但一定遵循一句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扫描二维码,关注剧角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