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火下南洋
星火在手,天下我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点拾投资  ·  企业家精神,是对中国股市长期乐观的根源 ·  11 小时前  
经纬创投  ·  DeepSeek的文采如何炼成? ... ·  18 小时前  
独角兽智库  ·  华为何以重回巅峰? ·  4 天前  
红杉汇  ·  读很多书,但是记不住,怎么办?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星火下南洋

商代,势力范围扩展到南海?是的,没错

星火下南洋  · 公众号  ·  · 2024-03-05 08:09

正文

夏商时期,商品交易发达,物物交易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小巧、光洁、匀称的贝壳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角色,这就是中国的早期货币——“贝币”。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错币篇》中,提到:“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夏商时期贝币流行,中国文字也在那时候发展成熟,所以许多跟钱财有关的汉字都是“贝”字旁 ,比如“财”“购”“账”“赠”“赔”“赊”“赈”“货”“贷”“费”,乃至“赌”“贼”“贿赂”,等等。

中国史书的记载是可以与出土实物相互印证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时代在约3800-3500年前,也就是夏朝时期,有大量贝币出土。

需要强调的是: 这时候用来充当货币的,可不是在温带海域一抓一大把的毛蚶壳,而是南海海贝——生长于南海和太平洋、印度洋暖水区域的贝壳。

想想也很好理解:物以稀为贵,货币的功能之一,就是要为各种商品建立起价值尺度,所以其特点必定是体积小、分量轻、在人们心目中价值高,等等。

温带水域一抓一大把的毛蚶壳显然不堪用,为了换一只羊,要拖一车贝壳,这种买卖谁做?而 经过长途运输的南海海贝,市场供应额度相对较为恒定,才成了当仁不让的一般等价物。

货贝出现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最为盛行,集中分布于中原地区,春秋时期逐渐减少,直到秦废贝行钱,在一些地区,海贝的流通延续更久。譬如 云南地区,自春秋晚期开始使用贝币,止于明末清初,流通时间大约2000年,是我国使用贝币时间最长的地区。

货贝的成体在2厘米左右的长度,大小相似,重量接近,方便钻孔穿绳成串使用。当时的惯例,是把海贝串起来,5个一串,两串叫一“朋”。

甲骨文的“朋”字,就是两串壳壳的样子。

——两个价值相当、价值观也相近的人在一起,就是“朋友”。

可见古人的意识非常到位: 能够谈钱的才是真朋友,连钱都谈不到,那最多叫熟人。

除了像钢镚一样的小海贝,还有一些个头大、样子也好看的海贝,在交易中,一个大海贝可以抵好几个小贝壳,所以被称作“宝贝”。

“宝贝”“小宝贝”“活宝贝”“活宝”的意思,都是“钱啊”“好多钱啊”~

那年月的贝币有多珍贵?举个栗子: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商代墓葬遗址,基本都有贝币陪葬,但是大多数都只陪葬了1枚——挣钱不容易,陪葬1枚,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殷墟发现的海贝包括货贝、大贝以及阿拉伯绶贝等,其中以货贝为大宗,历年经科学发掘的货贝数量已达数万枚。其中妇好墓一个大墓,就出土了将近七千枚海贝,这些海贝都来自遥远的南海,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